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特羅

印度教怛特羅文獻一般而言,是指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怛特羅’聖典。 (2)行怛特羅(行續)︰指《大日經》系的密教經典,除儀軌之外,兼說瑜伽觀法。 佛教密典,亦通稱怛特羅,與顯教經之稱修多羅者有別。

簡介:

坦特羅,古譯為本續,又譯為怛特羅、密續。梵文tantra,來自詞根tan(延伸、延展),詞綴tra表示工具。Tantra有經絲、織物、織機、網、體系、組織等含意。至於印度古典《五卷書》中的tantra,則有寓言之意,因而佛教瑜伽行派所說的依他起性中的tantra,便有依屬的意思。但就作為流派之名的trantra而言,也就是Tantrism(怛特羅教)中的tantra並無此意。現代印度哲學家達斯笈多根據《Ka^s/ika^vrtti》,而謂‘tantra’一語是由tan(意為弘布、宣傳),加上tra^-n!a(有救護之意)的語根tra,所組成的合成語,其意為‘宣傳救護者’。又,濕婆派的經典《Ka^mika A^gama》亦承繼前述,謂tantra是宣揚救護與真實、真言有關的廣大智,並述其目的。至於佛教徒對於tantra,則有另一番獨特的解釋。如《秘密集會軌》第十八品謂tantra乃相續之稱。其相續有三種,即依持、自性與不奪。自性者無作之因,與不奪同樣都是果;其依持者為方便。也就是‘tantra’,是由具持續義的tan,加上使其成為名詞的後接語tra所構成,意為持續者,或相續、連續。基於此說,《Visvamitra》條列了四種tantra的定義,即︰
(1)是以連續不斷的文字來敘述本有菩提心的真相。
(2)是顯示如綱目那樣有相互關連的種種方便相。
(3)是糾正經文的雜亂。如實使上下有關連而闡明其意義。
(4)如同縫合布料,製成衣服,將種種相關的部分輯合,而成就佛果。
如上所述,對於tantra的解釋,印度教與佛教的解釋有所不同,但兩者皆認為向一般大眾廣泛宣揚本教真理且師資相承的教派,就是tantra。
坦特羅本身是在印度公元5世紀左右興起的一種宗教運動,其發源地在東印度孟加拉、阿撒密二省,印藏交界之區。其後印度教其他各派頗有為所同化者。坦特羅教派時常被稱為左道密教,其產生初期在印度教與佛教傳統教團中產生了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議時至今日仍未完全消泯。但在印度教中,不少正統教派仍視之為異端。
坦特羅運動對印度各宗教的影響甚大。印度教的濕婆派、毗濕奴派、佛教以及耆那教中均有坦特羅教派的存在,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也受其影響。其中尤其以印度教的濕婆派、性力派與佛教密宗的無上瑜伽部的坦特羅最為著名。
13世紀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佛教坦特羅也隨之絕跡於印度本土,僅在尼泊爾還保留有一支傳統。但其經由尼泊爾而普及於西藏、蒙古等地,進而南渡,遠傳至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印度各宗教的坦特羅運動是基於同一文化土壤的,且彼此之間存在複雜的聯繫,當然,由於宗教間的區隔,也存在著相當的差異。經學者研究,佛教密宗無上瑜伽部坦特羅文獻與印度教濕婆派文獻存在緊密的聯繫。
坦特羅文化實際上是從印度宗教傳統中的苦修地屍林(墳場)中衍生出的一種亞文化,因此帶有很強的屍林文化特點。此教派注重儀式,但一般採取秘密集會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保持距離,使用的儀式道具有時使用了一些在墳場易得但常人難以理解的東西,例如顱骨作為顱骨碗、人的脛骨等。坦特羅宗教認為通過性行為可以使人類靈魂和肉體中的創造性能源激揚起來,但其最終目的則是通過這種修習來達到心靈的寧靜。印度教的神廟外部中有不少展現人類裸體及性行為的雕塑,例如著名的世界遺產卡朱拉霍神廟。通常認為,這種神廟雕塑的產生即與此種信仰有關。

印度教的坦特羅

(一)歷史

怛特羅教徒本身對自己教派的起源傳承有四分時說。此說類似佛教的末法思想,是一種終末相應說法說。亦即太古時代的人或社會皆是完整的個體,但隨著時間流逝,世間的混濁也相對增加,因此太古時期人法調合的教法難以在堯季之世實行,也因此,在末世時期不得不用與其相應的怛特羅教法。四分時說便是此一分類。即大體可分為圓滿時、三分時、二分時、鬥爭時等四個時期。
(1)圓滿時︰是實行諸《吠陀》及《奧義書》的時期。
(2)三分時︰是盛行《家庭經》與《法典》的時期。
(3)二分時︰是流行兩大敘事詩及《往世書》的時期。
(4)鬥爭時︰是從前的所有教法皆失去效力,僅有怛特羅教能與時代相契合的時期,因此,怛特羅負起教化民眾的重任。
怛特羅教以民間信仰為基礎,在民間自然成長茁壯,故此一教派並無特定之教祖或創始人,其起源與形成年代亦不詳。不過,若依據前述的四分時說所示,怛特羅的出現是在諸《往世書》之後,由於《往世書》系成立於六世紀左右,因此,此教應成立於六世紀以後。今日歐美的印度學者也大多支持此說,認為此教創於七世紀以後。
但是,如果把怛特羅教解釋成是以印度民俗信仰為基礎,逐漸發展所成的,則其起源便不可說是在《往世書》之後,其萌芽期應在民間對於古《吠陀》的包容與接受中探求。若果如此,則怛特羅教的意義,可依其歷史變遷而分為七個時期。即︰
(1)淵源時代(500B.C.~200B.C.)︰隨著佛教的興起,彌曼差、數論、勝論等諸學派相繼成立,另一方面吠陀神話中的諸神,如濕婆、毗濕奴也逐漸凝聚其勢力範圍,而成為匯聚民俗信仰的淵源。
(2)萌芽時代(200B.C.~200A.D.)︰是雕刻毗濕奴及濕婆形像,並安奉在寺院崇拜的時代。此一時期,成立了所謂的《新奧義書》,即吠陀中的眾神被濃縮成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三神,而‘唵’字亦被分解成a、u、m%(三)字,並被配屬於此三天。
(3)形成時代(200~550A.D.)︰是印度教中的各個宗教相繼成立,各自組織自派的神學,並視自己所奉神祇與《奧義書》中的‘梵’同為一體的時代。崇拜神妃的女神派也在此時成立。此一時期,毗濕奴、濕婆及其配偶的本質被認為即是‘梵’。另一方面,從兩大敘事詩而展開的通俗文學《往世書》也告成立。這是以平易的方式述說宇宙的創造、破壞,以及眾神的系統,進而論述《吠陀》的起源、世界的支配者以及諸王的傳承等。是一般人所謂的聖書。而使《往世書》大眾化的怛特羅教便是在此時形成的。
(4)大成時代(550~900A.D.)︰此一時期,印度各個宗派的組織已臻完備,各派為了弘揚自己的教義,遂竭力培養布教師;為了提高信徒的熱誠,而創立入門式;為了顯示各人所屬的宗派,便在自己的額頭上附上額標。不僅北方輩出偉大的思想家、注釋家,連南方的Tamil也有毗濕奴派及濕婆派的詩人、音樂家一邊遊歷、一邊歌頌弘揚自己的宗教。而崇拜鑠乞底的性力派也於此時完成其體系,並且成立‘在人體構造中,有神經動脈各種中樞,鑠乞底的Kun!d!alini即潛伏於此中樞中’的六輪說;並提出了覺醒鑠乞底及發揮其力的修習法。
(5)普及時代(900~1250A.D.)︰系已成型的怛特羅教普及各地、掌握住人心而呈現燦爛純熟景象的時代。此時,此一教派一方面開始趨向墮落頹廢,另一方面則變成其他宗教體系的基礎。最後,由於回教徒的侵入,勢力逐漸消失。
(6)頹廢時代(1250~1500A.D.)︰1203年,回教大軍從中印度侵襲東印度,毀滅了波羅王朝以及受其庇護的金剛乘信徒。怛特羅教因而轉入地下活動,其教勢亦愈加頹廢和迷信化。
(7)革新時代(1500A.D.~)︰凋落、頹廢的怛特羅再度覺醒,由那納克(Na^nak,1469~1538)率領的錫克教、達杜(Da^du,1544~1603)所創的達杜派以及其他種種新興宗派陸續竄起,一新弊風,產生了蓬勃的氣象;而怛特羅教內部也有革新的傾向。

(二)經典、教義與修習方法

1.經典
印度教怛特羅文獻一般而言,是指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怛特羅’聖典。但廣義而言,則包含潘遮拉特拉派的‘本集’與聖典濕婆派的‘聖典’。
印度教密教將其經典分為四類,坦特羅文獻是其最後一類,以配屬於此世劫中之四時期。
第一為屬於天啟書之《四吠陀本誦》及其所屬之《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適用於第一沙替時期。第二為屬於傳承書類之《家庭經》、《法經》等,適用於第二吹佗時期。
第三為各種古事紀或往世書,適用於第三得勿怕時期。
第四即怛特羅密典,適用於第四迦利時期,即現在世。在現時期中,過去之經典符咒等,皆失其效能,以眾生之根機已異於前時期故。佛教之以密宗配屬末法,或亦有取於此。
怛特羅原是印度教性力派所依準之理論與禮拜文獻,據傳有六十四種至一百九十二種之多,然多已散佚,現存者其成立年代約在西元八百年左右。
密典中自述密典之總數,通言六十四,如《Vamakesvara》、《Kulachudaman!i》、《Agamatattvavilasa》三密典中各舉六十四種,而互有出入。又有《Agam atattvavilasa》中外舉之八十三種,以及《Mahasiddhasara》密典中所舉之一九二種。核以沙士睿(H. P.Shastri)《泥泊爾豆巴圖書館梵莢目錄》以及阿物龍所刊行之《密典原本集》等,知其泰半亡佚。其最著名者為《大涅槃密典》。與佛教密典相較,其體裁內容之十分相似,茍易自在天之名為毗盧遮那或阿閦佛,易突迦天之名為救度母或某某明妃者,行且見一般佛教徒將奉為寶典而不疑也。其餘如《Saradatilaka》、《Yogini,Kularnava》、《Rudrayamala》等密典亦皆有名。
現存密典,其鈔本最早者,如《Kubjika-mata》密典等,約在第九世紀。證以六世紀初之《長壽字型檔》書中,怛特羅一字僅作綱領統系解,以及七世紀中玄奘、義淨所記,尚無密教蹤跡,可見密典之造作,當自八世紀始。此後代有新作,直至十六世紀以降。如所謂《彌羅密典》中,具有倫敦與英吉利字樣,其為晚出明甚。
濕婆派密典又或分為兩類。濕婆向其妃說法者,稱阿笈摩(Agama)。反之,其妃向濕婆說法者,稱逆笈摩(Nigama)。 濕婆神娶雪山女神帕爾瓦蒂(Pa^rvati)為妃,兩人相互問答,即以對談的方式來說法。若神妃是問者,便是弟子,而濕婆神則以說教師的身份作答;此時稱作A^gama。反之,若濕婆神當問者,則由其妃回答,此一方式名為Nigama。此二者因系配偶神之對談,故亦稱作Ya^mala,皆是怛特羅的異名。
分類上說,印度教坦特羅可分為四部,與《毗濕奴(遍入天)派集頌》之分部略同。
(一)智慧之部,論哲理,講述教義之理論。
(二)瑜伽之部,論苦身鍊氣等各種觀想。
(三)作業之部,論建寺、畫像等法。
(四)修行之部,論宗教儀軌。
2.教義與修持方法
教義
怛特羅教經典的主要內容由(1)宇宙的創造,(2)毀滅,(3)對諸神的禮拜,(4)超自然力的獲得,(5)與最高存在的合一等五項構成。其中尚有諸神的住處、諸聖地、梵及精靈的住處、天國的起源、時代的特質、王的義務等。
試略溯其淵源:
1.其真言、護摩、供養、壇場、圖式等事,大率可上溯至吠陀時代之婆羅門教,而以彌曼差派哲學為基礎。
2.虔信(bhakti)的思想則來自於《摩訶婆羅多》與往世書等。
3.其哲學教理則徘徊於吠檀多派哲學與數論派哲學之間。
3.生殖器崇拜之遺風,則系雅利安人得之於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這些人雅利安人被驅趕到南方文明收到了破壞。
4.其視身體為小宇宙進行修持,則系來自於瑜伽派哲學。
3.修行
怛特羅的修習者:
修習者稱為Sa^dhaka或Sa^dhika。此怛特羅教的特質在於不論階級或男女性別的差異,只要信奉其教便能成為修習者。修習此教而獲致自由飛翔於空中的神通力的女修習者,一般稱為荼吉尼,為濕婆神妃迦利(Ka^li)的侍女(迦利女神在佛教坦特羅的佛部、蓮華部、金剛部中也有其席位,被認為是金剛亥母的化身)。
實踐的方法:
修習的方法稱為Sa^dha-na。首先,是上師對弟子傳入門式,授予入怛特羅教的資格。所謂的入門式是上師對弟子講授真言,透過真言,上師與弟子神慮相同,弟子念力與師長相應。入門式終了,上師對弟子提撕,使其心境向上,並傳授灌頂。其灌頂從入門開始,力量依次增上,淨化有漏,及至等持圓滿位。此中的階段共分八種。即︰(1)鑠乞多灌頂,(2)圓滿灌頂,(3)次第入門灌頂,(4)王位灌頂,(5)大王位灌頂,(6)瑜伽入門灌頂,(7)圓滿入門灌頂,(8)大圓滿入門灌頂。人本來有獸性、勇性、神性等三種性質存在。此三者以潛伏在人體中的喜(明態)、憂(動態)、闇(鈍態)等三德為基礎,依年齡、家庭、教養程度不同而有深淺不一的表現,因而,上師須適應時機而予以指導。而因應此種種階段而修的法,是禮拜、念誦、布字觀、五摩字觀。其禮拜又有四種階段,即︰
(1)所有事物皆是‘梵’的展開,除‘梵’之外,無任何事物,悟梵我一如
(2)依實修統一心靈的瑜伽而不斷絕心中神性的冥想。
(3)禮讚、念誦神祇。
(4)外在性的禮拜神。
其中,第一為最高層次,第四為低層次,各依其性格而實修,第四是最為一般性的禮拜。
各派修習者所禮拜的神祇派不同,均有自己的本尊。毗濕奴派徒禮拜毗濕奴、性力派徒禮拜女神、濕婆派徒禮拜濕婆,
一般人則禮拜日天、聖天、女神、濕婆、毗濕奴等五神體,爾後,變成禮拜自己的守護尊。即禮拜屬一家守護神的家庭神。
禮拜神的行事及用具稱為前行(upaca^ra)。一般而言,即(1)設尊像座,(2)迎神,(3)上洗足水,(4)獻裝在容器內的供物,(5)與(6)獻上漱口及可飲用的水,(7)獻蜜、奶油、牛奶、凝乳,(8)獻沐浴的水,(9)獻衣服,(10)獻寶石,(11)獻香料,(12)獻花,(13)獻香,(14)獻燈火,(15)獻食,(16)祈禱等十六種程式。
在禮拜神祇時,修習者首先須在神像前心中專念該神,同時以神力或生命力注入彼神像中,將形像本身當作是真神來崇拜。從這種外在的禮拜進入內在的禮拜,進而到達精神性的禮拜。達到此一階段時,upaca^ra只是運心,並且要以飲、食、性交等動作代替物質性的供品。最後,超越禮拜者和被禮拜者的二元的立場,到達梵我一如的不二真實的境地。
其次,布字觀是一邊唱特殊真言,一邊用右手的五指接觸身體各部分,使修習者的身體成為神的身體。
最後的五摩字觀,也即輪供,認為酒、肉、魚、炒米和性行為為五真實,由於此五實性的原語均以‘摩’字為首字,故稱五摩字。儀式之舉行一般在黃昏或夜晚。但並非所有人均有資格參與此修習。其將人分為畜生乘、英雄乘、天神乘三者,只有英雄乘以上,可以參與五真實等事,即只有資歷較深可參與。一般愚夫俗子,則猶畜生,不得參與其機密。實行此五者時,行者須因應自己的性格慎重行事,若欠缺慎重,便易蹈入淫祠邪教。右道性力派有鑒於此,為去除前者之猥雜弊風,而於十三世紀興起。
實修的目的既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例如在流轉道者,透過對此世的欣悅而謀求幸福,在還滅道者則追求還滅於母胎的根源,以及與最高梵合而為一。不論是外在的世間享樂或內在的解脫之樂,兩者都是由最高神所饋贈,怛特羅即是授與世間樂與解脫的教派。此世間幸福可概括為法、欲、富等三類,加上出世間的解脫,便是怛特羅的實修目的。怛特羅教徒認為若依據因應各人性情而實修種種方法,就可獲得圓滿的境地。

佛教的坦特羅

此外,還有一支比較獨特的教派,即所謂“俱生乘”或“易行乘”,其沒有特定的坦特羅聖典,而其代表性文獻為所謂的“道把歌”,代表人物則為沙羅訶。由此派流出的法脈傳至西藏,而有帝洛巴、米拉日巴。

歷史

原始佛教時期,經律有佛陀反對世俗咒術的記載。(如《長阿含》〈梵動經〉‘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為人咒病,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誦死生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又〈裸形梵志經〉‘沙門瞿曇呵責一切諸祭祀法’,又如《四分律》卷二十七‘比丘尼誦習世俗咒術乃至音聲,若口受,若執文誦說,而了了、波逸提,不了了、突吉羅。’
到了大乘時期,大乘經典中很早就有密咒,但居附屬地位,這一時期屬於“雜密”階段。
玄奘、義淨而後,印度佛教大衰,廣采印度教各宗之說,以謀適應,於是有所謂“純密”之密宗者出。這部分密教經典譯為漢語的很多,主要分為胎藏、金剛、蘇悉地、瑜只等部。
而與怛特羅派結不解緣者,則有喜金剛、上樂輪、救度母輪、佛頂輪、夜摩對治、密集、幻網、佛平等行、月明點、忿怒文殊等部。時輪經則為無上瑜伽中之最後出者,以不久印度佛法即完全為印度教及回教所覆滅故。
八世紀初,瞿波羅王之子阿南迦發拉著《般若方便決定成就法》;烏仗那國之王侯因陀羅浦諦著有智慧成就法,其子即為蓮華生,曾與寂護同赴西藏弘法。又因陀羅浦諦之妹,名羅珂修明迦羅,著有不二成就法一書,門人頗多。
西元八世紀後半時,多毗赫魯喀撰《俱生成就法》。自此,坦特羅佛教的根據地,便遷至達磨波羅王所建立之超戒寺。九世紀時,庫利修那賈霖有四十餘部之著作。
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超戒寺之上座阿底峽入藏,改革當地之佛教,同寺尚有寶藏寂、那洛巴等人輩出。十一世紀時,將諸尊之成就法集成,編為成就法鬘,此時,並有南印度之時輪根本儀軌傳來,怛特羅學者亦兼修之。所謂時輪,即主張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限制之迷界,能依宇宙本源之本初佛而得解脫。
在同時代之東印度,令有從怛特羅佛教分出者,稱守護道,該派為準許結婚之教團。十二世紀初,阿布哈耶卡拉笈多撰入時輪等著作。
怛特羅佛教受波羅王朝之護持而興盛,惟至十一世紀中葉,新興之斯那王朝,漸改信印度教,又遭到回教勢力之不斷入侵,怛特羅佛教遂趨於衰頹。至十二世紀末期,回教徒襲滅斯那王朝,該派之根據地超戒寺亦遭毀壞,學僧四散,殘留之僧徒被虐殺,該派即於印度本土絕跡。

經典、教義與修持

依據西藏的傳統,坦特羅佛教的經典可分為四類︰
(1)所作怛特羅(事續)︰指初期密教的經典,即成立於兩部大經之前者,如《蘇悉地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除印與真言之外,尚規定一些煩瑣的儀軌。
(2)行怛特羅(行續)︰指《大日經》系的密教經典,除儀軌之外,兼說瑜伽觀法。
(3)瑜伽怛特羅(瑜伽續)︰指《初會金剛頂經》系的密教經典;重視瑜伽觀法甚於儀軌。瑜伽之部者有七八世紀之《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毗盧迦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蘇悉地羯羅經》等,此皆有漢、藏譯本或兼有梵本可以對勘者。
(4)無上瑜伽怛特羅(無上瑜伽續)︰指後期密教聖典。具體又可細分為父、母、不二等三類。母怛特羅(母續)所奉之本尊與轉貪毒為覺力有關,代表經典為《勝樂輪經》;父怛特羅(父續)與轉嗔毒為覺力有關,代表經典為《喜金剛本續》;不二怛特羅(無二續)與轉痴毒為覺力有關,代表經典為《時輪經》。
其中漢、藏、梵三本都有的則是《喜金剛本續》(漢譯為《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梵藏二本的則有《勝樂輪經》、《時輪經》等,僅有漢、藏二本者,有《密集經》等。此外還有不少僅有藏譯本。
佛教密典,亦通稱怛特羅,與顯教經之稱修多羅者有別。在藏文佛典中,雖間有顯密相廁者,然怛特羅與修多羅之分,大體尚稱瞭然。中譯佛典,則怛特羅亦稱為經。名實混淆,譯密典者當負其責。
教理與修習
密教除所謂息災、增益、鉤召、敬愛、降伏等純粹法術外,其最終目的在求解脫。其所謂解脫,在舉小己以沒入於大神,此與其他印度教各派,無大差異。但坦特羅佛教主張本尊無作用。而印度教則認為本尊具有作用,為其妃或鑠乞底,而名之曰自性,則有取於數論神我不變,自性變異之說。又或於神我自性之上,加立數諦,以牽就一元與創世諸說。
密教所論種種修行或成就法,頗自有其特色。茲就身語意三方面,略述幾種觀想。
(1)身體方面︰密教有一根本假定,即以人之身體為一小宇宙是。謂人腦海中有千葉蓮華,實為大神之府。其下有六輪、三徑。六輪者,一曰四瓣蓮華之尻輪或基本輪,二曰六瓣蓮華之陰邊輪,三曰十瓣蓮華之臍輪,四曰十二瓣蓮華之心輪,五曰十六瓣蓮華之喉輪,六曰兩瓣蓮華之額輪。三徑者,一曰沿脊椎之中樞徑,二曰脊椎左邊之左翼徑,三曰脊椎右邊之右翼徑。中樞徑中又有金剛徑等。宇宙之神妃,平日如蛇形,圍繞圓柱,蜷伏於尻輪中,是為有名之蜷伏力。茍經一番修煉或瑜伽工夫,則此蜷伏力可由寐而醒,漸次上升,最後達於千葉蓮華之腦府,而與大神相合,則此人即入神通無礙,不思議解脫之境。其詳具見英人阿物龍氏所譯《蛇力》一書。頃閱《班禪開示錄》中所舉額間月輪、喉間日輪、心間羅喉輪、臍間劫火輪、髻間虛空輪、密處智慧輪之六輪,與此所舉蓋大同小異。唯是彼復以六佛配之,此殆即彼之所謂佛化也已。又另篇謂,‘時輪金剛一經,上起日月星辰,下訖草木沙石,配以吾人一身精氣脈絡,無毫末之差’,此亦密教通義之一也。
(2)語言方面︰印度教之尊重真言或秘咒,通譯曼陀羅或陀羅尼。陀羅尼之初義本指總持或撮要,其後寖變而為秘咒之代名詞,其衍變之跡具詳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由來已久。所謂梵文本義即指祈禱時所用之聲及其所代表之語文思想。初民智慧淺陋,往往因尊重前人之語文思想故,認為其中有不可思議之魔力,寖至抹殺其思想之本身,而唯語聲文形之是崇,此一般符咒之起源也。唯心派或唯理派之玄學,認宇宙之本體亦即一種心或理,而可以語文表示者,更從而附會之,遂蔚為玄想與迷信之大觀。其在中國之宋宙學與希臘之柏拉圖派哲學,略啟其端而支離未甚。其在印度,以趨於極端為民族特性者,遂由波你尼之聲常住論,支離而為密教之真言種子等說。(中略)
(3)意想方面︰說者謂密教之長,即在其種種觀想。其儀軌不及吠陀諸祭之繁,而一舉一動,一器一圖,莫不賦以若干哲學上之意義,最為耐人尋味。然惟其如此,其附會牽合乃無所底止。(中略)
密教種種離奇怪誕之觀想,既不可殫述,姑述其所謂近事之三類。其一曰各得一體觀之近事,此認宇宙多神各得大神之一體而奉為本尊,而以某一聲母或圖像器物為之代表者。其二曰具體而微觀之近事,此認某一聲母圖像或器物,可為大神之符號,大神雖寓於其中而亦有超於其外者。三曰神我一如觀之近事,此為最高境界,更不見有能祀者與所祀者之差別。即此以觀,以成其觀想,彰彰甚明。
要之身口意三密相應,以求達到所謂不思議境,此密教之通義,亦佛教密宗所自詡為於顯教外獨辟之無上方便也。

本尊神靈

密宗佛教之諸尊,有顯然為外道諸天者,如吉祥天、辯才天、歡喜天、摩利支天、風天、火天等是。有自自在天妃之千名中轉變而成者,如不空罥索、白衣、如意輪、十一面、十二臂、千手、馬頭等觀音是。觀音部諸尊大率為突迦之化名或化身,其又稱蓮華部者,則以突迦一名蓮華標及蓮華婦故。有自咒名之人格化而成者,如諸明王是。其所倡導諸尊種種法門,即就中譯雜密胎金諸部計之,已不下數百千種,莫不自謂為最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