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 1902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父母都是丹麥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誕生之前就棄家出走了。他三歲時,母親嫁給了一個名叫得奧多爾·霍姆伯格的兒科醫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時期並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但他總是出現這種感覺:無論如何,他不屬於父母親,並幻想能成為“更好的父母”的兒子。埃里克森多年來一直沿用繼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寫論文時還使用埃里克·霍姆伯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國公民時,才改姓愛里克森。

埃里克·埃里克森
1、生平
愛里克森那種不屬於他的家庭的感覺為這樣一種事實而不斷加劇:母親和繼父都是猶太人,而他卻由於斯堪狄那維爾血統長的身材高大,碧眼金髮。在學校,人們說他是猶太人,而在繼父的祖廟裡,卻叫他為異教徒。由此想來,為什麼“同一性危機”的概念能成為後來愛里克森理論上最為問題關注的問題之一就不足為怪了。
大學預科畢業後,他違背繼父要他成為一名醫生的願望,從事藝術專業,並週遊整個歐洲大陸。總的說來,愛里克森在校時不是一位傑出的學生,但他卻有藝術天賦。
1927年是愛里克森一生的轉折點。那年,他受一位名叫彼德·波羅斯的老同學的邀請到維也納一所規模較小的學校中工作,該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與朋友的子女。開始,他是以藝術身份受聘的,後來擔任了指導教師,最後,安娜·弗洛依德徵求他是否願意接受培訓當兒童精神分析者。愛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議,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訓費的條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訓練。安娜·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他父親的理論不同,在諸多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創建,這對愛里克森產生深刻的影響。1964年,愛里克森把自己的《洞察力與責任感》一書呈現給安娜,以表對她的感激之情。
形勢對愛里克森十分有利。他被邀加入一個當時被醫療機構拒之門外的團體。通過參加這個“遺棄者”的組織,使他能作為一名“局外人”保持自己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由於這個團體的職能是幫助煩惱不安的人們,所以他起碼能夠間接地滿足繼父希望他當一名醫生的願望。
他大學預科畢業時獲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學校的畢業文憑,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依德在兒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訓練,是他所獲得的唯一的正規學校。因為愛里克森沒有獲得高級學位,所以他完全可以成為弗洛依德所認為的精神分析家不必攻讀醫科專業主張的一名典型範例。
1929年,愛里克森與同校任教的加拿大籍教師瓊·謝爾遜結婚。1933年為了對付納粹日益加劇的威脅,愛里克森(已兩個孩子)全家遷居丹麥,後又遷往麻省的波士頓,在那裡,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開業。
除了私人開業外,愛里克森還在亨利·墨里主持的哈佛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系任研究員。愛里克森被哈佛醫學院錄取為心理學哲學博士候選人,但只有幾個月他就放棄了這個意圖。
1936年到1939年間,愛里克森在耶魯大學精神病學系醫學院任職,在那裡,他研究了正常兒童和情緒紊亂的兒童。也約在這一時期,他與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和瑪格麗特·米德有了交往,1938年,他前往南達科蘇語印第安人的松脊居住地進行了實地考察,觀察了蘇語印第安人撫育子女的實況。諸如此類的人類學研究使愛里克森進一步認識到社會文化因素對人格形成的重要性。這種認識極其強烈地滲透到他整個理論中。
1939年,愛里克森遷居加利福尼亞洲,在那裡他擔任了加利福尼亞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擔任心理學教授,但在1950年時他因拒絕在效忠宣誓上籤字,而被免去教授職務。後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他“政治可靠”,又重新授予他心理學教授,但是愛里克森拒不接受,因為其他教授也因同樣的“罪名”被免職了。
1950年,他離開加利福尼亞洲,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與社會》,該書高度地強調了社會和文化因素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書中還詳盡地論述自我的功能,創立了路線在被人稱為新學科的“自我心理學”。1951年到1960年,愛里克森居住於麻省的斯多克橋,他在那裡擔任了奧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級會診醫生和匹茨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
1969年,愛里克森回到哈佛醫學院,在那裡擔任人類發展學教授,並講授“人類生命周期”,這是一門深受研究生歡迎的課程。
2、主要理論
1)自我概念
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是本能衝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傳遞者,而埃里克森則相信,自我執行許多重要的建構功能。他認為,自我是人格中的一個相當有力的,獨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人控制外部環境的埃里克森關於人格的理論被叫做自我心理學是很合適的。
2)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人格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在六歲左右超我出現的時候就基本形成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成年人人格的根本特點是在尋就確定了的。與此不同埃里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展。他提出了八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在經歷這八個階段,每一階段對人格發展都至關重要。
l 基本信任對不信任:在出生後的第一年或者是後來的歲月中,新生兒完全處在周圍人的慈愛中。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他們人格發展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需要得到了滿足的兒童,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對受到適當的愛和關注的兒童來說,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近的。然而,有一些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和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
l 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一周歲以後,兒童想要知道誰使他們與外界聯繫起來。外界的哪些東西是我所能控制的。外界的什麼東西控制著我。大多數兒童在這個階段產生了“自主性”的意識。他們感有有能力,是獨立的,他們有了強烈的個人操控感,有自主感的人自信能夠在障礙之海順利航行,能夠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而然,和阿德勒不贊同溺愛孩子一樣,埃里克森發現,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這個年齡兒童的自主性的發展。如果不允許兒童進行探索,不能獲得個人控制感和對外界施加影響的認識,兒童就會產生一種羞怯感和懷疑的感情。他們對自己感到不確定,變得依賴於他人。
l 主動性對內疚:隨著兒童開始與其他兒童交往,他們面臨著進入社會生活的挑戰。兒童必須學會怎樣與其他人一起玩世不恭,一起做一,怎么樣解決不可避免的確良衝突。兒童通過尋找游泳玩伴,學習怎么樣組織一個遊戲以及參加其他的社會性活動,他們的主動性得到了發展。他們學習怎樣設定一個目標,通過說服來處理挑戰。他們發展了企圖心和目的感。不能很好地發展主動性的兒童,在這個階段會產生內疚感和退縮性。他們可能會缺乏目的感,並在社會交往或者其他場合很少表現出主動性來。
l 勤奮對自卑:大多數兒童進入國小時,都會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做不了的,但不久,他們發現開始與別的孩子展開了競爭—為學習成績,為得到大家的歡迎,為引起老師的注意,等等。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將自己的聰明和能力與同齡的孩子一起進行比較。如果兒童體驗到了成功,他們的競爭意識就會不斷地增強,這為他們今後成為積極的,有成就的的社會成員鋪平了道路,但失敗的體驗,會使兒童產生一種不適當的感情,對今後的創造與生活都期望不高。正是這在這個時期,在青春期躁動到來之間的少年時期,我們形成了自卑感和對自己的天分和能力的低評價。
l 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很快地,我們到達了青少年階段,這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是進入成年期的短期準備階段。青少年階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以前只是對遊樂場感興趣,遇到問題也很簡單,現在,突然要應付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了,這種跨越造成的混亂讓青少年感到煩惱甚至是痛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這幾年的重要意義。年輕人開始提出這樣一個重要問題:“我是誰?”如果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成功的,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就形成了,他們對個人價值能獨立作出決定,理解是自己是怎么樣的人, 接受並欣賞自己。但是,很遺憾,有許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感,相反,他們出現了角色混亂。青少年在對自我認同感的尋求中,可能會參加各種組織,投身於一種事業,逃學變換工作和境遇。
l 親密對孤獨:當親密關係的發展成為最根本最重要的時候,青少年就步入了埃里克森模式中的下一個階段:發展親密關係。年輕人開始尋求一種特殊的關係,通過這種關係來發展他的親密感,並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長,親密感發展的結果一般是結婚,或是對另一個的愛的承諾,但也可能性有別的結局,也可能很不幸,與人結了婚卻沒有親密感。在這一階段不能形成良好的親密感的人,就會面臨孤獨感。他們可能經歷了多次膚淺的關係,但從來沒有在真正的密切關係中獲得情感滿足。有些人甚至迴避需要情感承諾。獨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處,在一段時間裡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個人不能超越這種生活方式,就會導致情緒和個人滿足感發展的嚴重滯後。
l 繁衍對停滯:進入中年,人們開始關心下一代。父母們發現,他們通過對孩子的教育,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沒有子女的成年人通過與年輕人的接觸也會感到這種生活的豐富。沒有形成這種繁衍感的成年人會陷入一種停滯感中,它表現為一種空虛感和對人生目標的懷疑,我們看到在父母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生活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有意義的和有趣的事情。遺憾的是,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從教育孩子中很少獲得快樂,而是充滿了厭煩,對生活感到不滿。在孩子發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潛力,對父母和對孩子來說都是可悲的。
l 自我整合對失望:大多數人到老年時都能保持原來的狀態,但埃里克森認為,老年人還有一種危機要克服。過去的歲月和經歷,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達到一種自我整合,要么產生失望感,以滿足的心情回憶往事的人,將以一種完善感走完最後的發展階段。埃里克森寫道:“人對唯一一次生命,是將它作為不得不是這個樣子而接受,把它作為必然的,不允許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責任這樣一個事實而接受的。”不能形成這種良好感合的人會落入失望的境地。他們認識到現在時間太少了,年輕人擁有的選擇和機會,人們都沒有了,一生已經過去,他們希望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生活一遍,這樣的人常常通過對他人的厭惡和輕蔑來表達他們的失望。生活中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老年人的失望晚悲哀,也沒有什麼事情比一個充滿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滿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