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分工論

基本概念

又稱勞動地域分工,指一國、一地區按某一優勢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實行專業化生產,是社會勞動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現形式。地域分工的思想早在古典經濟學派出現之前即已產生,以後亞當·斯密(A.Smith)明確提出了“地域分工”學說,在歷史上的進步意義是把開展國際貿易的理論根據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0世紀20~30年代,俄林(B.Ohlin)用相互依賴的價格理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進一步提出“域際分工”學說。這兩種學說都以商品生產為前提,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經濟優勢,故具有相應的科學性。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有利於地區間的相互支援和協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勞動力資源,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地域分工是一種既穩定而又非常活躍的過程,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條件緊密相關。地域差異是地域分工的物質基礎,區域生產專業化是地域分工的具體表現。

基本特性

地域分工具有以下特性:①地區生產的產品不僅為了本地區消費,還必須通過交換和貿易才能最終實現消費;②一定的運輸手段和商品貿易的存在是地域分工發展的前提;③地域分工得以實現的原動力在於經濟效益;④地域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導致經濟區的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