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是馬來王豬籠草與長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基納巴盧山豬籠草首次由莉蓮·吉布斯於1910年在婆羅洲基納巴盧山發現。1914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將其暫時命名為“Nepenthes sp.”。雖然麥克法蘭沒有正式命名這個物種,但他的著作中明確的指出了這個物種是長毛豬籠草與馬來王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基本信息

簡介

Nepenthes×kinabaluensis
納巴盧山豬籠草是馬來王豬籠草(N.rajah)與長毛豬籠草(N.villosa )的自然雜交種。基納巴盧山豬籠草首次由莉蓮·吉布斯(LilianGibbs)於1910年在婆羅洲基納巴盧山(MountKinabalu)發現。1914年,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JohnMuirheadMacfarlane)將其暫時命名為“Nepenthessp.”。雖然麥克法蘭沒有正式命名這個物種,但他的著作中明確的指出了這個物種是長毛豬籠草(N.villosa)與馬來王豬籠草(N.rajah)的自然雜交種。最後由倉田重夫(ShigeoKurata)在《基納巴盧山的豬籠草(NepenthesofMountKinabalu)》中將其命名為基納巴盧山豬籠草,但是只有一個描述,缺乏相應的模式標本。在1984年和1996年,倉田和J·H·亞當(J.H.Adam)與C·C·威爾科克(C.C.Wilcock)再次將其發表。

其他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很巨大,但還比不上馬來王豬籠草(N.rajah)和阿里豬籠草(N.×alisaputrana)。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只分布於基納巴盧山和坦布幼崑山(Tambuyukon)附近,馬來王豬籠草(N.rajah)和長毛豬籠草共同的原生地。具體來說,一處位於帕卡岩洞(PakaCave)附近,另幾處位於賓南邦河上游(UpperKolopisRiver)西岸的山脊上。唯一一個容易去到的分布點位於基納巴盧山山頂海拔2900m的樹林(由Dacrydiumgibbsiae和Leptospermumrecurvum構成)中。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通常分布於雲霧繚繞的森林(海拔2420~3030m)里的開闊地中。
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呈現父母本的中間型。在唇上有比馬來王豬籠草(N.rajah)的更發達的唇肋和唇齒。它的唇和馬來王豬籠草(N.rajah)一樣很寬。蓋子為圓形或腎形,很扁平。一般來說,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要大於長毛豬籠草(N.villosa),且籠蔓與馬來王豬籠草(N.rajah)一樣是從距離葉片末端1~2cm的下表面穿出的。年齡較大的植株的籠蔓幾乎是木本的。基納巴盧山豬籠草的捕蟲籠和葉片邊緣都有毛被,這綜合了父母本的毛被的特點。下位籠有一對翼,而上位籠通常沒有。捕蟲籠的顏色從黃色到紅色都有。基納巴盧山豬籠草比它的父母本都更容易長出上位籠。基納巴盧山豬籠草因其特殊的形態很容易與婆羅洲的其他豬籠草區分開來,但它也曾在《萊茨領你到食蟲植物世界(LettsGuidetocarnivorousPlantsoftheWorld)》中被錯認為是馬來王豬籠草(N.rajah)。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