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試驗

地下核試驗

地下核試驗是把設計的核裝置(或核彈頭)經過多種複雜的環境考驗後,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進行核爆炸,以驗證所試驗的核裝置(或核彈頭)是否滿足要求,驗證理論計算和工程設計是否正確,以改進設計和為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等。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2月12日朝鮮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而這次爆炸的核彈頭造成的地震級數是5.1級。

簡介

地下核試驗地下核試驗

截止到2013年2月底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61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

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朝鮮3次。

試驗程式

地下核試驗地下核試驗

1、資料在山上開挖水平坑道的正切方向。

2、每個水平坑道都有數條巷道,深度通常為150米。

3、水平坑道的橫截面面積通常為9~12平方米,以方便運輸設備和裝置。

4、距離爆炸中心數米到10米的地方擺放監測裝置。

5、每個水平坑道出口處,都有試驗器材的集散平台,並分布成相應小區,以便擺放性能不同的各種器材。

6、自動爆炸控制台及檢測儀器控制台設在距坑道出口處1~5公里的地方。

7、核爆炸發生後,中心產生的放射性氣體排出的總量通常為1.5~105居里,不會對地表造成任何污染。

優點

封閉式地下核試驗有其明顯的優點:核裝置位置固定,便於測試,特別有利於近區物理測量;受氣象條件影響小,利於安全保密,可減少對環境的放射性沾染;便於創造模擬高空環境的真空條件,研究某些高空核爆炸效應;還可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如探索開挖礦藏和製取特殊材料的可能性等。

危害

地下核試驗地下核試驗

地下核試驗會產生放射性核素,人們非常關注它造成的環境危害。這種危害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物理和化學機理,這些機理控制著放射性核素如何進入地下水並將它傳播給生物圈內的各種物

種。在內華達州南部和美國其它的試驗基地,相關的環境包括地下水中潛在的污染、它們對環境或農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們對那些可能會發生間接生態影響的地方的地表水源的極限排泄的環境,地下核試驗還會引發小型地震。

地下核設備的引爆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得試驗點周圍區域內相關的地質和設備材料發生蒸發。實驗產生的高溫和壓縮的震動波會使試驗點生成空隙和裂隙或者改變洞壁上的結構。孔穴是汽化作用和原始的地質介質的壓縮所造成的。孔穴的大小(或半徑)可以根據爆破能的作用力、埋藏的深度以及地質介質的強度而估算出來。孔穴最大尺寸在爆炸發生後的1/10秒內即可達到。在接下來的幾秒鐘,發生爆炸、溫度冷卻、氣壓消散、孔穴內氣體的成分開始按順序冷凝,冷凝順序按相對蒸汽壓或沸點進行。首先,岩石和重放射性核素元素,同牆內壁上的熔融岩塊一起,在洞的底部積聚成熔融的泥膠土。試驗幾小時或幾天后,上面的材料坍塌進入洞內,形成一個垂直的“碎石”豎井,這個“豎井”隨著地面的擴大而擴展,在那裡形成一個彈坑。部分倒塌的材料會落入熔融膠泥體內。如果最初的爆炸點位於地下水之下,則地下水此時會再次湧入洞內。

中國地下核試驗

地下核試分為平洞和豎井兩種,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飛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並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準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太空人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幹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