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社會主義立憲評論

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社會主義立憲評論,作者 周葉中,江國華 ,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描述的是自1931年《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頒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立憲歷經70餘載。其間正式頒布實施的憲法性檔案和成文憲法達10餘部——儘管這些憲法性檔案和憲法從形式到內容到實施效果等方面都被刻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但正是這些誕生於不同歷史時期並略顯粗糙的憲法性檔案與憲法,記載了中國社會幸義立憲曲折發展與艱難探索的歷程……中國憲法曲折發展的歷史表明,制定一部好的憲法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培養政府與公民的守憲精神、護憲氣節和行憲風尚。有了這種行憲的風尚、護憲的氣節和守憲的精神,即便我們的憲法並不那么完美,我們仍有希望逐漸走向完美,走向憲政。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社會主義立憲評論在曲折中前進:中國社會主義立憲評論

自1931年《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頒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立憲歷經70餘載。其間正式頒布實施的憲法性檔案和成文憲法達10餘部——儘管這些憲法性檔案和憲法從形式到內容到實施效果等方面都被刻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但正是這些誕生於不同歷史時期並略顯粗糙的憲法性檔案與憲法,記載了中國社會幸義立憲曲折發展與艱難探索的歷程……中國憲法曲折發展的歷史表明,制定一部好的憲法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培養政府與公民的守憲精神、護憲氣節和行憲風尚。有了這種行憲的風尚、護憲的氣節和守憲的精神,即便我們的憲法並不那么完美,我們仍有希望逐漸走向完美,走向憲政

目錄

導論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評論

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的出台背景

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的頒行過程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的文本分析

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的簡約評價

附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年)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評論

一、《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的出台背景

二、《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的歷史淵源

三、《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的頒行過程

四、《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的文本分析

五、《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的簡約評價

附錄:《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

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946)評論

一、《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的出台背景

二、《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的頒行過程

三、《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的文本分析

四、《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的簡約評價

附錄:《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946年)

《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評論

一、《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的出台背景

二、《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的頒行過程

三、《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的文本分析

四、《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的簡約評價

附錄1:《華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針》(1948年)

附錄2:《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大綱》(1948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評論

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的出台背景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的頒行過程

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的文本分析

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的簡約評價

附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評論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的頒行過程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的文本分析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的理論評析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的若干反思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評論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的出台背景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的頒行過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的文本分析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的簡約評價

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評論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的出台背景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的頒行過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的文本分析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的簡約評價

附錄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年)

附錄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的修正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評論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的出台背景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的頒行過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的文本分析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的四次修改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的簡約評價

附錄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附錄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修正案

後記

編者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如果說,建築乃一個時代凝固的音樂,刻錄了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那么,法典就是一個民族無聲的語言,記載著這個民族成長過程中的滄海桑田。

所以,法典與建築一樣,都是歷史最好的見證。忘卻自己民族曾經有過的法典,就意味著對歷史的忘卻。正如同摧毀自己民族的建築,就意味著對歷史的摧毀一樣。

中國的法典文化史正如其建築文化史一樣源遠流長。自戰國時代李悝撰《法經》,爾後雖歷經千秋萬變,法典文化卻經久不衰,《秦律》、《九章律》、《北齊律》、《開皇律》、《唐律》、《宋刑統》、《大元通制》以及《大明律》等法典承先啟後,一直延至《大清律例》。

大清晚年,儘管在內憂外患的雙重衝擊下,“法統”不古,但其在半推半就之中所推行的預備立憲運動,卻開啟了中國“憲法典”文化的歷史紀元——它不僅留下了《欽定憲法大綱》、《九年預備立憲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等重要的憲法性檔案,而且為其後的中國立憲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

正是受惠於晚清立憲運動的洗禮,武昌首義之後,即有《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出台,隨後又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問世。此後,儘管國家政局飄搖動盪,北洋政府“大旗頻換”,然制憲卻從未間斷——北洋政府期間先後制定了四部成文憲法典;南京政府時期也先後頒布過三部憲法典;北伐戰爭前夕,還在湖南、浙江和廣東等省相繼誕生過“省憲法典”。儘管其中有些憲法典未能正式頒布實施,那些正式頒布實施的憲法實效也大多未盡如人意,但這些似乎並不應當成為阻礙我們去挖掘其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的正當理由。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