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群測群防

地震群測群是指民眾參與的對地震的監測和預防,就是到處設立觀測點,發動民眾力量,有效防範。這個方法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測出了。群測群防在上世紀80年代遭遇挫折,被認為“不切實際地誇大土儀器、土手段和群測群防的作用,其結果造成了地震隊伍思想的混亂,既不能通過實踐提高民眾隊伍的科學性,又影響了專業隊伍作用的發揮”。具有中國特色的“群測群防”地震預報工作目前已趨於減弱、消失,這是地震預報工作的很大損失。2009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提出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內涵和定義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宣傳

群測群防工作的內涵

群測群防這個概念在60年代提出,70年代發展,是針對當時只有中央和省級地震工作隊伍,並按照當時計畫經濟條件下的地震工作方針提出的,目的是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多路探索解決地震測報問題。經過80年代的清理和90年代的徘徊,不僅在社會上,就是在地震系統內部對群測群防內涵的界定差異都很大。有兩種較為極端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群測群防工作就是市縣防震減災工作;另一種看法則認為群測群防工作就是非專門地震工作者兼職做的地震測報工作。

群測群防工住墊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有關規定和現時期我國防震減災主要工作方針和任務,群測群防工作可定義為非隸屬地震系統的公民和組織依法開展的地震監測、預測和地震災害防禦工作。現階段群測群防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地震巨觀和微觀觀測,防震減災宣傳和震情災情上報等工作。

歷史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宣傳

1976年,全國有民眾地震測報點3萬餘個,業餘測報人員20萬人,但到1980年,測報點降到5000多個,業餘測報人員銳減到2萬人。四川省曾是地震群測群防大省,業餘測報人員最高峰時有1.4萬人,但到1985年已不足千人。1998年版的防震減災法,隻字未提“群測群防”。

1998年3月1日首次正式施行。汶川8級地震後,該法作了重大修訂,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一些鮮血換來的教訓,已體現在新條文中,如“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等。還有一個關鍵修改:“群測群防”又回來了。

發展過程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宣傳

中國的群測群防工作起步於1970年。1970年雲南通海7.7級地震後,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周總理到會看望會議代表,並對做好地震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據全國地震工作會議精神和周總理的指示,全國各地開始建立群測群防隊伍,開展地震知識的宣傳普及和地震預測預報工作。 1970年至今,群測群防工作大至經歷了起步一發展一壯大一艱難維持四個發展階段,即:1970---1974年是群測群防工作的起步發展階段;1975—1978年是群測群防工作的蓬勃發展階段;1980年一1992年是調整和整頓階段,1985年機構改革,隨著市、縣地震機構的削弱,群測點也大幅度減少;從1989年開始,中國大陸地區進入第五個地震活躍期,市、縣地震機構不斷加強,群測群防工作又開始復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化,群測群防工作的規模、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管理體制

(圖)群測群防聯絡員培訓班群測群防聯絡員培訓班
群測點網路主要由骨幹點和巨觀觀測哨組成,接受縣(區)地震工作機構管理。絕大多數群測點以收集地震巨觀異常為主,部分骨幹測報點也有一些微觀觀測手段。在骨幹測報點推行巨觀觀測網、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網和災情速報網“三網合一”的方式,給群測點賦予部分群防的職能,執行效果較好。不少地區建立了地、縣、鄉地震巨觀異常聯絡員制度,出台了《地震巨觀異常速報獎勵辦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骨幹點的觀測資料向縣(區)或市地震工作部門報送,並負責異常落實;適時啟動—般網點的觀濺。群濺點資料主要以信件或口頭方式傳遞,部分條件好的測報點實現電話或電台傳遞。群測點觀測員以兼職為主,除骨幹測報點觀測員外,大多數觀測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

地位

(圖)天津薊縣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快天津薊縣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快

群測群防工作仍然是整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地震工作機構對群測群防工作都有相應的責任,要強化上級地震部門對下級地震部門在群測群防工作的領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遵照“以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強化群測點的群防職能非常必要。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群測群防工作應堅持“測防結合、平震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在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或年度危險區,測防並重,在其他地區,以防為主,對穩定群測群防隊伍以至地震機構具有重要意義。

作用

(圖)沙地鄉群測群防效果顯著沙地鄉群測群防效果顯著

宣傳普及地震知識,提高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無論是建立在學校、工礦企業,還是建立在廣大農村、機關事業單位的群測群防點,在進行宏、微觀地震前兆觀測的同時,也是宣傳普及地震知識的重要場所,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普及宣傳,地震和防震減災知識已逐步深入人心,民眾的防震減災意識普遍增強。這可以說是群測群防工作的最大功績之一。

為專業地震隊伍提供地震巨觀前兆異常信息,作為地震短臨預測預報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事實充分證明,群測資料在多次成功地震預報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根據地震現場考察,很多中強地震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巨觀異常顯示,這些巨觀異常的收集報送主要靠民眾測報隊伍。例如, 1976年龍陵7.3、7.4級地震, 1998年寧蒗6.2級地震,1997年黃海5.1級地震;1994年台灣海峽7.3級地震、1999年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

台灣7.6級地震和2000年姚安6.5級地震,1999年岫巖地震等,群測點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震發生後,承擔地震災情的收集、核實、速報工作。

在培養地震科技後備力量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由於大部分群測點設在學校,作為學校第二課堂教育的一個內容,使有些學生逐漸熱愛上了地震事業,聯考時主動報考地震專業院校,從業餘搞測報走上了專業地震工作崗位。有些還成了地震系統的專家。

要求

(圖)肇慶市鼎湖區地震群測群防點肇慶市鼎湖區地震群測群防點

群測群防工作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組成部分,蘊藏著巨大的減災效益。在地震預報尚不過關的情況下,認真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對我們的防震減災事業至關重要。《防震減災法》第12條明確規定: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對地震活動與地震前兆信息檢測、傳遞、分析、處理和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的預測。因此,建立健全市縣級地震機構是群測群防工作正常開展的根本保證。各級地震工作機構應加強對群測群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加強管理、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積極穩妥地推進群測群防網路,建設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網、地震巨觀前兆觀測網和災情速報網 “三網合一”模式,把群測群防工作列入各級地震局的的工作計畫和考核目標,關心和愛護群測群防從業人員,真抓實幹,確保群測群防的順利開展。

爭議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

對群測群防是有爭議的,如同對地震預報有激烈爭議一樣。新版防震減災法有如此醒目的一句:“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三十多年前的群測群防,源於普通老百姓(工人、農民、學校師生)飽受震災之害的慘痛經歷和他們參與防震抗震的熱情,但在本質上是政府行為和民眾運動,與指令經濟和準軍事化社會結構有關,宣傳上亦有假、大、空之弊。當年的群測群防,如今不可能,也不應該簡單複製。在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迅速發育的今天,群測群防必有新的形式和內涵,“社會”和“個人”,是兩個關鍵字。

愛科學,則將現有科學知識看作不容置疑的東西頂禮膜拜,不明白科學本身需要證偽,人類還面對著廣袤的未知領域;而真正的科學精神,須尊重歷史,直面現實。——這似乎是題外話,卻是我在又見“群測群防”四字時,從內心油然湧出的。

重生

(圖)地震群測群防地震群測群防

2009年5月1日,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正式施行,它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對曾在24年前遭到清理的地震群測群防工作予以肯定,並將其納入國家地震監測和預防體系。

這部法律的第八條規定:“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第三十條規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增加地震監測台網密度,組織做好震情跟蹤、流動觀測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觀測以及群測群防工作,並及時將有關情況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時值汶川地震一周年和“5·12”全國首個防災減災日前夕,這部法律的施行引起各方關注。

“巨觀觀測點十幾年來的不斷減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津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為什麼汶川8.0級地震前巨觀異常很少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廣大人民民眾地震知識不足、長期沒有發生較大地震以致思想麻痹、震中地區居民相對較少、巨觀異常報送管道不暢等。但是,巨觀觀測點的不斷減少,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防震減災法》對群測群防的表述,可望改變趙文津憂慮的狀況。

代表人物

(圖)地震群測群防業務培訓地震群測群防業務培訓

一位群測群防員的九年堅守

大興區地震局加強了對本區內學校、醫院等重大生命線工程的安全評價工作。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還將舉辦為期一周的系列活動,集中向大興區居民宣傳防震減災知識。

群測群防員王劍老師騎著一輛紅色的摩托趕到了。在過去一年,王劍一天兩次一個人穿過整座廢棄的校園,來到偏處於廢園深處的觀測站。這已是他持續觀測的第九年。將近一年不見,王劍的生活似乎有所改善。

“地震探測室”的設備有了更新

汶川地震發生後,劉根深的監測更加仔細。這位64歲的老人一天三次來到學校的監測室觀察。作為一項探索,他還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的一年間,做了三級以上的地震的預測實驗。

在過去的一年裡,“地震探測室”設備又有了更新,新購進兩台電腦、一個掃瞄器,還購買了一台UPS,作為儀器的後備電源,它可以在斷電狀態持續供電48小時。有一次,電業中學停電了,“地震探測室”的儀器觀測並沒有因此中斷信號。

2003年8月,地震研究者孫威向電業中學捐贈了他研製的第一台SW地震儀。劉根深說,SW地震儀在電業中學得到使用,也使地震專業部門知道了這種儀器,現在中國地震局系統已有多家單位使用SW地震儀。

“土儀器”又擺了出來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評價說,采育中學和電業中學這兩處群測群防點,“反映了有別於西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途徑”。

1966年邢台地震後,民眾自發組織起來,以“土儀器”、“土設備”預報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後,許多專業部門也參與其中,成為群測群防的一部分,使用的也都是“土儀器”、“土設備” 。

唐山地震後,中國科學院號召各研究所把實驗室能觀測地震前兆的儀器拿出來。當時高建國所在的物理研究所有83 人參加地震工作,其中從1976年至1983年,他們在北京密雲、昌平的山洞裡,利用雷射鎖相應變儀觀測岩石伸縮,精度是10的負八次方,比中國地震局最好的儀器精度高一個數量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