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煤東周窯煤礦

地煤東周窯煤礦

地煤東周窯煤礦於1982年建礦,位於美麗的大同南郊左雲縣店灣鎮。現在隸屬於同煤集團旗下地煤公司。地煤東周窯煤礦主采的侏羅紀煤系煤炭以發熱量高、灰份低、揮發份高等特點,被稱為“世界動力煤細糧”。地煤東周窯煤礦堅決貫徹國家對煤炭資源管理、企業生產、安全、技術改造的有關精神,堅持“不安全不生產”的原則不動搖。

煤礦概要

成立時間:地煤東周窯煤礦於1982年建礦;企業類型:地煤東周窯煤礦屬於國營煤礦,2003年參組同煤集團;經營範圍:發熱量5500大卡,高熱、低硫、低灰優質工業動力煤;企業規模:到2012年5月,固定資產達到2.06億元;員工1100多人;地理位置:位於美麗的大同南郊左雲縣店灣鎮東周窯村;地煤東周窯煤礦堅決貫徹國家對煤炭資源管理、企業生產、安全、技術改造的有關精神,堅持“不安全不生產”原則。

生產規模

地煤東周窯煤礦擁有一套綜采、一套連採,三套機掘。改造主井皮帶運輸系統提升運能,將皮帶的提升能力由原來的150噸/時提高到250噸/時。改造2號材料斜井及其運料系統實現人料分離,安裝一套200千瓦的運料提升系統,材料井運料採用雙駕式無軌膠輪車,達到了運料半機械化水平,人料運輸由原來副井一井人、料共運變為兩井人料分運的格局,提高了安全係數和運輸效率。完成了供電系統、通風系統、灌漿系統和壓風系統改造,大大提升了礦井“一通三防”和機電管理水平。建成井下運人猴車系統工程,使工人井下到工作面1750多米的來回徒步路程變成了乘坐動力車。

地煤東周窯煤礦生產規模30萬噸/年,但礦井實際生產能力已經達到90萬噸/年,且根據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檔案晉發改能源檔案“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大同煤礦集團地煤公司東周窯煤礦升級改造項目核准的批覆”,礦井生產能力核定為90萬噸/年。

生產裝備

地煤東周窯煤礦井上下建有安全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產量監控系統,以及采、掘、機、運、通、地測防治水各系統,礦井安全質量標準達標。安全質量標準化建設達到一級水平。2009年被國家煤炭工業協會評為行業二級“安全高效”礦井。

企業實力

2011年創造了原煤產量、銷售量、銷售收入、員工人均收入、機械化裝備水平、獲得歷史榮譽六項歷史新高。到2012年5月,固定資產達到2.06億元,比2003年底的1458.9萬元增長13.11倍,為建設地煤東周窯煤礦的未來打下了基礎。

資源優勢

早在明清時期,大同“口泉大塊”就在全國赫赫有名,是中國煤炭最早的品牌,北京、天津一帶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塊”作為招徠顧客的商標。時至今日,大同的老人們說起“口泉大塊”來依然津津樂道。

地煤東周窯煤礦正在開採的侏羅紀煤系,是最好的動力用煤,被稱為“世界動力煤細糧”。一般的煤每公斤發熱量5000-6000大卡, 煤灰分在10%-20%,大同煤每公斤發熱量達約8000大卡,煤灰分只有5-8%。大同煤硫、磷含硫小於1%,含磷只有0.29%,大同煤揮發分含量在30%-34%間,很容易點燃,宜於制煤氣,是加工轉化成煤化工產品的好原料,且硬度高,運輸方便。

發展戰略

建設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新型綜合能源煤礦;抓好“做強煤礦,造福員工”兩大任務;建成商品煤、出口煤、煤炭深加工三個基地;實現綠色煤礦、科技煤礦、誠信煤礦、小康煤礦、和諧煤礦;走現代化、集團化、潔淨化、多元化、國際化五化道路。

歷史背景

在幾百萬年前的史前,大同地區是一片浩瀚無際的湖泊,史稱“大同湖”。這裡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經過地殼運動,廣袤的原始森林變成了豐富的地下寶藏——煤炭。大同地區煤炭開發利用始於何時,文獻無載。但根據大同煤田的煤層露頭較多,且又長期自燃的史實,聯繫在新石器時代,與大同毗連的懷仁縣鵝毛口遺址的先民們,已經用火併能從河谷山坡開採裸露的三疊紀凝灰岩、煌斑岩夾層製作石器,推斷可能在新石器時期發現煤炭的可燃性並從煤層露頭處拾取、利用煤炭。

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是最早用文字記載有關大同地區煤層的自燃和煤炭的開發利用。至宋代,冶金、陶瓷等行業廣泛用煤作燃料,煤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大同地區煤炭已被廣泛燒用。遼、金、元時,大同地區的採煤業已很發達,冶鐵業亦歷久不衰,促進了採煤業的發展。明、清時代,煤炭已被廣泛套用於冶鐵、鑄錢、煉硫磺、燒石灰、燒磚、燒陶瓷、釀酒、製藥、煉黑礬等。

大事記

地煤東周窯煤礦於2003年12月參組同煤集團;

2009年榮獲“山西省優秀企業”;

2010年榮獲同煤集團“文明和諧標兵單位”;

2010年榮獲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煤炭系統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