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三號坑

地質三號坑

地質三號坑(可可托海三號礦)是偉晶岩脈礦坑,盛產著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有用礦物中的86種礦,其中鈹資源量居全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分別居全國第五、六、九位。

基本信息

特點

其礦種之多,品位之高,儲量之豐富,層次之分明,開採規模之大,為國內獨有、世界罕見,與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貝爾尼克湖礦齊名,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中蘇交惡之時,可可托海三號礦的礦石承擔了我國償還給前蘇聯債務的三分之一,並為國家“兩彈一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開採

1999年,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因礦體鋰資源枯竭、經濟效益持續低迷以及管理體制改革等原因,宣布暫時閉坑。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長250米,深200米,邊壁上的盤山道呈螺旋狀,積水漫到礦坑腰部。據勘探,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就像一頂巨大的草帽,過去半個世紀的開採不過只是采掉了它的帽頂,目前三號礦脈露天採礦場外側、底部鈹礦石保有儲量達到2500多萬噸。可可托海三號礦恢復開採的主要目的是為將於今年試生產的恆盛鈹業提供原料。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東北邊緣,阿爾泰山脈的東端南麓,中國唯一的外流河――額爾齊斯河的源頭,有一個自建國以來就被列為國家高度機密的區域--可可托海。在這裡隱藏著一個和共和國命運息息相關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之所以說三號礦坑與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因為正是這個坑,在上世紀60年代曾為國家償還了前蘇聯47%的債務。當年,這裡雲集了中國和前蘇聯的高級科學家,中蘇交惡後,蘇聯專家撤走,點名要用這個礦坑的礦產還債;也就是這個坑,為我國第一顆核子彈、氫彈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勳,這個大坑,不僅為中國第一顆核彈提供了必須的稀有金屬,而且更為核彈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業以及相關尖端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資金後盾。當年在成功爆炸核彈之後,國防科工委向礦區專發了一份賀電和感謝信,已被永久收藏。包括後來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這個礦坑。這個大坑,專家稱之為共和國的功勳礦。

此洞不僅償還了中國政府欠前蘇聯40%的外債,還為我國核子彈、氫彈的爆炸成功和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重要貢獻。最讓人大飽眼福的是這裡出產的礦物珍品,人們採到過16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公斤重的黃玉、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500公斤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它通體黝黑,鉭鈮含量超過70%。鉭鈮被稱為“宇宙天空時代的稀有金屬”(俗稱黑寶石),其合金被廣泛套用於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梭等的製造。

坑洞周圍的小山丘據說都是從坑洞中挖出來的石料堆積而成的,據說裡面各種礦物質含量也相當高,咱中國人暫時還沒有技術提取出來,日本人曾願意出高價收購,咱中國人就是不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