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F.

培根,F.

正文

培根,F.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
生平和著作 培根1561年 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父親是伊莉莎白女皇的掌璽大臣。培根12歲進入劍橋大學。在校期間,對當時被教會奉為經典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深為不滿,認為它流於空論,對人生無實際效益。1576年到巴黎任英國駐法國大使隨員。1579年因父喪回國。以後從事律師工作,並當選為國會議員。1596年被聘為女皇特別法律顧問。在詹姆士一世的斯圖亞特王朝時代,培根歷任宮廷要職,1613年受命為首席檢察官,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為大法官。培根多次接受貴族封號,1603年受封為爵士,1618年受封為維露廉男爵,1620~1621年受封為聖阿爾班子爵,1621年培根被控受賄,經判決,免除一切官職。對於此案,他承認接受過不正當饋贈,但卻未因此枉法。後來,培根脫離政治生涯,潛心從事著述。1626年,因病去世,終年65歲。
培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官場中度過,但他從沒有放棄推進人類知識的大志。他的主要理論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間完成的。1597年,培根的《論說文集》問世。這是一本關於政治倫理道德的論文集,於1612、1625年兩次增訂再版。1605年出版的《學術的進展》,是培根全面改革知識的龐大計畫《偉大的復興》的第一部分。1609年出版《論古人的智慧》,通過古希臘神話表述了培根對政治、科學、哲學問題的見解。1620年未完成的巨著《偉大的復興》出版,其主要部分是著名的《新工具論》
唯物主義經驗論 培根以知識論作為自己哲學的中心問題,他把改造人類的知識,實現科學的"偉大的復興",建立一個能促進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新哲學,當作自己理論活動的目的。他堅定相信人類的理智慧型力,認為只要人們認識自己的力量,並願意嘗試和發揮這種力量,就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東西。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培根既強調"人是自然的僕役",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又強調人的作為,人是自然的主人。他認為"要命令自然,就要服從自然",人類命令、駕馭、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在於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知識就是對規律的認識。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人類就可以在認識上獲得真理,在行動上得到自由。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
培根尖銳批判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玩弄概念、崇尚空談的惡劣習氣。他揭露經院哲學隔絕人和自然的關係,堵塞認識自然的道路,禁錮人們的思想,號召人們從盲從權威中解放出來。培根是西方哲學史中第一個較全面、較深刻地批判經院哲學的人。
培根認為,要清除認識道路上的障礙,不能限於對經院哲學的批判,還必須揭露人們產生認識謬誤的根源,否則"我們的舊錯誤方除,新的錯誤又會由人心的不健康狀況產生出來,如是則我們只能變化錯誤,卻不能認清錯誤"。他提出了"假相"說,揭示主觀脫離客觀的可能性和認識的片面性;揭示語言約定俗成的性質以及語言與概念乖離的可能性;揭露了神學、唯心主義以及一切謬誤的哲學體系的根源,認為它在於以臆造的虛幻世界去取代客觀真實的世界。假相說不僅具有抨擊經院哲學的意義,而且在認識論上也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培根在反對經院哲學的鬥爭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他認為知識起源於經驗,提出,"人們若非發狂,一切自然的知識都應求助於感覺",並以此作為其認識論的基本原則。他認為要獲得知識就要面對自然,面對事實,以經驗和觀察為依據。他在《新工具論》第1卷的"箴言"里,開宗明義宣布:"人是自然的僕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或在思想上對於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么多,也就是只是那么多。過此,他既不知道什麼,也不能作什麼。"從而把經驗從一向受鄙視、受貶抑的卑賤地位上升為一種科學原則,一種考察方法,使之成為科學上、哲學上一種不可缺少的依據。這對哲學史、科學史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培根不僅重視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也強調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結合,指出兩者的離異是人類認識的重大災禍。因此,他強調既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螞蟻,也不要做只從自身吐絲結網的蜘蛛,而要做既採集又加工的蜜蜂。他認為一切真正的知識都是在經驗材料基礎上經過歸納、分析、比較、實驗等理性方法整理得來的。由於形上學思維的局限性,培根沒有真正實現他自已提出的讓感性與理性婚配的願望。
培根不僅論述了經驗的認識原理,而且開創了經驗的認識方法。他認為,缺乏正確方法的指導,正是以往人類知識沒有重大進步的主要原因。他以創立新的認識方法作為自己知識論的重要任務。他倡導實驗的方法,認為實驗比感性直觀更優越。因為在實驗中,在技術的干預下,可以把觀察的對象從複雜的聯繫中抽取出來,使事物的因果聯繫更為顯露。他在《新工具論》中強調說:"一切比較真實的對於自然的解釋,乃是由適當的例證和實驗得到的。感覺所決定的只接觸到實驗,而實驗所決定的則接觸到自然和事物的本身。"在培根看來,唯有通過實驗,才能發現一切現象的原因和規律。
唯物主義自然觀 為了給科學的認識論開闢道路,培根《論古人的智慧》、《論原則與本原》和《新工具論》等著作中,大量論及本體論的問題,建立起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培根肯定世界是物質的,把萬物的物質基礎稱為原始物質。他反對把物質看作抽象的東西。他強調運動是物質自身所固有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並認為靜止是由運動的均衡或由運動的絕對優勢引起的,在物體表面的靜止中,物體內部的物質分子仍在不斷地活動著。他還強調指出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存在,物質不是由什麼東西所產生;沒有什麼東西在它之前,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原始,物質就是原因的原因。培根賦予物質以實在的、能動的性質以及各種特殊的個性,是唯物主義的,且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因素,與後來的機械物質觀(見機械唯物主義)不同。馬克思稱讚培根的物質觀,說他所說的"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出微笑"。
哲學影響 培根在《新工具論》中概括他的自然觀時寫道:"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東西,雖然除掉個別物體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純粹個體的活動之外,沒有什麼別的,但是在哲學裡,就是這種規律以及對於這種規律的研究、發現和解釋構成知識與活動的基礎"。培根認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構成人類知識和活動的論斷,是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但是,由於他把自然界的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歸結為許多單個物體的運動,只強調對物體的"分解和解剖",以求分析出物體的"單純性質",而這些性質,在他看來,又是由"為數不多的"、"永恆的和不變的"形式所決定的。培根對自然物體的解剖帶有片面的、靜止的性質,而他關於自然物體的這一概括,也會導致自然物體的機械運動的觀點。培根的自然觀既具有辯證法的因素,也開了近代形上學思維方式和形上學唯物主義的先河,對T.霍布斯的物體論和J.洛克經驗分析法發生了直接的影響。
培根不是無神論者,他承認上帝是萬有之源,承認有不死的理性靈魂,承認有自然的真理,也有啟示的真理。培根的"雙重真理"觀,主要是劃分科學與宗教,知識與信仰的界限,目的是為科學爭地盤,在當時起著進步作用。然而,在理論上、實踐上,培根的"雙重真理"觀終究是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的一種表現。
培根對哲學史、科學史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馬克思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邏輯思想 培根是近代歸納邏輯的主要創立者。他認為亞里土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論不能發現科學原理,而舊的歸納法即簡單枚舉法又得不出可靠的結論。因此,培根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清除科學復興道路上的障礙,制定認識自然的新工具。他在其主要邏輯著作《新工具論》一書中,闡述了建立一種新邏輯的構想。他要建立的新邏輯也就是他所說的真正的歸納法。培根十分強調觀察和實驗,反對那種從經驗材料一下子飛到最普遍公理的認識方法,他認為歸納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能跳躍地而是逐步地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培根對歸納邏輯的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三表法和排斥法,並把它們作為整理和概括經驗材料的歸納方法。三表法包括:①具有表,用以羅列具有被研究性質的實例;②缺乏表,用以羅列不出現被研究性質的實例;③程度表或比較表,用以羅列被研究性質出現變化的實例。培根指出,在研究過程中建立起這一或那一表之後,需再用排斥法排除掉表上羅列的實例中的不相干因素,使得剩下的唯一的因素能被斷定為是被研究性質的形式即原因。培根的三表法和排斥法,實際上是同一個歸納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步驟。後來J.S.密爾所提出的著名的求因果方法就是以培根的歸納法為基礎的(見密爾求因果五法)。培根還指出,妨礙認識的四假相實際上是在歸納概括中可能產生的謬誤。他還研究了能幫助得出歸納結論的一些輔助手段。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