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背突

基背突,雄性外生殖器陽基背突強度骨化,廣三角形,有較寬的圓弧形的側緣,基都明顯變窄,末端伸達D的1/3;腹中突成銳三角形,其長度相當於D的1/4;中脊成對,向前伸達陽基的1/3,約爪伸達D的1/2。陽基稍長於其內突,兩者之和稍長於陽。

基背突

雄性外生殖器陽基背突強度骨化,廣三角形,有較寬的圓弧形的側緣,基都明顯變窄,末端伸達D的1/3;腹中突成銳三角形,其長度相當於D的1/4;中脊成對,向前伸達陽基的1/3,約爪伸達D的1/2。陽基稍長於其內突,兩者之和稍長於陽...

例子

形態特徵:
雄蜂:體長0.5-1.0毫米:體暗黃,中胸盾片及腹部黑褐色。觸角毛頗長而略尖,最長的相當於鞭節最寬處的5/2倍;前翅臀角上的緣毛長度約為翅寬的1/6。雄性外生殖器:陽基背突成三角形,有明顯的成半圓形的側葉,末端達D的1/2;腹中突的長度相當於D的1/3,略成錐形;中脊成對,其長度相當於D的長度;鉤爪末端伸達D的1/2左右。陽莖與其內突等長,兩者全長相當於陽基的長度,略短於後足脛節。
雌蜂:在15-20℃下培育出來的成蟲體暗黃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全部褐色;在25℃下培育出來的成蟲腹部褐色而中央出現暗黃色的窄橫帶;在30-36℃下培育出來的中胸盾片亦為暗黃色,腹部褐色而中央有較寬的暗黃色橫帶。

生物學特性:
(1)年生活史:擬澳洲赤眼蜂在陝西關中地區在棉小造橋蟲卵和甘藍夜蛾卵內、菜園和棉田內越冬後,於翌年3-4月陸續羽化,4-5月在菜園農田的銀紋夜蛾卵、甘藍夜蛾卵和地老虎類卵中寄生;6-9月轉至棉鈴蟲、煙青蟲、地老虎等卵中寄生。9-10月在棉小造橋蟲和菜園的甘藍夜蛾卵中生活並越冬。
陝西省鹹陽地區農科所觀察,在室內自然溫度下,該蜂全年繁殖17代。
(2)發育起點溫度與有效積溫:根據李麗英等試驗(1973-1978),擬澳洲赤眼蜂適宜溫區在20-29℃;最適溫度勢27℃;發育起點溫度11.01℃;有效積溫為134.34日度;
李瓊芳試驗(1982),擬澳洲赤眼蜂的發育歷期與溫度的相關係數r=0.9258;與濕度的相關係數r=0.4181;發育起點溫度為12.85℃;有效積溫為124.40日度。
張英健試驗(1984),擬澳洲赤眼蜂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0.60±0.80℃;有效積溫為157.50士10.40日度。
(3)繁殖:在棉田已知寄生棉鈴蟲、紅鈴蟲、棉小造橋蟲、棉大卷葉螟、玉米螟、金鋼鑽、煙青蟲、小地老虎的卵。
羽化時,一般雌蜂先出卵殼,如果雄蜂先出,守候在孔口,雌蜂出來後進行交配。交配或未交配的雌蜂尋找到寄主卵時,先用口器在卵面上點一下,選好產卵點,然後將產卵器從產卵點插入卵內產卵。以白天產卵較多。
鹹陽地區農科所於1975年以蓖麻蠶卵為寄主在23.50℃條件下,雌蜂壽命2-5天,產卵期1-4天,單雌4天的平均產子代數分別為50頭、5.20頭、1.20頭、0.60頭。一生共生子代57頭,最多108頭。每頭雌蜂平均寄生蓖麻蠶卵2.30-2.90粒,最多5粒;小地老虎卵43.60粒,最多50粒。
張英健在江蘇鹽城進行調查(1975),擬澳洲赤眼蜂對棉鈴蟲卵各代寄生率分別是:第一代為0.10%;第二代平均為5%(0.79-7.41%);第三代平均為8.13%(3.09-19.01%),但不同地區亦表現出差異,如同年第二代棉鈴蟲卵的平均寄生率,在鹽城為0.97%,而阜寧縣為7.41%;第三代,鹽城為0%,響水縣為2.58%,阜寧縣為3.17%;第四代,鹽城為3.19%,響水縣為16.70%,阜寧縣為19%。從以上材料可知,擬澳洲赤眼蜂對棉鈴蟲卵的寄生率,是隨著棉花生育期的推移而增高。

參考資料:
http://www.agripests.cn
http://www.hudong.com/checkValidDoc.do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