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松

培松

培松出身於西馬其頓的貴族,為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曾擔任亞歷山大親密的七位侍衛之一,也是位繼業者。

米底總督培松

培松希臘語:Πείθων or Πίθων;前355年-前314年)出身於西馬其頓的貴族,為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曾擔任亞歷山大親密的七位侍衛之一,也是位繼業者
當亞歷山大大帝逝世後的巴比倫分封協定里,原米底行省形勢重要且疆域過大,故把北方較小的部分阿特羅帕特尼至米底分割出去,並任命米底原總督阿特羅巴特斯為當地新總督,培松則為米底總督。
而亞歷山大逝世後,許多希臘老兵受命鎮守帝國東部各地,實在無法認受東方的殖民生活,推舉菲隆為領導,起兵歸鄉。帝國攝政帕迪卡命令米底總督培松率領大軍平亂,但培松野心勃勃,準備爭取希臘人心以為日後己用。但帕迪卡對他已生疑心,特別命令他要處死所有叛亂的士兵。很快的培松戰勝了希臘叛軍,並使叛軍接受了他的招降,但馬其頓士兵一來還記得帕迪卡斯的命令,二來貪圖希臘老兵的戰利品,用標槍射殺了全部希臘老兵,並占有了老兵們的財產,培松只好班師而歸。而帕迪卡更對培松不信任了。
隨後第一次繼業者之戰爆發,培松跟隨帝國攝政帕迪卡攻打埃及的托勒密,當帕迪卡抵達尼羅河三角洲最東部的城市佩魯修姆(Pelusium)兩次企圖渡過尼羅河,都被托勒密擊退。帕迪卡斯轉道三角洲頂部的赫里奧波利斯(Heliopolis),但部分部隊在渡河時又被河水沖走,部隊士氣低下,在帕迪卡的嚴厲懲處下,部隊被激怒而發生譁變,培松與安提貞尼斯塞琉古聯手殺害了帕迪卡,並與托勒密談和。之後,托勒密委任了培松及阿日狄俄斯(Arrhidaeus)擔任帝國新攝政,卻遭到大部分繼業者強烈反對而作罷,並在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定重新分配帝國權力。
前317年,當帝國攝政安提帕特死後,培松妄圖擴大自身勢力,入侵帕提亞,並任命其兄弟歐德摩斯為帕提亞新總督,這舉造成其他帝國東方總督聯合起來對附培松,甚至連另一位印度的健馱邏總督培松也率領希臘部隊加入聯合軍,迫使培松被逐出帕提亞。當攸美尼斯成功勸說帝國東部總督們倒向波利伯孔和他這一邊,聯手在第二次繼業者之戰對抗安提柯時,培松此時加入安提柯陣營,在伽比埃奈戰役中,培松率領米底騎兵攻占攸美尼斯的大營,觸發日後攸美尼斯的敗亡。
在第二次繼業者之戰後,培松在帝國東部勢力大增,更意圖擴大他的疆土,安提柯不希望出現新的競爭者,設法誘騙培松來到他的宮廷內,謀殺了培松。

印度和巴比倫尼亞總督培松

培松(希臘語:Πείθων 或 Πίθων;?-前312年)為亞歷山大大帝麾下將領,在亞歷山大征服印度後,他被任命為總督,統轄印度河和奇納布河的交匯點到印度河出海口及沿岸地區,任期從前325年到前316年。之後,在繼業者戰爭中他被任命為巴比倫尼亞總督,並於加沙戰役戰死。

印度總督

培松第一次出現在記錄中是在亞歷山大大帝在進攻印度旁遮普馬利安人(Mallians)時,當時培松是夥友步兵(Pezhetairoi)的指揮官,他在戰場上有傑出表現。

培松統治印度河和奇納布河匯流處到沿海一帶培松統治印度河和奇納布河匯流處到沿海一帶
因為這些功勳,前325年,亞歷山大任命培松和歐克西亞提斯為統轄印度河和奇納布河的交匯點到印度河出海口及沿岸地區,即總督奧克夏特斯所統轄的帕洛帕米薩達以東,到總督腓力所統轄的地區以南這片區域。
之後,因歐克西亞提斯因對亞歷山大不敬,遭到亞歷山大討伐,並由培松單獨統率全區。穆西卡那斯(Musicanus)先前歸順亞歷山大,但隨後反叛。培松率兵前往進攻穆西卡那斯。
在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後,培松在印度的地位在巴比倫分封協定受到確認。
在前321年的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定,培松的轄區已至興都庫什山脈
根據其他資料,他也是旁遮普的總督。
在前317年,另一位米底總督培松企圖成為帝國東部各省的統治者,於是在印度的馬其頓軍隊被派往與米底的培松作戰,使在印度的培松兵力減弱。前316年,培松離開印度,前往巴比倫任職。大約同時間,印度的旃陀羅笈多開始展開從希臘人手中奪取印度西北部疆土。
巴比倫尼亞總督

在前315年培松接受安提柯任命為巴比倫尼亞總督,並在前314年的第三次繼業者之戰中站在安提柯陣營,與托勒密和卡山得作戰。培松和亞歷山大時的海軍司令尼阿卡斯(Nearchus)幫助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作戰。前312年秋季的加沙戰役中托勒密軍獲勝,培松並於此戰中戰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