塞寒行

《塞寒行》系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的作品。這是一首七言古詩,描寫邊塞生活的新樂府詩,字裡行間流露出邊塞生活的艱難困苦及征人們對長年征戰的厭煩情緒。

作品原文

塞寒行
燕弓弦勁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⑴。
一點黃塵起雁喧⑵,白龍堆下千蹄馬⑶。
河源怒濁風如刀⑷,剪斷朔雲天更高⑸。
晚出榆關逐征北,驚沙飛迸沖貂袍⑹。
心許凌煙名不滅⑺,年年錦字傷離別⑻。
彩毫一畫竟何榮⑼,空使青樓淚成血⑽。

作品注釋

⑴朴簌:紛紛落下的樣子。睇:斜視。
⑵一點:一陣。
⑶白龍堆:簡稱龍堆,天山南部沙漠的名稱。
⑷河源:黃河的源頭。濁:一作“觸”,一作“激”。
⑸朔:北方。
⑹驚沙:狂嘯的黃沙。
⑺凌煙:凌煙閣唐太宗為表彰開國功臣,把他們的圖像存於凌煙閣中。
⑻錦字:書信。
⑼彩毫:畫圖像的彩筆。
⑽青樓:指塗抹青漆的豪華精緻的樓房,這裡代指征夫的妻子。淚:一作“泣”。

作品鑑賞

溫庭筠創作的這首《塞寒行》是一首描寫邊塞生活的新樂府詩
“燕弓弦勁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句意為:燕弓強勁有力,白霜鋪滿了屋瓦,大雕在寒風中振翅翱翔,眄視著蒼茫的大地。“一點黃塵起雁喧,白龍堆下千蹄馬。”句意為:朔風怒號,一陣黃塵飛來,驚起鴻雁無數,四處喧鬧飛散。白龍堆下,千匹戰馬呼嘯而來。“河源怒濁風如刀,剪斷朔雲天更高。”這一聯是說:戰馬沿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岸邊賓士。寒風吹在戰士們的臉上如刀割一樣,天上的雲彩被風吹散了,天空更加高遠。“晚出榆關逐征北,驚沙飛迸沖貂袍。”意為:戰士們在晚上飛奔跨出榆關,踏上了北征的路程,沙土飛迸,貂袍隨風飄揚。以上八句極寫邊塞惡劣的自然環境及戰士們艱苦的戍邊生活。“霜封瓦”、“風如刀”、“驚沙飛”,無不直觀地再現了艱苦的自然條件。同時,“弓弦勁”、“千蹄馬”也反映了邊塞防務的牢固,對北征充滿著必勝的信心。
“心許凌煙名不滅,年年錦字傷離別。”此聯寫戰士們出關長期征戰的感傷。當初懷著建功立業,名流千古的雄心壯志奔赴沙場,可這年復一年的往來書信中竟充滿了那么多的離愁別緒。“彩毫一畫竟何榮,空使青樓淚成血。”此聯句意為,即使像凌煙閣上的諸君把彩筆畫像名留千古也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年年征戰,妻子獨守空閨哭啼淚成血,這卻算最讓人傷心的。結尾四句寫征人想家,肝腸寸斷,流露出強烈的厭戰情緒。
全詩風格蒼涼,場景變幻頻繁,突出地表現了邊塞生活的艱難困苦及征人們對長年征戰的厭煩情緒。

作者簡介

溫庭筠

溫庭筠像溫庭筠像
(812?~870?)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溫彥博裔孫。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生活放浪,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因薄其有才無行得罪宰相令狐綯,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為隋縣尉。徐商鎮襄陽,召為巡官,常與段成式韋蟾等唱和。後來,歸江東,任方城尉。公元866年(鹹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為國子助教,主持秋試,憫擢寒士。竟流落而終。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溫庭筠精通音律。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然題材狹窄,多寫婦女離愁別恨之作,簡潔含蓄、情深意遠,但傷之於柔弱穠艷。在詞史上,溫庭筠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