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役

土木之役

土木之役及也先稱汗---也先與明朝的戰爭,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引起,同樣也因經濟問題而結束。

土木之役及也先稱汗---也先與明朝的戰爭,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引起,同樣也因經濟問題而結束。

蒙古遊牧社會缺乏足夠的農產品和手工業製品,在當時能夠提供這類物品的地方,主要是中原地區。從脫歡時期開始,瓦剌與明朝貿易逐年擴大,貿易的形式以朝貢為主,每年入京貢使幾百人,所帶牲畜千餘頭,皮毛幾千張。也先時期朝貢貿易劇增,常常一年數貢,每次貢使幾千人,牲畜皮張超過一萬。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有利於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進步,但由於雙方統治者的錯誤政策,卻演變成了戰爭。

在也先方面,他為了取得更多的內地產品,憑藉威勢不斷增加朝貢的次數和人數,甚至前一次的貢使還沒返回,下一次的貢使又到了京城。這就使明朝難於籌劃大量財物來購買貢使帶來的產品和贈送給貢使的錢財禮品(名義上都叫回賜)。也先還虛冒貢使人數,要求以劣等馬匹索取上等馬價,此外他的貢使攪擾沿途居民,為害甚重。因此也失的朝貢越來越帶有威逼掠奪的性質。

在明朝方面,與瓦刺進行貿易,主要是換取邊境的安寧。也先的貢使一浪緊似一浪地湧入內地,明朝感到難以招架時,就硬性限制貢使人數,禁賣鐵器等物,甚至以劣質產品敷衍。這種拙劣的對策,招致也先的求滿和憤怒。

在這種情況下,和平貿易終於毀於一旦。1449年(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在明朝再次削減回賜物品之後,以要求娶明朝公主而未得到答應為藉口,發動了戰爭。也先分兵四路進攻明朝,他自己率兵攻打大同,阿剌知院攻打宣府,包圍赤城(今河北赤城縣),脫脫不花襲擊遼東,還有一枝軍隊攻掠甘肅以牽制明朝兵力。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以為皇帝親征,瓦剌必然害怕而退兵,就率五十萬軍隊去迎戰。八月,當英宗到達大同時,在前線的明軍已相繼在貓兒莊(大同北)、陽和(今山西陽高)、永寧(今北京延慶東北)等地遭到慘敗。英宗和王振見形勢不利,倉皇回師。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刺軍追及並包圍。兩軍會戰,明朝全軍覆沒,王振被憤怒的部下殺死,英宗成了也先的俘虜。這就是"土木之役"。

隨後也先挾持英宗經紫荊關兵臨北京城下,打算以英宗為奇貨,迫使明朝作更大的讓步。但這時,明朝在主戰派于謙等人的堅持下,已另立了新君景泰帝,並組織二十二萬兵力嚴陣以待,記令各地兵馬火速增援。在北京西直門、德勝門、彰義門外,瓦刺軍隊遇到頑強的抵抗,損失嚴重,而另一支軍隊在居庸關也被打敗。也先的目的的沒有達到,只好退兵。

1450年(景泰元年)春夏,也先再派軍進攻大同、宣府、太原等地,都被擊敗。在軍事上征服明朝,重建"大元一統天下"的美夢破滅。脫脫不花汗和阿刺知院素與也先不和,這時又單獨遣使與明朝往來,使也先陷於孤立。特別是由於戰爭斷絕了雙方的貿易,也先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所以也先主動與明朝議和,在八月將形同廢物的英宗送回,雙方恢復了正常的貿易關係。

也先憑藉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遠不能統一中國建立新的王朝。他與明朝的戰爭,主要是對明貿易長期危機積聚的結果,而戰爭很快得以結束,則是由於長時間內形成的蒙明經濟聯繫無法以刀劍斬斷。這次戰爭,固然給雙方人民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損失,但也先後來能審時度勢,及時與明朝達成和議,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從這點來看,和議是有積極意義的。

也先打敗明軍,俘虜了明朝的皇帝,這使他更加躊躇滿志。他開始謀求登上大汗的寶座。脫脫不花雖然是也先控制下的傀儡可汗,但他並非無能之輩,史書上說他很聰明,足智多謀。他統領阿魯台遺眾後,攻城略地,實力有所增強。為了改變自己的傀儡地位,脫脫不花一方面單獨與明朝頻繁往來,加強政治地位,另一方面想方設法除掉也先。兩人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地公開化了。

戰爭的導火線是,脫脫不花的一個妻子是也先的姐姐,生有兒子,也先要求立之為太子,脫脫不花堅決不同意。於是在1451年雙方大動干戈。脫脫不花和弟弟阿噶巴爾濟吉囊(清譯濟農,副汗)二人率兵進攻也先。也先使用離間計,向阿噶巴爾濟許諾說將來可以立他為汗,使阿噶巴爾濟反過來幫助瓦剌攻打脫脫不花。脫脫不花勢孤而敗,逃往其前妻之父沙不丹那裡,沙不丹以脫脫不花曾虐待自己的女兒將他殺死。脫脫不花既死,也先假意擁立阿噶巴爾濟為汗,在宴席間將他殺害,隨後又殺掉了大批黃金家族成員。

也先將對手逐一翦除,遂於1453年(景泰四年)登上汗位,稱"大元田盛(天聖)可汗",建年號為添元(天元),並封次子為太師。他派遣使者回明朝貢,明朝回信稱也先為瓦刺可汗。

也先稱汗,使他的政治實力達到了頂峰,但此後只不過一年左右,他就死於內訌了。1454年,阿剌知院和特穆爾丞相以求封太師被拒絕,起兵襲擊也先,也先兵敗逃亡,被仇人逮殺。

綜觀也先的一生,他繼承父祖的事業,以武力征服來打破大大小小封建主們的割據壁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社會的劇烈動盪,使陷於四分五裂的社會復歸統一。統一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因此也先是一位順應社會發展趨勢,起過積極作用的歷史人物。

但是也先的統一缺乏長久穩固的基礎。首先是缺乏穩固的經濟基礎,原始畜牧業的自然經濟使各部之間的經濟聯繫十分薄弱,大小封建主割據一方,各行其是,也先的統一隻是軍事征服的結果,這樣的統一不會長久。其次是缺乏強固的政治基礎,當時蒙古族的傳統觀念是,只有黃金家族成員才能當合法的可汗,異姓封建主稱汗就是篡位,因此也先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政治危機隨時存在。第三,也先稱汗後,愈益驕橫,對其屬下阿剌知院這樣的重臣也不能安撫,終眼下釀成激變。由於這些原因,也先最後又不萬避免地成為-個悲劇人物。

也先死後,統一的因素即告消失社會再次陷入分裂和混亂。收拾這種局面,使社會重歸統…的,是幾十年後的答言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