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位於鎮雄縣城東北方向,距縣城87公里,東鄰貴州團結鄉,林口鎮和大營鎮,北接威信水田鄉,東北鄰四川水潦鄉,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這裡奇峰聳翠,綠水爭流,溶洞遍布,飛瀑流珠,境內滔滔赤水瀉於群峰之間,匯百水而東下,成為釀造名酒茅台的優質水源。當年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佯攻鎮雄,轉戰於此,與敵周旋。後來,川、滇、黔邊區游擊隊經常在這裡神出鬼沒,牽制三省敵軍數十萬,有力地支持了紅軍的戰略轉移,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這是一個集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的文化於一體的地方。

基本信息

概況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國土面積153.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氣溫17.5℃,降雨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菸、李子、石榴等。全鎮有耕地面積4524.86畝,林地23742.9畝,人均耕地0.76畝,共有經濟林果3000畝。轄坡頭、仁和、堰塘等12個村民委員會291個村民小組,共16078戶68247人,其中少數民族3293戶,14547人,占全鎮總人口的21.3%,是鎮雄縣第一大民族鄉鎮,境內山脈縱橫,河流遍布,極富盛名的赤水河橫貫東西,為鎮雄三大水系之首,水流湍急,落差極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華電集團四川分公司已簽約投資2億多元在境內建設罈子口水電站。該電站的成功建設,將為我鎮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增添強大的後勁。隨著“十一·五”期間“雞鳴三省大橋”的立項建設,坡頭鎮出川入滇的交通咽喉作用將得到凸現,區位優勢將迅速轉變為經濟優勢,有望成為鎮雄經濟發展的東大門。

全鎮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2006年農民人均總收入1387.5元,人均純收入973.3元。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年產烤菸400多萬斤,占全縣總量的七分之一,為全縣烤菸第一鎮,年產蠶繭40000公斤,居全縣之首;德隆村小有名氣的冰脆李,清脆爽口,果大味甜,頗受人們的青睞,堰塘村荷花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大景點,而且是當地人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煤硫含量豐富,為新型工業化戰略奠定了基礎。鎮內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坡頭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著眼未來,提出“穩定糧煙打基礎,改善生態求平衡,依託資源謀發展,調整結構促增收”的整體發展思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帶領全鎮各族人民抓住機遇,趁勢而上,艱苦創業,共謀發展,種植業方面穩定糧煙生產,增加李子、石榴等經濟林果種植2000畝,打造蠶桑養殖基地,增加蠶桑面積1000畝;養殖業方面實現戶均養商品豬1頭,同時推廣良種黃牛養殖,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爭取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000元。

基層黨團組織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坡頭鎮建有黨總支13個,黨支部64個,黨員1301名,其中男性892人,女性409人,少數民族黨員263人,60歲以下的1040人,60歲以上的261人。全鎮建有團總支2個,團支部20個,共有團員254人。

近年來坡頭鎮高度重視黨團組織工作,在發展黨員上認真貫徹發展黨員的16字方針,不斷發展壯大黨團隊伍。在切實做好黨員發展工作的同時,我鎮組織黨團員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提高黨員的綜合素質和為民服務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努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一是加強黨員活動設施建設,每個黨總支和機關支部均建立了黨員活動室,方便黨員學習和娛樂;二是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全面提高黨員的自身素質,如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實施“雲嶺先鋒”工程和開展“八榮八恥”教育活動等;三是開展幹部職工黨員一對一幫扶活動,被扶對象不脫貧,包扶黨員不脫鉤,進一步密切黨同民眾的血肉聯繫;四是認真開好支部會議和黨員民主生活會,為黨員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平台。

農村經濟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9469.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871.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88%,種植業中烤菸收入2000多萬元,占全鎮經濟總收入的21%左右;畜牧業收入2754.9萬源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09%;漁業收入1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11%;林業收入6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0.69%;外出務工收入1500萬元,糧食總產量1983萬斤,農民人均有糧145.6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973.3元。

突出烤菸產業:2007年全鎮新增烤菸種植面積2490畝,新增收購任務27萬斤,烤菸種植8000畝,科技培訓4期2500餘人(次),烤菸總產量達401萬斤,銷售收入2400多萬元。

抓好畜牧產業:畜牧業也是我鎮農村經濟的一個主要部分,我鎮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加強領導,集中精力抓好畜牧業,在加大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時,努力把科技養畜實驗示範推廣好,提高民眾的科技養畜意識,畜牧業發展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成為全鎮“三個三分之一”的主導產業。截止2006年底,全鎮生豬存欄17360頭,出欄14734頭,牛存欄5267頭,出欄1526頭,禽存欄67861隻,出欄46830隻,畜牧業收入達2760萬元,促進了民眾增收。

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我鎮把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作為實現縣委提出的“三個三分之一”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有序組織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全鎮共輸出剩餘勞動力10000餘人,務工收入達1500多萬元,為全鎮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

發展壯大二、三產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鎮交通運輸,飲食服務和建築安裝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已有運輸個體戶140家,餐飲服務業28家,個體商業戶700戶,2006年第二、三產業收入已達2640.7萬元,有效拉動了全鎮經濟快速發展。

林果產業頗具特色。全鎮以德隆的李子產業為基礎,培養發展了堰塘、新場的青皮軟子石榴和坡頭、德隆、簸笠等村的櫻桃、板粟、核桃等,現有李子2000餘畝,石榴1000餘畝,李子已經成為德隆民眾增收的主要產業,石榴已初見成效,其他林果發展較快,從坡頭大部分村的氣候和民眾的觀念來看,林果業將成為民眾增收的一個主要產業,堰塘村荷花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大景點,而且是當地人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精緻藕粉達到200多元/斤。

蠶桑產業居全縣之首。我鎮石里、龍洞、簸笠、營上等村民眾栽桑養蠶的技術小有名氣,全鎮每年乾繭可達40餘噸,居全縣第一,為蠶桑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

人口衛生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現有農戶16078戶,總人口68247人,其中農業人口67052人,勞動力人口29058人,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20736,外出務工人數8494人。全鎮以漢族為主,其中著漢族53700人、彝族8187、苗族3739人、白族2621人。2006年全鎮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以內。

近年來,計生工作的被動局面被逐步扭轉,主要是在計生工作上加大力度,採取措施把計生工作抓實抓好。一是加強領導,成立人口計畫生育工作領導組,奐責統籌安排,組織協調,全面抓好人口計畫生育工作;二是責任包乾到片,落實到人;三是深入到戶進一步建準建實台帳,擠乾水分,為科學決策人口和計畫生育提供可靠依據;四是加大醫學監護力度,嚴格控制違法生育;五是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達到以懲促控的目的;六是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確保計生工作整體推進;七是進一步建準建實台帳,擠乾數據水分,為科學決策人口計畫生育工作提供依據;八是為計生工作提供快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充分體現人關懷,消除民眾對計生工作的牴觸情緒;九是加強計生隊伍建設,提高計生幹部隊伍的整體水平;十是加大宣傳力度和落實好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營造順利開展計生工作的良好氛圍。

在衛生工作方面,重點抓好疫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同時,集中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工作落實,現有5080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75.77 %,有中心衛生院1個,分院2個,衛生所12個,在職在編醫務人員18人,鄉村醫生34人,配有B超、X光機等設備,可進行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為轄區民眾的看病提供方便可靠的服務。

人文地理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雞鳴三省”所在地——三貧河在該鎮德隆村境內,屬全縣外八景之一,也是紅軍長征時經過的地方,在這裡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堰塘集鎮附近的荷花池和菏花池旁的楊仕廟,建於清朝末年,每當荷花開放的季節,前來觀賞荷花的人絡繹不絕,看著“萬綠叢中一點紅,輕風漫舞香醉人”的荷花,你會感到沁人心脾,心曠神怡,每年春天,慕名而來購買鮮藕和藕粉的人不少,究其原因是該塘之藕用傳統工藝生產的藕粉具有提氣安神、美容養顏、健胃消食的作用,是人們公認的天然綠色食品,近年藕粉價格雖然直線上升,但是仍然供不應求,成為我鎮最暢銷的特色食品。

該鎮是全縣的4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坡頭鎮的毫都、德隆、營上3村屬全縣15個少數民族村之列,鄉鎮撤併後新建的坡頭鎮,以彝、苗、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有14547人,仍占全鎮總人口的21.3%,坡頭人民向來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確實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坡頭鎮苗族同胞每年在毫都舉行的趕花場活動,吸引了周邊省市的苗族同胞前來參加,每當節日或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苗族同胞便會用牛角向客人敬酒並跳上一曲蘆笙舞歡迎客人,準會讓客人感受到坡頭人民的熱情名不虛傳,另外,苗族同胞的臘染技術和白族同胞的針織技術歷史悠久,屬於我鎮民間藝術的一個亮點。

特色經濟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突出抓好烤菸產業,努力打造林果產業,做大做強蠶桑產業,目前該鎮種植烤菸24240畝,轄區內有煙站3個,今年收購任務428萬斤,占全縣總任務的15.29%,而且我鎮烤菸的種植水平和菸葉質量較高,數量和質量均居全縣第一,對全縣烤菸產業的穩步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李子為主林果產業頗具特色,德隆李子清脆可口,果大味甜,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德隆的冰脆李,在具備上述優點的同時,還兼具耐貯藏的特點,是李子上市的季節坡頭人民送親朋好友的最佳水果,也是農民增收的一條經濟來源;我鎮的蠶桑不僅數量居全縣第一,而且由於蠶農養蠶歷史悠久,技術過硬,因此蠶繭質量也處於全縣領先地位,為全縣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堰塘村荷花不僅讓人賞心悅目,成為一大景點,而且是當地人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精緻藕粉達到200多元/斤,新場村、坡頭村的千畝石榴已初具規模,顯現成效。

文化教育

(圖)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坡頭彝族苗族白族鄉

現有中學3所,國小43所,中學教職員工202人,在校國中學生人數3786人,國小教職員工300人,在校國小人數生10265人。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坡頭鎮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達到民眾滿意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廉政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教育黨總支轄10個教育黨支部,有中共黨員205人。“兩免一補”工作效果明顯,2006年國小享受免費教科書學生10594人(次),中學3302人(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中心校精誠團結,務實進取,奮力拚搏,全鎮的教育事業取得了 足的進步,在今後的工作中,坡頭鎮的全體師生將竭誠希望進一步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為坡頭教育事業再譜新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