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10軍

國民革命軍第10軍

在國民革命軍歷史上共有7個第十軍,分別是:(1)1926年8月黔軍第2師擴編之第十軍;(2)1929年4月,西北軍方振武部擴編之第十軍;(3)1929年10月,浙軍、國民軍各一部組成之第十軍;(4)1929年12月,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組成之第十軍;(5)1939年7月,陝軍、中央軍各一部組成之第十軍,1946年5月改編為整編第三師,1946年9月和1947年12月兩次被殲。(6)1948年1月重建整編第三師,同年10月恢復第十軍番號,淮海戰役中被殲。(7)1949年1月於浙江江山重建第十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5個第10軍。
一、黔軍第2師組成的第10軍
該軍前身是黔軍第2師。1926年5月,黔軍第2師為策應廣州國民革命軍北伐,有綦江向湘西進發。8月初,該師在湘西洪江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王天培任軍長,金漢鼎任副軍長,高冠吾任參謀長,周仲良任黨代表,甘嘉儀任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8師,王天錫任師長;第29師,楊勝治任師長;第30師,王天生任師長;教導師,吳國梁任師長。該軍編成後編入左翼軍,王天培就任前敵總指揮。9月,該軍為策應沿粵漢路北伐攻取武漢,奉命向荊沙進擊,先後攻占津市、松滋等地。10月初,川軍楊森和直軍盧金山、于學忠部“川鄂聯軍”向該軍反攻。12月,該軍在第9軍和第8軍配合下,先後攻占石首、公安、沙市和宜昌等地,擊敗楊森、盧金山“川鄂聯軍”5萬之眾,收編其殘部3個師,並將其改編為兩個教導師:教導第2師,顏德基任師長;教導第3師,潘善齋任師長。此時,該軍轄6個師。
1927年3月,該軍開赴安徽安慶一帶,受江左軍總司令李宗仁節制。5月1日,蔣介石決定“三路北伐”該軍隸屬第3路軍繼續北伐。至5月底,相繼攻克舒城、懷遠等。此時,該軍又收編直軍章兢武部為新編第4師,章兢武任師長。6月,該軍攻占徐州後,沿津浦路向山東進擊直魯聯軍,先後攻占臨城、滕縣,進逼兗州。此時,武漢政府舉兵討蔣,各軍沿江東下,向南京進發。蔣介石急調山東前線部隊南下對付武漢政府軍,直魯聯軍乘機反攻,該軍從徐州潰退,損失甚巨。教導第3師、新編第4師全部被殲;教導第1師被唐生智收編,改編為教導第2師;教導第2師編入第11軍。8月初,該軍退守合肥後,蔣介石召王天培去南京,以作戰不力,輕失徐州為由,將王天培槍殺。該軍軍長由楊勝治代理。此時,該軍下轄第28、第29、第30師。不久,該軍奉命撥歸第2路總指揮白崇禧指揮。10月,白擬將該軍縮編成兩個師編入第13軍(白兼軍長),遭到第10軍官兵的反對。12月,第28師在安徽當滁譁變,由周志群率領去南昌投靠第9軍金漢鼎部,編為第9軍第29師。此時,該軍由楊勝治任軍長,李伯華任參謀長。下轄第29師,陳克遜任師長;第30師,裴正鑫任師長。1928年3月,該軍在第1集團軍第1軍團編成內向山東進攻。4月,先後攻占嶧縣、濟南。5月該軍改編為萊蕪、山口、界首、東阿、肥城5個支隊,擔任濟南方面警戒。8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該軍與第46軍縮編為第10師,方鼎英任師長;下轄第28旅,方鼎英兼任旅長;第29旅,楊勝治任旅長;第30旅,李亞芬任旅長。1929年3月,蔣介石為討伐桂系,以原第10軍和第46軍縮編的第10師與原第17軍縮編的第11師組成第10軍,由方鼎英任軍長,在山東方向參加了對桂系的作戰。由於該軍作戰不力,不久該軍番號撤消。
二、西北軍方振武部組成的第10軍
該軍前身是西北軍一部。1927年夏,國民軍第5軍第1、第2師分別擴編為第3方面軍第1、第2軍。1928年3月,第1、第2軍改稱為第34、第41軍。同年秋,第34、第41軍依次縮編為第44、第45師。1929年4月,國民政府以第44、第45師在天津編成第10軍,方振武任軍長。下轄:第44師,阮玄武任師長;第45師,鮑剛任師長。該軍組成後,奉命調往安徽準備參加蔣桂戰爭。9月,軍長方振武因參加反蔣被拘禁,該軍番號取消,所屬部隊被編散。
三、浙軍、國民軍各一部組成的第10軍
該軍前身一部為浙江陸軍第10師。1927年秋,浙江陸軍第10師先被奉軍收編,不久後又被閻錫山收編。1928年6月,該師投靠蔣介石,被改編為第3軍團第47師;另一部為國民軍第4軍。1926年5月,國民軍第4軍被閻錫山收編為國民聯軍第4軍第1路。同年10月被吳佩孚收編為河南保衛軍第8軍。1927年3月,被蔣介石收編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0軍。1928年底縮編為第54師。1929年10月,國民政府為加強討伐西北軍的力量,以第47、第54師在南京組成第10軍,隸屬第5路軍。楊傑任軍長,張子貞任參謀長,下轄:第47師,王金鈺任師長;第54師,魏益三任師長。該軍組成後,即由南京開赴河南許昌,參加討伐西北軍的作戰。11月初,該軍沿隴海路西進,先後攻占洛陽、潼關等地。此時,由於唐生智在鄭州宣布討蔣,該軍停止西進。不久,軍長楊傑調任洛陽行營主任,該軍房荒撤消,所屬部隊編散。
四、直魯聯軍徐源泉部組成的第10軍
該軍前身是直魯聯軍一部。1928年5月,直魯聯軍第6軍軍長徐源泉率部投蔣後,所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第6軍團。1929年1月,第6軍團縮編為第48師。1929年12月,蔣介石為加強討伐唐生智的作戰力量,以第48師為主在湖北漢口擴編位第10軍,徐源泉任軍長,馬登瀛任副軍長,丁治盤任參謀長。下轄第48師,徐源泉兼任師長。該軍組成後,即由湖北開往河南洛陽,參加討伐唐生智的作戰。此次作戰後,該軍撤至漯河地區整補。1930年5月,該軍奉命參加了中原大戰此次大戰結束後,該軍調往武漢集結整訓。同年底至1931年3月,該軍奉命先後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第1次“圍剿”和對湘鄂西蘇區的第一、第二“圍剿”。1931年5月,該軍以第48師一部擴編成第41師。此時,該軍下轄第41師,張振漢任師長;第48師,徐源泉兼任師長。1931年10月至1932年6月,該軍先後參加了對湘鄂西蘇區的第三次、第四次“圍剿”和對鄂豫皖蘇區的第3次“圍剿”作戰。1932年10月,湘鄂西紅軍轉移到湘鄂邊後,該軍即向湘鄂邊進犯,相繼攻占鶴峰、麻水、鄔陽關等地。1934年5月湘鄂邊地區紅軍經四川彭水向貴州轉移後,該軍進至襄樊地區執行“清鄉”任務。1935年春,該軍參加對湘鄂川黔邊地區執行“綏靖”任務。
1937年11月,該軍調到南京附近,參加南京外圍作戰。此次作戰後返回湖北麻城、新洲地區進行整訓,1938年4月,該軍調往安徽合肥擔任守備任務。同年9月,奉命調回湖北麻城,參加武漢後期作戰。1939年年1月,該軍軍長徐源泉因作戰不力被撤職,該軍及第48師番號撤消,該軍及第48師番號的撤消,第41師調歸第26軍。
五、陝軍第2軍等部組成的第10軍
該軍前身是陝軍一部。1930年底中原大戰後,國民軍陝軍第2軍李記才、鄧英部被蔣介石收編,合編為新編第13師。1931年6月,新編第13師改編為第79師,隸屬第9路軍。1935年12月,該師編入第46軍,1938年春改隸第29軍。
1939年7月,國民政府為加強後備軍事力量,以第29軍第79師第25軍新建第190師在江西鷹潭合編為第10軍梁華盛任軍長。下轄第79師,李祖白任師長;第190師,梁華盛兼任師長。該軍組成後,即在鷹潭、貴溪、金溪地區整訓。同年12月,該軍參加了冬季攻勢作戰後,調至浙江擔任守備。1940年5月,國民政府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對該軍進行建制調整,該軍隸屬第10集團軍,軍長梁華盛調任第4戰區政治部主任,由原第8軍軍長李玉堂接任軍長,余錦源任副軍長,蔡雨時任參謀長。同時,將第10軍所屬第79師改隸第86軍;另將原第8軍第3師和第86軍預備第10師調歸第10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3師,趙錫田任師長;第190師,余錦源兼任師長;預備第10師,方先覺任師長。同年8月,該軍由浙江調湖南沅陵地區整訓。1941年9月,該軍參加第2次長沙會戰後,擔任長沙守備任務。同年11月至12月,該軍先後參加了第2、第3次長沙會戰。1942年3月,軍長李玉堂升任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由方先覺代理軍長(1943年4月實任),余錦源任副軍長,隸屬第9戰區。5月,參加浙贛路會戰之西線作戰。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3月,第190師改為後調師,脫離該軍建制。此時,該軍僅轄第3師和預備第10師。同年5月,該軍改隸第27集團軍,參加衡陽會戰。在衡陽會戰中,該軍傷亡慘重,潰不成軍,部分部隊突圍無望,放下武器,投降偽軍。同年10月,該軍殘部8000餘人在重慶重建第10軍,由第27集團軍副總司令李玉堂兼任軍長。下轄:第3師,周慶祥任師長;預備第10師,胡云風任師長。該軍重建後,由重慶開赴陝西城固地區整訓。1945年2月,李玉堂免除兼職,由趙錫田任軍長,周慶祥任副軍長,肖圭田任參謀長。同年3月,國民黨軍調整部隊建制,將該軍預備第10師改編為第190師;另將第98軍第42師調歸該軍,但不久第42師、第190師被撤消,該軍僅轄第3師。
抗日戰爭勝利後,該軍由陝西開老河口整訓。1946年4月,該軍隸屬第5綏靖區進行編制調整時,第89軍第20師、新編第1師調歸該軍建制。同年5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該軍改編為整編第3師,軍長趙錫田改任師長,王輔任副師長,同時,將原轄第3師、第20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3旅,何竹本任旅長;整編第20旅,譚乃大任旅長。原新編第1師在此次整編中,調歸整編第76師改為新編第1旅,黃永瓚任旅長。6月,國民黨軍發動全面進攻後,該師奉命參加了阻擊中原解放軍突圍作戰。9月,該師奉命調往山東,參加定陶戰役,該師大部被晉冀魯豫野戰軍圍殲,師長趙錫田被俘。此次作戰後,該師殘部又在豫北重建整編第3師,李楚瀛任師長。下轄:第3旅,何竹本任旅長;整編第20旅,譚乃大任旅長。該師重建後,先後參加了豫北戰役、豫西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平漢隴海戰役等作戰。在平漢隴海戰役中,該師大部在河南以南再次被晉冀魯豫野戰軍殲滅。1948年1月,該師殘部又在湖北重建整編第3師,覃道善任師長,張占魁任副師長。在此次重建後,該師隸屬第12兵團,奉命將第20旅調歸整編第11師,另將整編第11師第18旅及第75旅撥歸該軍。此時,該師轄第3旅,夏建勛任旅長;第18旅,尹俊任旅長;第75旅,王靖之任旅長。
1948年10月,國民黨軍廢除整編師、旅編制,恢復軍的番號和編制,整編第3師恢復第10軍番號,覃道善任軍長,王岳任副軍長,原下轄整編第18、整編第75和整編第3旅依次改編為第18師,尹俊任師長;第75師,王靖之任師長;第114師,廈建勛任師長。改軍恢復番號後,奉命參加淮海戰役。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中該軍被中原野戰軍全殲於安徽宿縣雙堆集地區,軍長覃道善被俘。1949年1月,該軍殘部在浙江江山重建第10軍,由張世光任軍長。下轄:第18、第75、第114師編制不變。該軍此次重建後隸屬第12兵團。5月,該軍進行編制調整,原軍長張世光調走,劉廉一接任軍長。同時,撤消原第114師番號將第67軍殘部併入該軍,縮編為第219師。此時,該軍下轄第18師,尹俊任師長;第75師,蕭圭田任師長;第219師(師長姓名不詳)。同年9月,該軍因兵員不足番號撤消,所部縮編為第18師後,與第18軍第14師合編為第19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