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利德爾

埃里克·亨利·利德爾(又譯伊利克·里達爾,英語: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1月16日-1945年2月21日),蘇格蘭運動員,基督教傳教士,中文名字李愛銳。

從天津到蘇格蘭

埃里克·利德爾出生於中國天津。他的父親是正在中國傳教的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詹姆士·丹露帕·利德爾牧師。埃里克在中國長到5歲。6歲時和8歲的哥哥羅伯特回到英國,進入專收傳教士兒子的寄宿學校伊爾撒姆學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都回到中國傳教。

伊爾撒姆學院時埃里克顯示出運動天賦,曾當選學校年度最佳運動員,並且是學院的板球和橄欖球隊長。他的短跑成績驚人,很多媒體認為他在未來可以實現英國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1920年,埃里克跟他哥哥一樣,加入愛丁堡大學科學專業。他在學校里參加100碼和220碼短跑,並是橄欖球隊的主力。在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他大學畢業,取得科學學士學位。

巴黎奧運會·烈火戰車

巴黎舉辦的19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預先安排的日程把男子100米跑定在一個星期日舉行,而埃里克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日應該是敬拜上帝的,所以他沒有參加比賽。於是他改為練習沒人看好的400米跑。經過幾個星期的苦練,他終於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巴黎奧運會400米跑的金牌。他還獲得了200米跑的銅牌。而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國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獲得。

他的這個故事,以及哈羅德·亞伯拉罕做為猶太人運動員頂著反猶主義的壓力參賽的故事,被改編到1981年電影《烈火戰車》(英文)中。該片奪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大獎。影片中埃里克上身直挺、嘴巴大張的奔跑姿勢被認為是真實的寫照。

戰俘營中的傳教士

奧運會之後埃里克像他的父親一樣到華北傳教。他在1925年先到天津。他在一所教會學校(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學)教體育,還管理一所主日學。1932年被正式按立為牧師。1934年他和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傳教士的女兒弗洛倫絲·馬肯茲結婚。他們兩人育有三個女兒。

1937年,全面中日戰爭爆發。埃里克則到了貧困的河北農村衡水市棗強縣肖張鎮(倫敦會在河北省的2個傳教站之一)工作,去幫助在那裡病倒了的他的哥哥羅伯特。羅伯特是一名傳教醫生。當時戰亂、災荒造成極度物資匱乏,病人很多。那裡是日軍占領區。

1941年,局勢十分險惡。弗洛倫絲帶著女兒回到加拿大。1943年埃里克被日本軍隊抓獲,和芝罘學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關押在山東濰坊的樂道院集中營。1945年由於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埃里克·利德爾因腦腫瘤病死在集中營。

紀念

埃里克在戰後被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華北烈士陵園,那裡還長眠著白求恩、柯棣華等人。

1991年愛丁堡大學用蘇格蘭的花崗岩為他樹立的一座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著《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一句話:“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睏倦”。濰坊市政府在2005年紀念濰坊集中營解放60周年的活動中為埃里克·利德爾的紀念碑獻花環。

2008年8月8日,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的日子,英國《蘇格蘭人報》把埃里克評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

外部連結

  • 埃里克·利德爾牧師
  • 埃里克·里達爾和中國
  • 埃里克·利德爾小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