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模式

地下水污染模式

描述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遷移狀況的數學式,是水體質量模式的一種。這種模式可以用來預測人類活動對地下水質量的影響,還可用來研究流動的地下水中可溶性污染物的運動規律。

簡介

描述可溶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遷移狀況的數學式,是水體質量模式的一種。這種模式可以用來預測人類活動對地下水質量的影響,還可用來研究流動的地下水中可溶性污染物的運動規律。

在流動的地下水中某一給定可溶性污染物的二維傳遞和彌散過程方程如下:

地下水污染模式

式中C為可溶性污染物的濃度;Pij為彌散係數;b為地下蓄水層的飽和厚度;C′為可溶性污染物在來源和丟失水體中的濃度;Rk為在S個不同化學反應中第k個反應的速度;t為時間;W為單位面積的體積通量,表示如下:

地下水污染模式

地下水污染物遷移轉化模式地下水污染物遷移轉化模式
式中α為地下水被抽出(正號)或注入(負號)的速度;Kj為封閉層或河床的垂直水力傳導率;m為封閉層或河床的厚度;HS為水源床或河床的水力壓頭;h為蓄水層的水力壓頭;Vi為第i方向上的滲漏速度,表示如下:

地下水污染模式

式中Kij為水力傳導張量;n為蓄水層的有效孔隙度

在地下水污染物的二維傳遞和彌散模式中,右邊的第一項表示由於水力彌散作用易引起污染物濃度的變化,並假定這種變化與濃度梯度成正比;第二項描述對流遷移效應;第三項表示流體的來源和丟失;第四項描述化學反應。

相關問題

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風險分析系統研究

前言:針對土壤地下水污染,傳統的按照環境標準來制定治理目標的模式經過多年實踐發現難以成功地實施。為解決這一問題,風險的理念以及健康風險評價技術開始逐步引入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領域,並已經發展出基於健康風險的治理模式。在眾多風險子模式中,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發展的RBCA模式套用最為廣泛與成功。因此,本次論文工作主要借鑑RBCA模式,同時吸收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統地引入並發展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風險分析評價的理論體系,並將其開發為軟體工具。體系的核心由一系列模型組成:健康風險評價模型、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衰減模型、基於健康風險確定污染物治理目標和監測目標的模型、NAPL判斷和分析模型等。套用開發的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風險分析系統軟體,對某水源地四氯化碳污染的潛在健康風險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水源地是我國北方一座大型城市的三大供水水源地之一,其主要水源——岩溶水目前已受到四氯化碳污染,主要污染源為一位於水源地補給區上的農藥廠。論文對污染區的13個典型污染井點從地下水飲用、室內揮發和室外揮發三個暴露途徑分析評價了其可能導致的健康風險;同時對整個污染區的風險分布進行了初步評估;此外還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