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司馬遷作品]

圯上敬履[司馬遷作品]

《圯上敬履》是西漢司馬遷寫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記》。主要講述張良偶遇黃石老人,經過黃石老人的考驗獲得《太公兵書》的故事。

基本信息

原文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譯文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孩子,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裡跟我相會。”於是張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又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說完就)走了,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覆地誦讀它。

注釋

(1)圯:yí,橋,橋樑。履:鞋;穿。

(2)毆:毆打,打。

(3)衣(yì)褐:穿粗布短衣。衣,穿。

(4)直:故意。

(5)孺子:小孩子。年長者對年輕人不客氣的稱呼。

(6)業:既然,已經。

(7)長跪:直身而跪。

(8)平明:天剛亮。

(9)履:鞋子。後文中也有做穿的意思。

(10)異:奇異。

(11)里所:大約一里。所:用於數詞後,大約。

(12)期:約會。

(13)有頃:不久。

(14)興:興起,只有作為。

(15)顧:回過頭。

資料

典故

圯上敬履原名《圯橋三進履》,講的是漢初三傑的張良年輕時,在橋上遇到一個老人,老人三次約張良夜間都橋上見面,並把破破爛爛的鞋故意掉到橋下,讓張良撿來給他穿上。原來這個老人叫黃石公,張良通過他的考驗後,他授予張良兵法,使得張良在輔佐漢高祖劉邦時運籌帷幄,立下汗馬功勞。故事的寓意在於年輕人要心懷善良,尊師重道,不怕磨難,積極進取,終成大器。

相關人物

一、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初政治家、軍事家,西漢開國元勛,史稱“初漢三傑”之一。張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畫。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50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在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椎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幸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後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從此一舉成名。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埋名隱姓,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靜候風聲。

二、黃石公

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與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

作者介紹

司馬遷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卒於公元前90年,56歲終。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民國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縣名,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關於《史記》

《史記》《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可司馬遷仍舊堅持完成所著史籍。

報任安書》曾對其《史記》做過評價:究天下之事,通古今之變告訴後人要心懷善良,不怕磨難,積極進取,終成大器。

能成人傑,必得磨練。

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後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後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裡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於人們為什麼要重視歷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麼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總起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係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係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