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簡稱“西北聯大”或“聯大”,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基本信息

 國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立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或“聯大”,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學校從合到分,存在了不到一年時間。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平津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原名北洋大學)三所院校於9月10日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太原失陷以後,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陝南,不久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時全校共設6院23個系,教學開始步入正軌。

簡要介紹

西北聯大的領導體制為校務委員會制。由原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李蒸、北洋大學校長李書田等組成校務委員會,上述3人為常委,管理校政。學制一般為4年,醫學院為5年。此外,還附設大學先修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習一年,成績優良者,可保送上大學。其他中學畢業生則需經過國家大學統一考試才能入學。

1938年7月,工學院單獨設立,稱西北工學院;農學院也單獨設立,稱西北農學院;教育學院改稱為師範學院。1939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北大學,共有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師範學院、醫學院4個院。不久,師範學院和醫學院又相繼分別獨立為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文理、法商學院組成西北大學。1941年起,西北師範學院陸續遷往蘭州。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回北平復校,稱北平師範學院,1948年底恢復北平師範大學校名。1946年西北大學遷往西安。

設立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七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一些著名的大學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至1938年8月的一年內,全國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軍破壞,其中25所因損失慘重被迫停辦,繼續維持的僅有83所。在國破家亡的民族生死關頭,為了存留住中國教育的精髓,讓中國教育文脈得以延續;為了堅持民族教育,並使無校可歸的師生不致失學當亡國奴,受奴化教育。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長李煜瀛、同濟大學校長翁之龍、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等102人聯合發表聲明,揭露日本侵略軍破壞我國教育機關的罪行。提出了“教育為民族復興之本”的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將一些高校遷往內地辦學。

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並遷往陝西城固。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改組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

歷史分期

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時期
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研究院和天津的北洋工學院等院校西遷西安,借用當時已兩遷其校至西安的東北大學部分校舍開辦國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立西安臨時大學。當時滯留平津地區的許多師生,得知這個訊息後,紛紛由各地前來報到。由於華北陸路交通被日寇封鎖,許多師生不得不先南下或向北繞道前往西安。還有的冒著被日軍搜捕的危險,先進入天津英、法租界,然後搭乘英國客輪在山東龍口或青島上岸,繞一個大彎,再奔赴西安求學。
由於校舍緊張,西安臨時大學的文學院在城隍廟后街,法學院在通濟坊,理工學院則同東北大學在一起辦學。許多從淪陷區流亡來的學生,沒有衣服被褥,政府為這些學生每人發給棉大衣一件、制服一套,一伙食每個月給戰區學生代金法幣六元,分三次發放,每十天發兩元。學生們住的都是大通間的上下鋪床,教師則自找民房分散居住在全市,有的教師暫時居住在招待所和飯店。不少教師往往要步行一二十里路去上課。學校缺少必要的教學設備,經費也極端困難,沒有圖書館,更沒有體育場,處於一種戰時流亡教育狀態。但是在這種困難條件下,學校仍然堅持正常授課,而且還特別制定了與抗戰有關的課程,如軍事政治、救護、技術等課外訓練。每個星期還邀請各界知名人士給學生做以抗內容為主的報告。

1938年3月,山西臨汾失陷,日寇竄抵風陵渡,關中門戶潼關告急。同時,西安也屢遭日機侵擾轟炸。國民政府教育部發來第一道電令:命令西安臨時大學遷至陝西漢中。學校為做好千餘名師生的南遷工作,在遷校前,推舉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任大隊長,將全校師生分成幾個中隊,每箇中隊為一個行軍單位。師生們先是坐“悶罐”火車從西安到寶雞。然後,學生和年輕的教職員按照原預定的行軍編制,沿川陝公路,開始徒步千里大行軍。他們過渭河、越秦嶺、渡柴關、涉鳳嶺,風餐露宿,長途跋涉近千里,用了半個月多的時間,勝利到達了陝南漢中。行軍途中,每晚歇息時,師生們都湊在一起討論前方戰場的訊息。當時交通通訊極端落後,看不到報紙,每到一地,各隊就把從幾台陳舊收音機里聽到的前方戰況及時用大紙書寫出來,供大家閱讀。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時期
漢中房源緊張,4月,師生還沒安頓下來的時候,國民政府根據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平津滬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教育部發布了第二道電令:將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6院23系。“經費自二十七年一月起由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力北洋工學院各原校經費各支四成為國立西北聯大經費。”

十日,經校委員會決定,確定校舍分配方案,在城固縣城的考院設立校本部及文理學院;同時在文廟設教育學院;在小西關外設法商學院;在古路壩天主教堂設立工學院(後又在七星寺設分校);在漢中市南鄭縣黃家坡設立醫學院;在勉縣武侯祠設立農學院。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全校在城固縣校本部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校籌備委員會主席李書田在開學典禮上回顧了學校在平津淪陷後艱難曲折的遷建過程,他激動地說:“回憶這次遷移所費的一個月有餘的長久時間,全校師生徒步近千里的路程……在我們學界,確是破天荒的大舉動。”常委陳劍翛報告遷移經過及更改校名意義時說:“本校現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其意義一方面是要負起開發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院校合組而成。”常委徐誦明代表本校教職工講話說:“在抗戰期間最高學府學生應如何救國?不一定非拿槍桿法喔前線去才是救國,我們在後方研究科學增強抗戰的力量,也一樣是救國。”當時,黎錦熙、許壽裳、李達、許德珩、馬師儒、羅根澤、曹靖華、侯外廬、傅仲孫、羅章龍、陸德、徐誦明、張伯聲李季谷、謝似顏、楊若愚等著名學者也從各地來到這裡,擔負起戰時教書育人的重任。同月,在中共西北聯大地下支部領導下“西北聯大劇團”正式成立。

6月,對導師制度,方法等問題進行討論。規定9月1日至4日在武昌,長沙,重慶,成都等21個城市舉行本年度招生考試。7月,歷史系考古委員會在城固縣西饒家堡張騫墓進行考古發掘,在8~9月發掘清理完畢。七月中旬本校農學院與西北農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工學院與焦作工學院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教育學院則改稱為師範學院。9月8日,全校734名學生參加了國民黨教育當局組織的陝西省學生為期兩個月的軍訓。期間,許壽裳教授作《勾踐的精神》,李季谷教授作《中國歷史上所見之民族精神》等,激發學生愛國熱情。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嚴斥西北聯大沿襲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的傳統,繼續講授馬列主義觀點的課程,下令禁止學俄文,並要求解聘法商學院的俄文教授曹聯亞(曹靖文)等。法商學院新院長張北海(國民黨為加強對該院的控制,抵制進步傾向,改聘張北海為院長)新提名單,另發聘書,進步教師曹聯亞,章友江,沈志遠,黃覺非等13人被解聘。曹聯亞,彭迪先作為被迫害教授代表前往本部抗議。1939年1月12日上午9時,法商院學生列隊到教育部次長顧毓琇住地和平請願,反對解聘進步教授和取消俄文課程。同月初,全校師生紛紛在校內展開簽名活動,通電聲討汪精衛叛國投敵。

2月,中共陝西青年委員會在《兩年來的陝西青年運動及其發展》的報告中稱:“臨大(時為聯大)本來是及其複雜的,但民先力量相當大,又加上過去在平三年做民先隊的經驗,遂在漢南對民先隊的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推動了漢南青年運動的發展。”3月,中共西北聯大地下支部書記,黨員三人被捕。24日抗戰後援會在南鄭縣漢中大戲院舉辦遊藝大會,售票收入除去大會開支,全匯交軍政部,為前方將士購置鞋襪。27日,本學年第二學期今日開課,在第一次紀念周會上,本校常委胡庶華聯繫本校情況時說:“我們西北聯大設立在城固這個偏僻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一切物質享受均談不到,可我們師生依然要共同努力,發揚我們能吃苦,有朝氣的精神,來領導西北的教育。”

4月,全校師生1400餘人,為紀念“民族掃墓節”,提倡民族精神,赴漢博望候張騫墓,舉行國民抗敵公約宣誓。5月,敵機肆虐,南鄭城內頻遭轟炸,醫學院選定南鄭城東之孫家廟,馬家廟,黃家坡黃家祠等處為臨時課堂。6月,宣讀國民公約和本校國民公約實施辦法,同日,學校在本部大禮堂舉行林則徐虎門禁菸百年紀念集會。7月,進步作家蔣牧良到城固,介紹抗戰前線情況和抗戰文藝等情況。“文藝學習社”成立。

五校分立時期
同年6月,教育部再發來第三道電令:撤銷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成立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五個由教育部直接領導的獨立國立院校。7月,工學院、農學院獨立建院。8月,聯合大學分為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仍設於原址;西北工學院(由原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合併組建)仍設於城固縣古壩路。

其中,由文理學院、法商學院等組建國立西北大學。1939年9月在陝西城固開課,胡庶華任校長。1945年後遷至西安。解放後,西北大學成了教育部直屬的14所大學之一。原由北平師範大學等改組成的教育學院,改名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院長李蒸。1944年7月,該院遷至蘭州,兩年以後,除一部分師生仍留在蘭州外,大部分返回北平,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設在古路壩的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聯合組合成國立西北工學院。李書田擔任校籌備委員會主任,後由賴璉擔任第一任院長,後遷至鹹陽。現為西北工業大學。

設在漢中市南鄭縣黃家坡的醫學院,改稱國立西北醫學院,抗戰勝利後,該校返回西安與國立西北大學合併,改稱國立西北大學醫學院。解放後,學校獨立設定,更名為西北醫學院。設在勉縣的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等合併,改稱國立西北農學院,後遷至陝西武功縣。解放後,稱西北農學院,現為西北農業大學。

校訓校歌

1938年10月下旬,西北聯大第45次常委會決定,以“公誠勤樸”校訓與國訓“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製成匾額,懸掛禮堂。並決定聘國文系主任黎錦熙教授和法商學院院長許壽裳教授撰寫校歌校詞,全文為:“並序連黃,卅載燕都迥。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漢江千里源蟠冢,天山萬仞自卑隆。文理導愚蒙;政法倡忠勇;師資樹人表;實業拯民窮;健體名醫弱者雄。勤樸公誠校訓崇。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

辦學條件

學校所在的漢中地區,北邊是千里秦嶺,南邊是連綿幾百里大巴山,千峰萬嶺,交通閉塞,各方麵條件都非常艱苦。教授們多是住簡陋的校舍或租住在當地的農民家中;學生則住在竹片泥巴牆的草屋裡,睡雙層大鋪,夜間透過瓦片間隙可見星月,遇到下雨時,師生們上課、吃飯、甚至睡覺都得撐著雨傘。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了培養人才,使來自淪陷區的青年順利完成學業,由國庫拿錢,頒布了《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戰區學生貸金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家在戰區,費用來源斷絕,經確切證明必須接濟者,可向政府申請貸金。貸金依據當地生活費用及實際需要決定,每月八元或十元。學生畢業後,再將服務所得交還國家,其償還期不能超過戰事終了三年以後。於是,“貸金”成了抗戰時期後方大學生享受免費食宿的專用名詞。許多學生也就是靠此維持生活,完成學業的。

當時,各學校的同學都是自己組織管理一伙食,輪流值勤幫廚採買。抗戰頭兩年,由於物價尚未上漲,溫飽大多不成問題,學校的一伙食還算可以。到了1940年初,物價比戰前上漲了二倍多,師生的生活更加艱苦。學校食堂的一伙食供應通常只有滲水發霉的黑米和見不到油鹽的白水煮青菜。每天只吃兩頓飯,吃飯時經常是八個人圍著一小盆白菜湯,菜里很少見到油星,嘗到肉渣。不少學生由於生活沒有著落而被迫休學,有的則時斷時續,甚至讀了六、七年才得以畢業。學生上課缺少筆、紙和課本、就用變色鉛筆芯泡成“紫墨水”記筆記;常常是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共用一本教材或課本;晚上靠點油燈或土蠟燭照明讀書。然而,最感缺乏的就是像樣的圖書館和實驗室。由於宿舍沒有桌椅,讀書寫字都要到圖書館去,每天早上,圖書館的門口都等著許多學生,門一開大家就拚命擠,人小力小的學生就這么被擠出擠進後才被人推了進去。一進門又得眼快腿快地搶座位,再擠到台前去搶書;聽大課人多座少,也得去搶……而學理科的學生則更缺少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

教師的生活比學生稍好一些,但也非常困難,跟戰前無法相比。教授到助教的薪俸由440元到60元不等,所有員工的工資還要按教育部“抗戰期間薪俸七折”的規定七折發放。少數從東北華北一帶流亡過來的教師,由於多數拖家帶口,生活擔子就更重了一些。許多人要兼做會計、中國小和家庭教師維持生活。學校生活雖然艱苦,但在雪恥強國,學成報國的意念激勵下,老師嚴格施教,學生刻苦學習。學習氣氛濃重,課程繁多緊張。教室的燭光常常亮到天明。尤其是一、二年級降級率大,一年級有近半數不能升級,使學習氣氛空前緊張。許多學生畢業後,直赴疆場,灑血捐軀。

城固辦學的七年多里,淪陷於日寇鐵蹄下的成千上萬計的青年學生和教師,源源不斷地湧入到這大山深處的西北聯大。為了求學報國,他們翻山越嶺,往往幾天吃不到食物,備極艱辛,冒著被捕甚至殺頭的危險,許多人因此就長眠在漫漫的征途上。

歷史局限

在學校傳統與學校發展方面,西南聯大是由當時我國最好的三所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建而成,這三所大學都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和大學精神,相比之下的西北聯大是在幾所專門性大學(北平大學也只是幾個學院的鬆散的聯合體)的基礎上建立,原本就缺乏現代大學精神的基礎,再加之建立時間短暫,沒有也不可能做出象西南聯大那樣的成就來。

在環境方面,西北聯大所處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的西北區域——陝西南部,雖不是抗日主戰場,但國民黨政府對解放區的不斷圍困也很難使學校得以安寧,同時又距離內戰、抗戰前線較近。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很難吸引來有學術成就的社會名流,師生也很難安下心來進行教學和研究。和平的環境是學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完全脫離社會的“象牙塔”是不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方面,現代西方的大學有點類似於教會,其主要特點是具有獨立性,大學獨立是現代大學的主要特徵,中國現代大學的出現從時間上說是晚了些,但中國現代大學的起點很高,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大學的開端是直接與現代教育接軌的,這使中國現代大學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派生機。當年國民黨也千方百計想在大學插足,但收效不大,因為那裡的教授不買這個賬。另一方面,國民黨政府由於忙於戰事,在很大程度上也無暇顧及西南聯大具體的辦學事宜,給西南聯大的獨立發展提供了可能。多數大學教授也不參加任何黨派,為學術自由發展提供了條件。那時西南聯大從梅貽琦到眾多教授,對上面的各種指令,也有惹不起的時候,但除了抵制外,多數情況下是應付了事。而西北聯大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當時的西北聯大所在地——西安、漢中等地距離解放區(延安)較近,國民黨政府害怕大學受共產黨的影響,一再加強對西北聯大的控制,最終在成立不久又將其拆散,重組為四所專門性農業學院和工程技術學院。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是大學辦學的根本,缺乏這種精神的“大學”,很難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大學。

在學術思想方面,中西結合、融匯東西文化是西南聯大得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西南聯大,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兼容並包,已成為公認的價值標準。西南聯大的貢獻,不僅在於她為戰時及後來的中國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更在於她的融匯東西文化的優長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一個範例。而短短數月的西北聯大很難積蓄這么多學貫中西的大師、學者。

重要意義

西北聯合大學在抗日戰爭中形成,在一年多時間裡遷校兩次,輾轉數千里,師生流離跋涉,極為艱苦。其形成和發展,對陝西和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八年抗戰,中國的大學教育沒有因為遭到戰火的摧殘而中斷。各大學儘管被占領或破壞,學生與教授過著流離奔波的生活,可是民族精神仍然興旺,而“士氣”更因敵人的炮火變得更剛毅。留下了中國的教育史上悲壯的一頁。抗戰勝利後,西北“五大”學院開始陸續回遷復校。解放後,從這裡畢業走出的學生,許多成了中國教育、科技等戰線上卓越的人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