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共運

國際共運,即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際共運是指在世界各國開展共產主義運動,其目的是為了推翻剝削階級的社會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進而實現共產主義。

大概介紹

【概念】
在理論上,共產主義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共產主義作為一種學說,首先是由基督教的神學家所創立,“按勞分配、按需分配(按需取酬)”這些概念也首先是由這些神學家提出的。馬克思對共產主義學說的貢獻,在於將其從空想轉到了科學的平台上。這裡所說的科學,就是指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呈現出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理想變成現實,由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出現了曲折。

產生由來

【緣起】
一、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誕生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①馬克思主義學說:
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徵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鬥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鬥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②《共產黨宣言》:
K.馬克思和F.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誌。1847 年11月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鬥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宣言》公開宣布必須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表述了以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宣言》最后庄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並發出國際主義的戰鬥號召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偉大的歷史事件。俄國無產階級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組織廣大農民、士兵,以革命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成功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是無產階級打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偉大的創舉。十月革命的勝利,為當時和俄國無產階級處於同樣遭遇的各國無產階級樹立了榜樣。各國無產階級從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中,獲得了鼓舞自己前進的勇氣。十月革命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的新時代。因為事件發生在俄歷10月25日,故稱為“十月革命”。

發展歷程

【發展】
一、第一國際
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第二國際成立後,始稱第一國際。K.馬克思是創始人之一和實際上的領袖。它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產生的。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實踐使各國無產階級認識到,以往分散的鬥爭常常使他們遭到同樣的失敗,無產階級必須在國際範圍內聯合起來,用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去對抗資產階級的國際聯合。
第一國際是無產階級解放鬥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國際把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各國工人中去,促進了科學社會主義同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使各國工人逐漸擺脫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取得主導地位作好了準備。國際於1876年在美國費城召開的代表會議上正式宣布解散。
二、第二國際
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其名稱起自20世紀初,是相對於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而言。 第二國際前期活動中,由於對改良主義派批判不力,以致這種思潮日益滋長,進而發展為從理論上系統修改馬克思主義革命原理的修正主義派。在第二國際內部,因對時代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認識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義派,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左派,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以V.I.列寧、R.盧森堡和K.李卜克內西為代表;中派,即對修正主義採取調和折衷態度的中間派,以K.考茨基為代表。戰後,1919年恢復活動的第二國際已經完全蛻變為主張改良主義並與革命的第三國際相對抗的組織
三、第三國際
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全世界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的國際聯合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第二國際陷於破產,列寧為團結各國的革命左派、建立共產國際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十月革命的勝利,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各國共產黨的建立,進一步為第三國際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19年3月2日於莫斯科召開有30個國家的工人政黨和組織代表參加的國際共產主義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提綱》,宣告第三國際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凡參加第三國際的各國共產黨都是它的支部,以後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原有組織形式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經各國共產黨一致同意,於1943年6月正式解散。
【網站】
國際共運網是一個以報導和宣傳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鋒網站,該網站及時反映世界上共產主義運動及其相關新聞,是一家非常有影響力的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媒體網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