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父姓

城父姓(城父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複姓,有兩個淵源:春秋時齊國名將王子城父的後裔,春秋時楚國太子建的後裔。後來,城父氏多簡化為城氏或父氏。

基本介紹

城父[城父,讀音作chéng fù(ㄔㄥˊ ㄈㄨ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將領王子城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王子城父,公元前658~?年待考,即王子甫,姬姓,複姓王子氏,琅琊人(今山東濰坊臨淄區),是著名的春秋時期齊國將領,承父爵仕爵齊國都城臨淄為城父,史稱王子城父,官位相當於今首都警備區司令。
齊昭公姜潘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今山東高青,國主為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侵犯宋國,被宋軍敗於長丘(今河南封丘)。北狄敗軍遂入魯國,農曆10月被魯國大將叔孫得臣敗狄軍於鹹陽(今陝西鹹陽),殺其首領僑如。之後,北狄又轉侵齊國,王子城父率軍敗之於周首(今山東平陰),臨陣斬殺狄酋榮如,埋其首級於都城北門外,然後驅逐北狄人至經衛,復被衛國軍隊擊敗,殺了另一首領簡如,再驅迫其散遷於河南、山西一帶,最後只剩一個酋首焚如,鄋瞞國由是滅亡。王子城父因有大功,齊昭公拜其為萊陽君大夫,並賜姓王氏。自此,王子氏始別姬姓,嫡系稱為單姓“王氏”,該支王氏自王子城父始。這在三國時期曹魏國的《王基碑》及唐朝時期韓愈的《王仲舒神道碑》中皆有記載,並見於史籍《左傳·文公十一年》中的史事記錄。
但在王子城父的庶支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城父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城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城父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的城父邑有兩處:一處是春秋時期楚國奪取陳國之地後所設,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城東李莊鄉古城村一帶,古城村即在龍山北側不遠處,到了秦、漢時期,在城父邑的基礎上又設定了父城縣,到了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曾改稱為龍山縣。另一處則是在戰國時期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的城父邑。
周景王姬貴十九年(公元前526年),太子建的少傅費無忌受命去秦國為太子建迎親,見秦女孟嬴很漂亮,便向楚平王熊棄疾建議“自娶”。昏庸的楚平王在霸占了兒子太子建的夫人孟嬴後,又抽梁換柱地把一位齊國女子送給太子成親。太子少傅費無忌怕太子建知道此事後對自己不利,遂向楚平王獻計,先把太子建趕到與宋國相鄰的城父邑(今河南許昌襄城),後又獻計叫來城父邑的軍事統領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司馬奮揚情知太子建無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則不慌不忙上路。太子建都已經逃到宋國去了,司馬奮揚才慢悠悠地趕到城父。後來,司馬奮揚讓城父邑的大夫把自己押送郢都去待罪,楚平王問奮揚:“那個殺太子的命令,出自寡人嘴裡,進到你的耳里,是誰泄漏給太子建的?”司馬奮揚坦然地說:“是臣。大王曾經囑咐臣要像服侍大王一樣服侍太子,臣雖不才,不敢三心二意。臣按大王先前的囑咐執行,不忍心按大王后來的命令執行。臣把太子放跑,現在後悔莫及了。”楚平王問:“那么,你怎么還敢來見寡人呢?”司馬奮揚說:“臣沒有完成大王的使命,如果不來,就是再次違命了,臣不敢。”楚平王無奈,對司馬奮揚說:“你還是回城父去,像以前那樣做的官吧!”太子建和伍子胥後來又逃到鄭國避難,請求鄭定公姬寧幫助伐楚報仇。鄭國無力抗楚,鄭定公勸太子建去晉國求救。晉國正想利用前來投奔的楚國太子建為間諜以打擊鄭國,晉大夫荀寅便與太子建和商定先滅鄭,而後伐楚。其後由太子建去鄭國策反。晉國與楚太子建商定,晉國從外面打,太子建作為內應,里外合力,消滅鄭國。太子建的一個僕從因受到太子建的毆打而懷恨,便去告發了太子建與晉國之間協商的陰謀。鄭國國君鄭定公和正卿公孫僑得知太子建與晉國勾結謀鄭的企圖後,暫不露聲色。待太子建密謀作亂時,先發制人,殺掉太子建,用反間挫敗了敵方的陰謀。
太子建逝世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原居地城父邑的名稱為姓氏,而城父邑的楚國人也都懷念他,即有人便以其居邑名稱為姓氏,皆稱城父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城氏者,世代相傳。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貴族叫城渾,居於周王室的京畿,他演繹了流傳千古的《城渾出周》,其就是該支城父氏的後裔子孫,被漢朝史學大家劉向記載在《戰國策·楚策》中。

得姓始祖

王子城父(王子甫、姬甫)、太子建(羋建)。

遷徙分布

城父氏複姓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今已不再,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城氏,但城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七十九位,多以新城、泰山、榆山、丹陽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新城郡:即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一帶。寧陽位於泰安市南部,大汶河南岸,東鄰新泰市,南與泗水縣、曲阜市、兗州市接壤,西與汶上縣毗連,北隔大汶河與肥城市、泰安市岱嶽區相望,轄寧陽、東疏、伏山、堽城、磁窯、南驛、華豐、葛石、泗店、白馬、茅莊、蔣集、石集十三鎮,西疏、鶴山、王卞、鄉飲、靈山、東莊、崔解七鄉。寧陽在商朝時期為郕邑。西周、春秋時期為郕國之地,後被在戰國時期併入齊國。西漢時期置寧陽縣(治今古城),因在寧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縣(治今石碣集)、剛縣(治今郕城裡村)等縣,同屬泰山郡。東漢時期廢桃山縣、寧陽縣、剛縣屬東平國。西晉廢寧陽縣。北齊廢剛縣,移僑平原縣於寧陽縣古城北(即今治寧陽鎮)。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由於此平原縣與德州的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丘城,遂改為龔丘縣,屬兗州(後稱魯郡)。唐朝時期屬兗州。北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改稱龔縣,屬襲慶府。金國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以避諱復名寧陽縣,屬兗州。元朝至元二年(丁巳,公元1256年)省入嵫陽縣,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復置,屬濟寧路兗州。明朝時期屬兗州府。清朝因之。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岱南道(公元1914年更名濟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兗濟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道制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屬民國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屬泰西行政委員會管轄。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署魯西行政區泰西專區。民國三十沒(辛巳,公元1941年)7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西)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2月於泰安、寧陽邊區建立泰寧縣,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於泰安、泗水、寧陽邊區建立泰泗寧縣,均屬泰南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初屬泰南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運東)兩專區合併為晉冀魯豫第十六(泰運)專區,寧陽仍屬之;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屬冀魯豫和冀南兩行政區合併後成立的冀魯豫行政區第一(泰運)專區。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泰運專區析為泰西、運東兩個專區,泰西排序為冀魯豫第一專區,寧陽縣屬之。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屬魯中南行政區第七專區(1949年7月改稱泰西專區)。1950年5月屬泰安專區。1967年泰安專區改為泰安地區,1985年又改為泰安市,寧陽隸屬不變至今。
泰山郡:西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縣一帶。東漢朝時期有個博縣,在西晉朝時期移郡後,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部一帶。唐朝時期為乾封縣。宋朝時期改乾封為奉符,即今山東泰安。大金國天會十四年(丙辰,公元1136年)改置泰安軍,後改為州。清朝雍正時期(公元1723~1735年)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時期廢府為縣。“泰安”,是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一語中來,取意國泰民安。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繁榮的大汶口文化。
榆山郡: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春秋時期,榆山為魯國之地,戰國時期屬於齊國邑地。秦朝時期屬濟北郡。漢朝時期屬泰山郡。三國時期屬曹魏兗州剌史部。兩晉時期屬濟北國。南北朝劉宋時期為濟北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為榆山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 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此系以“平陰”命名之始。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州為郡,平陰縣屬濟北郡。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屬濟州,唐天寶十三年(甲午,公元754年)屬鄆州,唐太和六年(壬子,公元832年)廢平陰析入盧縣與東阿縣。唐開成二年(丁巳,公元837年)復平陰縣,仍屬濟州。五代時期(公元907~960 年)各政權統用軍號,平陰屬天軍所轄。宋宣和元年(庚子,公元1119年)屬東平府。元朝初期屬山東西路,後改屬燕河北道東表路總管府。明朝時期屬東平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屬泰安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濟西道,次年改屬東臨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期間,民主政府將平陰縣劃屬泰西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平陰縣與東阿縣東部合為平阿縣,隸屬晉冀魯豫邊區。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撤平阿縣恢復平陰縣。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改屬泰西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950年5月屬泰安專區。1958年11月平陰縣併入東平縣,屬聊城專署。1959年10月恢復平陰縣,屬濟南市。1960年4月屬菏澤專區。1961年2月12日屬濟南市,同年4月18日由濟南復屬泰安專區。1985年3月27日屬濟南市至今。
丹陽郡:丹陽古稱潤州、丹楊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吞滅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有一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時期,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古城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今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堂號

新城堂:以望立堂,亦稱寧陽堂。
榆山堂:以望立堂,亦稱平陰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