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頭雪蓮

垂頭雪蓮

垂頭雪蓮,菊科植物,產中國西南部。垂頭雪蓮(拉丁名:Saussurea wittsteiniana Hand.-Mazz.),是菊科風毛菊屬的一種植物。它的莖高35-58厘米,上部被白色長柔毛,基部密被褐色的葉柄殘跡。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長約25厘米,寬約4厘米。小花藍紫色,瘦果長圓形。花果期7-9月。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常生於山坡林下、林緣、草地濕地、草甸,海拔3400-4450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莖高35-58厘米,上部被白色長柔毛,基部密被褐色的葉柄殘跡。基生葉有柄,柄長5-19厘米;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狀長圓形,長約25厘米,寬約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整齊的小鋸齒,兩面有腺毛;莖葉小,長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無柄,基部半抱莖;最上部莖葉苞葉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7厘米,寬3.5-5厘米,膜質,黃色,頂端鈍或急尖,邊緣全緣,兩面被腺毛。頭狀花序1-3個,有小花梗,下垂。總苞半球形,直徑1.5-2.5厘米;總苞片3層,黑紫色,外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層披針形,長2.5厘米,寬5毫米,頂端漸尖,中層線狀披針形,長2.2厘米,寬4毫米,頂端長漸尖,內層線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2毫米。小花藍紫色,長1.8厘米,管部長7毫米,檐部長1.1厘米。瘦果長圓形,長6毫米。冠毛2層,淡褐色,外層短,糙毛狀,長3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2厘米。花果期7-9月。
垂頭雪蓮垂頭雪蓮

亞屬概述

有莖、少幾無莖或極少無莖草本。莖葉邊緣全緣或有鋸齒,決不羽狀分裂;最上部莖葉苞葉狀,常船形,擴大,膜質,淡白色或紅色,被柔毛或無毛,包圍或半包圍總花序或頭狀花序。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總花序或頭狀花序單生。瘦果無毛。冠毛白色或褐色,(1)--2層,外層少數,短,糙毛狀,內層長,多數,宿存,羽毛狀。花托有托片;托片短。本亞屬約有23種;我國幾乎擁有這個亞屬的全部種類。主要分布我國西南部及西北部。亞屬模式:苞葉雪蓮S.Obvallata(DC.)Edgew.

本屬概述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時為小半灌木。莖高至矮小,有時退化至無莖,無毛或被白色棉毛或柔毛。葉互生,柔軟或堅硬,全緣或有鋸齒至羽狀分裂。頭狀花序具多數同型小花,多數或少數在莖與枝端排成傘房花序、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或集生於莖端,極少單生。總苞球形、鐘形、卵形或圓柱狀;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緊貼,頂端急尖、漸尖或鈍或圓形,有時有乾膜質的紅色附屬物,或有時附屬物綠色、草質。花托平或突起,密生剛毛狀托片,極少無托片。全部小花兩性,管狀,結實。花冠紫紅色或淡紫色,極少白色,管部細絲狀或細,檐部5裂至中部;花葯基部箭頭形,尾部撕裂;花絲分離,無毛;花柱長,頂端2分枝,花柱分枝長,線形,頂端鈍或稍鈍。瘦果圓柱狀或橢圓狀,基底著生面平,禾稈色,有時有黑色斑點,極少黑色,具鈍4肋或多肋,平滑或有橫皺紋,頂端截形,有具齒的小冠或無小冠。冠毛(1)一2層,外層短,糙毛狀或短羽毛狀,易脫落,內層長,羽毛狀,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約計400餘種,分布亞洲與歐洲。我國已知約近264種,遍布全國。後選屬模式:S.Alpina(L.)DC.本捲風毛菊的系統基本參照S.Lipschitz的《GenusSaussureaDC.》一書中的系統編排的。屬下共分5個亞屬,即雪兔子亞屬、雪蓮亞屬、附片亞屬、齒冠亞屬與風毛菊亞屬。但前4個亞屬之下,由於所含種類不多,不擬再細劃為組。而在風毛菊亞屬之下,則宜分8組,即裸托組、栗緣組、無莖組、纖維組、全葉組、羽裂組、蓮座組與風毛菊組,組下不再進行劃系處理。

生長分布

分布四川(康定、冕寧)、雲南(麗江、維西、德欽、中甸)、西藏(林芝)。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林下、林緣、草地濕地、草甸,海拔3400-445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中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