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癌症

土地癌症

土地癌症,在貴州,位於珠江上游的六盤水、畢節、黔西南、黔東南,岩石山成了土地的一部分。專家們給了它們一個稱謂,叫石漠化。南方石漠和北方沙漠被並稱為中國兩大生態災難。南方石漠又被稱為土地癌症,這裡的土壤像金子一樣寶貴。

基本信息

概念

土地癌症被成為土地癌症的土地石漠

石漠化:也就是喀斯特荒漠化,是指在貴州等喀斯特地貌區,受燒山伐林、開墾荒坡等人為活動干擾,地表植被遭受破壞,水土嚴重流失,溶岩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石漠化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現狀

在石漠化的地方,人和土地的關係非常緊張。人們為了爭奪一分半畝田,不得不在石頭縫巴掌大的地塊里精耕細作。光禿禿的山頭留不住土壤,它們在雨季被大量衝進河道,導致河床每年堆高、河流改道。沒有樹木和土壤的涵養,雨季山頭留不住水,已有的研究表明,喀斯特地貌 基礎上的石漠化生態危機,不僅令上游生態脆弱、農民生存困難,也給中下游帶來了年復一年的洪水威脅。
貴州師範大學教授、貴州喀斯特首席顧問熊康寧教授所在的課題組曾經對貴州全省石漠化進行衛星遙感調查。結果顯示,貴州88個縣(市、區)中有78個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問題,全省石漠化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3%。林業部門的調查顯示,貴州石漠化擴展速度仍在以2%的速度擴展。全省還有潛在石漠化面積3.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9%,若不及時採取預防措施,很容易形成新的石漠化。
貴州正是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繫上游,這裡是生態最脆弱區,也是中國傳統的老少邊窮地區,人地相爭,生境惡劣。影響中國整個南方的珠江水系由三條支流匯及而成:西江、東江和北江。其中最主要的支流西江,發源自雲南曲靖,經南盤江、北盤江交匯流入廣西,途經桂林,梧州是西江流入廣東的最後一站。

危害

石漠化除了直接導致貧困、生態崩潰,也導致了下游洪水和上游缺水。

上游吃水難

土地癌症土地癌症地區農業發展困難

牛角村位於關嶺縣板貴鄉,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以一口溶洞水為生。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它們悄無聲息發展成中國最龐大的地下河流水網。如果岩溶的表面有土壤,這些水中的一部分或許會保留在地面,滋生肥沃的土壤。然而非常不幸的是,牛角村是貴州重度石漠化村落,根據中國南方喀斯特學院的統計,這裡的土被覆蓋率不足兩成。

這意味著牛角村所有的雨水都會流進龐大的地下溶洞,變成地下潛流的一部分。而剩餘的土壤形單影隻,滂沱大雨一衝,這些泥土很可能落入河道,成為淤積在河底的泥沙。地下奔騰的河流,對應的是地面上的無水可食。

下游愁洪水

就在上游為無水可用發愁時,下游卻幾乎每年都被洪水侵擾。珠江中下游洪水,和西南喀斯特地貌關係密切,袁道先院士向本報介紹,南方廣袤的地下岩溶有雙重性質,不下雨時,絕大部分水通過地下溶洞排到更深的地下,造成地表缺水,民眾飲水困難。下大雨時,排水不及,一部分在地下蓄積,蓄滿後在地表漫出變成洪水。
地表植被有水源涵養和調蓄功能,如果喀斯特惡化成石漠,完全失去植被,水土流失,便意味著調蓄功能完全喪失,雨季兩廣地區更容易形成大洪水,而上游愈發無水可飲。

貧困

對於外地旅行客來說,石漠可能是一種難得一見的風景。而對於出生和居住在石漠裡的人,卻是外人難以想像的生存困境。石漠化地區,貧困和石頭糾纏在一起。在石漠化山區生存的人家,他們需要精確計算每天的口糧,給人吃的和餵豬的,為了省錢他們吃玉米面而不是吃大米。這裡沒有蔬菜,因為沒有可以長蔬菜的土壤。他們只能上山在石頭縫裡尋找野菜:馬蹄草剪刀草、小油菜。這裡不燒煤,當然更沒有燃氣,他們燒飯只能在荒山上撿柴火。

造成現象

土地癌症土地被石頭侵蝕

2009年7月,廣西柳州遭遇20年一遇洪水襲擊;

2009年7月6日,洪峰向梧州廣東進發。到這一天,廣西已經有523萬民眾受災,近34萬人被轉移。
2009年7月6日,廣東正嚴陣以待,西江進入廣東的第一站———封開縣已洪水漫街;
一邊是上游吃水難,一邊是中下游洪水濫。在珠江中下游面對洪水威脅的時候,珠江上游正被嚴重的石漠化危機困擾,上游流經的雲南、貴州、廣西,恰好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區,也是最大的石漠化地區。以貴州為中心的南方石漠,和北方沙漠並稱為中國兩大生態災難。在珠江上游南北盤江流域,石漠化不僅讓當地越來越貧困,水土流失,生態脆弱,也使源頭喪失水源涵養功能。

形成原因

關嶺、貞豐所在的南北盤江地區是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根據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水土流失面積達占土地總面積的四成,直接導致石漠化。土地質量差,收成不及非喀斯特地區的一半。這裡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人口增長率極高。當地仍有不少家庭有4-5個小孩。小孩長大後分家,蓋新房,分地,造成人均面積持續減少。為了維持生計,人們不得不在陡坡上開荒,種玉米、種土豆,都需要翻坡土,容易導致水土流失。
石漠化的歷史就是砍樹和水土流失的歷史。關嶺是珠江上游石漠化最嚴重的縣之一,地處珠江上游北盤江的東岸,全縣四成以上國土已經石漠化,還有近13%國土面積存在石漠化趨勢。
石漠化不僅是自然現象,也是社會現象。根據貴州省關嶺縣誌記載,森林面積銳減的原因是大肆亂砍濫伐,其中嚴重的有三次:1958年‘大煉鋼鐵’,用材林木遭到毀滅性砍伐,保存數百年的古樹群被伐;上世紀60年代生活困難時期‘向山要糧’,農戶毀林毀草開荒耕種,經濟林、灌木林被毀;70年代末80年代初,實行山林承包制,農民對政策誤解,集體林木被毀被伐。

治理

土地癌症土地遍布石頭“腫瘤”

威脅中國南方的石漠化危機仍然在持續。2008年起,南方正式開始向石漠化宣戰。《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得到國務院批覆。中國將用近10年的時間,通過加強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復改善岩溶地區生態環境,該規劃涉及貴州雲南廣西等8省市區的451個縣。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安排專項資金,選擇100個縣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其中貴州占了55個,關嶺縣正是其中之一。

在被列為石漠化治理示範點的關嶺縣板貴鄉,貞豐縣北盤江鎮,20年前,坡上主要種玉米,坡地種田,導致水土流失。現在通過改變農產品調整產業結構,農民同時改坡田為梯田。生態得到一定恢復。花椒種植被普遍推廣,現在除了花椒,還新增了金銀花、火龍果種植。這些植物耐旱,而且不需要翻土。

專家意見

中科院院士袁道先評價說,此次綜合治理和之前水保工程的區別在於,出發點除了致力石漠化,還要解決老百姓貧困問題,這是治理石漠化的關鍵。中國的石漠化仍然很嚴重,而且,治理才剛剛開始,袁道先說,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而且石漠化不是簡單的植樹造林,必須解決當地民眾的生活問題。
熊康寧認為這次治理來之不易,他是貴州喀斯特首席專家,之前研究過卡斯特水文地貌,從1995年開始絕大部分時間研究環境治理,現在正在幫助貴州省發改委做縣級石漠化治理規劃。熊康寧說,國外沒有這么嚴重的石漠化問題。熊康寧說,貴州每平方公里有100人,看來起密度不大,但因為大部分都是農業人口,對土地的影響尤其大。目前石漠化治理只能先在一些鄉鎮試點,將來有條件再逐步推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