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湖村

基湖村

基湖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泗礁本島北部,早在1000多年前已形成村落,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信息

(圖)基湖村基湖村
基湖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泗礁本島北部。東與五龍鄉相接,西與馬關鎮相連,北面基湖大沙灘與金平島隔海相望。隸屬嵊泗縣菜園鎮。是歷史悠久的海島漁村。基湖村風景秀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署,7~9月份有颱風,對交通有一定影響。日照充足,無霜期300天以上。中共嵊泗縣委黨校、海星中學、水產技校、縣建築公司水泥製品廠、縣府第三招待所和省財政廳財稅訓練中心以及三星級金沙大酒家等均設在村區。2007年該村漁家旅店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萬,實現經濟收入500萬元。該村已成為舟山市首個漁農旅店村,漁家旅店在縣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基本簡介

基湖村原名嘉湖村,早在1000多年前已形成村落。村東大悲山有靈音寺,原名資福院,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天福八年(943)。時屬吳越國明州昌國縣蓬萊鄉北界村。明、清兩代,沿海島嶼曾有兩次大海禁,居民遷移殆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開禁後,浙江沿海漁民開始下海捕魚,從此又陸續遷來定居。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劃定以馬跡山為界,山南洋島歸浙江,山北洋島歸江南省(今江蘇省和上海市)管轄,嵊泗列島(除大洋山和黃龍南港)劃歸崇明縣並建第五區,設菜園鎮,此後命名為基湖村。1949年10月置嵊泗縣,基湖村為菜園鎮所屬。1950年7月,嵊泗列島解放,基湖村屬嵊泗特區軍管會菜園鎮。1951年4月嵊泗列島復置縣,基湖村屬菜園鎮。1953年,基湖與石柱二村合併建立基湖鄉;1956年撤銷基湖鄉,基湖村仍屬菜園鎮。1958年10月屬嵊泗人民公社菜園大隊。1960年,基湖村屬上海市嵊泗人民公社菜園大隊。1962年5月復為舟山專區(今舟山市),並重建嵊泗縣,基湖村屬嵊泗縣菜園鎮。
基湖村由雙塘、老虎頭、外岙、四腳涼亭、小基湖5個自然村組成。1992年底有422戶,1342人,勞動力925人。以農業為主,耕地220多畝,蔬選單產曾達到2594公斤,相應發展工業、運輸業、商業、服務業等。基湖居民以陳、姜、李、方等4姓為主,大多數祖籍均從浙江沿海鎮海、鄞縣一帶遷來。
基湖村地處海域,為軍事戰略要地。明嘉靖年間,倭寇常從村區上岸搶劫,因而明參政任環、都督侯繼高、總兵俞大猷等都多次巡洋到此。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侵犯上海,首先攻占嵊泗,以基湖大沙灘作為水上飛機場轟炸上海,成為進攻上海的跳板。195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進駐防衛,曾在基湖大沙灘進行三軍攻衛大演習。

經濟發展

(圖)當地宏都賓館當地宏都賓館
1950年前的基湖村,有110戶,1203人,耕地360多畝,靠種稻、種菜度日,由於黃沙橫飛,土地貧瘠,產量較低,收入微薄,因而流傳著"基湖大沙灘,黃沙到處泛,男吃包袱飯,女拎討飯籃"的諺語。1950年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辦合作社發展漁業生產,1960年有漁船33艘、560噸,最高年產魚曾達到1200多噸,村民收入逐年增加。1965年在當地駐軍幫助下,改造沙灘,在沙地挖洞填土,試種黑松10萬株,當年成活率80%以上。在此基礎上,每年發動村民補種達到1000多畝。昔日風沙撲面,今日成為綠洲一片,不僅防止了沙土流失,而且改變了全村的自然環境。
隨著水產資源的減少,加上捕撈水平差和缺乏停靠漁船的港口,漁業生產不斷衰退,逐步淪為單一的農業經濟。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村民生活得不到改善。80年代開始,基湖村領導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在抓好農業同時大力發展多種經營。1980年廣種毛竹杉木等經濟林和桃、梨、桔、李、楊梅等水果林;大力發展村辦工業,辦起了高壓油管廠、窖廠、水泥製品廠、農產品加工廠和綜合廠等。商業由原來一家合作商店,發展到現在8家(其中集體辦4家)。同時,發展運輸業,現有運輸船3艘 221噸,汽車5輛 15噸,拖拉機35輛 26噸,年貨運量6.5萬噸,客運量36000人次。
1992年,全村勞動力人均收入2895元,比1978年增長13.8倍。原有破草房、矮平房,變成今日排排新樓,村貌大大改變。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悲慘生活已一去不復返。

風景旅遊

(圖)基湖大沙灘基湖大沙灘
基湖大沙灘倚山傍水,東西長2200米,南北寬300米,總面積66萬平方米,沙質潔淨。潮退時堅如鐵板,俗稱鐵板沙,可行駛大小車輛(曾作過飛機跑道)。夏季風平浪靜,海水澄清,碧藍見底,水深0.2~4米,距激水處約700米,是理想的天然海濱浴場。兩側岩石生有多種貝類可供遊人採集,沙灘附近奇礁怪石,著名的老鼠山、花轎山,形態逼真,流傳著"龍王嫁女,老鼠抬轎"的美麗故事。旅遊項目有垂釣、游泳、划船、卡拉OK舞廳、品嘗海鮮等。村東隔山還有南長塗大沙灘,總面積54萬平方米,僅次於基湖沙灘,現由嵊泗旅遊公司經營。這兩處沙灘開發後,已成為遊覽、避署、療養勝地。
1984年開始利用基湖大沙灘旅遊資源的優勢發展海濱浴場。1985年,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與上海旅遊局共同開發,成立泗海旅遊公司。此後,省旅遊局、環保局、城鄉建設廳和國家城鄉建設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杭州市園林局等單位領導、專家,多次到基湖考察,確認海翱、礁美、石奇、崖陡是基湖大沙灘獨特的風景。1985年5月,省人民政府公布嵊泗列島為省級風景旅遊區。同年8月又經國務院批准定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與台灣元鼎公司合資開發,總投資720萬美元,擴大餐廳,增添卡拉OK等項目。為了適應旅遊事業的發展,新建、擴建了各項配套設施。1983年首先打通菜園至基湖村的隧道全長264米,寬8.5米,使人走、車行不必再翻山越嶺,方便了交通。海上交通,添置客輪2艘,金沙輪從菜園直放上海蘆潮港,當天返回。碧海輪每天上午開往綠華、花鳥、壁下、嵊山各鄉鎮,下午返回,菜園至各小島的渡輪每天數班來回。陸上交通,拓寬菜園鎮至馬關鎮公路,將砂石路面改建為水泥柏油路面;新建基湖到馬關鎮公路。為解決旅遊業發展所需的用水問題,1986年投資230萬元建成四腳涼亭水庫,蓄水量為30萬立方米;1990年又投資190萬元建成宮山水庫,蓄水量13萬立方米,並開發地下豐富的水源,保證旅遊季節的用水。此外,新建、擴建了一批飯店、旅館,除菜園鎮新建良友飯店和擴建國營嵊泗飯店外,在基湖村還發展了38家小旅館(其中集體辦4家),共有2800個床位。在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1000萬元建成三星級金沙飯店,專供中外貴賓住宿。

村莊狀況

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基湖大沙灘的知名度越來越高,1985年接待遊客1萬人次,翌年2萬人次,1987年為3萬人次,1988年10萬人次,1992年已達到30萬人次,其中外賓600人。基湖村已決定讓出13500平方米土地,建造6000平方米別墅供度假、療養和召開大中型會議。
旅遊事業的開展,促進交通郵電、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繁榮了市場,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迅速改變基湖村面貌。昔日偏僻的小農村,成為四通八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