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胎座式

基底胎座式所屬現代詞,指的是植物營養體的一部分從母體分離開(在有些情況下不分離開)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

基底胎座式 相關資料

植物的營養繁殖

植物的營養繁殖是植物營養體的一部分從母體分離開(在有些情況下不分離開)直接形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植物界中普遍存在著營養繁殖,如單細胞藻類植物以細胞分裂的方式產生新的個體;多細胞的藻類植物體發生斷裂,每一裂片形成一新個體;在植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被子植物中,營養繁殖極常見。多種被子植物,特別是多年生植物,營養繁殖能力很強,植株上的營養器官或脫離母體的營養器官具有再生能力,或能生出不定根、不定芽,發育成新的植株,還有些植物的塊根、塊莖、鱗莖、球莖及根狀莖有很強的營養繁殖能力,所產生的新植株在母體周圍繁衍,形成大群的植物個體。

營養繁殖往往比用種子繁殖的速度快,眾所周知的竹子一生數十年中僅開花一次,營養繁殖是其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有些人工栽培的植物不能產生種子或不能產生有效的種子,以營養繁殖繁衍後代,如香蕉、鳳梨等。營養繁殖是無性的過程,所產生的後代較少變異,與母體有很相近的遺傳性狀。因此,長期以來,人們利用這一特性繁殖植物,並創造了許多人工營養繁殖技術;如扦插壓條嫁接等,建立在植物細胞全能性的理論基礎上的植物細胞與組織培養技術成為植物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徑。將植物體的一部分,如芽、莖、葉、花瓣、雄蕊等(稱外植體)培養在一定的培養基上,誘導其細胞分裂產生愈傷組織,再將愈傷組織轉到誘導分化的培養基上,促使其分化成苗;或將愈傷組織誘導分化成胚狀體,並進一步誘導其發育成植株。如利用這種技術,能將少量珍稀植物的外植體經工廠化生產培育成大量試管苗。

植物的無性生殖

植物營養生長到一定時期,進入生殖生長階段,產生具生殖功能的細胞,這些細胞不經兩性的結合可直接發育成新個體,這種繁殖方式為無性生殖。這種具有生殖功能的細胞稱為孢子(spore),因而無性生殖也稱為孢子生殖(sporereproduction)。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孢子生殖發達且不產生種子,稱孢子植物(多數孢子植物也有有性生殖);種子植物雖通過有性過程產生種子,但也會產生孢子,也具有無性過程。

植物的營養繁殖和孢子生殖都是無性的方式,不經過有性過程,其遺傳物質來自於單一親本,子代的遺傳信息與親代基本相同,有利於保持親代的遺傳特性;無性過程的繁殖速度快,產生孢子的數量大,有利於大量快速地繁衍種族;但是,無性繁殖的後代來自於同一基因型的親本,生活力往往會有一定程度的衰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