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相冊

國家相冊

《國家相冊》是依託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而打造的,中國照片檔案館是我國館藏量最大的照片檔案館,已收藏1892年以來的珍貴照片1000多萬張,其中凝固著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瞬間,成為記錄國家歷史的珍貴典藏。新華社微紀錄片欄目“國家相冊”的第一期“勝利的日子”於2016年9月2日推出,在網際網路、電視台、移動端、戶外螢幕等平台同步傳播。

基本信息

欄目介紹

國家相冊國家相冊
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新華社微紀錄片欄目“國家相冊”的第一期“勝利的日子”於2016年9月2日推出,在網際網路、電視台、移動端、戶外螢幕等平台同步傳播。
走進中國照片檔案館,就打開了一部國家相冊,這裡收藏了1892年以來的珍貴歷史影像,是中國館藏量最大的國家照片檔案館。作為新華社精心打造的微紀錄片形態可視化全媒體產品,《國家相冊》首次帶著鏡頭走近這些老照片,把影像講述與三維特效結合,打開那些被濃縮的人生、被摺疊的時代,細述那些鮮為人知的人與故事。

分集劇情

第1集:勝利的日子
“勝利的日子”是《國家相冊》欄目首集微紀錄片。攝影師王小亭拍下日軍轟炸後上海車站的場景:炸飛的軀體、孩童的哭泣,它們與日本侵略者其他罪行一同成為不能忘卻的記憶。日本投降、東條英機被送上絞刑架等照片也收入片中,它們與於肇拍攝的瀋陽審判影像一起印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真理,成為見證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註腳。
第2集:一個不能少
1949年至1969年,中國先後四次掃盲。那時,到處都是學文化的景象,還有兒子教老子識字的趣事。戰士祁建華發明“速成識字法”,讓人30天學會3000多漢字;全軍運動會賽跑不用發令槍,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曾親自教小八路識字……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使我國文盲率由80%降至6.72%,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傑出貢獻。
第3集:奧運與國運
奧運與國運緊密相連。在國家衰敗沉淪的黑暗年代,不知有多少悲壯的勇士淹沒在了歷史塵埃之中,比如創造全國紀錄、主演過電影、會開戰鬥機的傳奇英雄符保盧,比如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傑出運動員吳傳玉。我們挖掘這些鮮為人知的名字背後的故事。中國的奧運之路從來不是一條坦途,中國人正以日益成熟的大國胸懷走向未來。
第4集:血染的黎明
9月30日是烈士紀念日,我們推出兩組鮮為人知的老照片。一組記錄了一位烈士從受審判到就義的全過程。另一組,拍的是著名的渣滓洞烈士。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2000多萬烈士為國捐軀。而最讓人嘆惋的,是那些倒在黎明之前的英雄。一個尊崇英烈的民族,才是有血性、有希望的民族。那些以鮮血染紅旗幟、以生命點亮共和國黎明的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第5集:翻身的日子
每逢國慶,人們就會回望半個多世紀前那段沸騰的日子。一組罕見的老照片,讓人們通過“曹大膽”,看到歷史上從未見過的中國——普通農民和國家主席一起站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那時的中國,戰亂未休,災荒不斷,遠不是太平盛世,但“曹大膽”們卻擁有了上千年來中國農民不曾享有的生活。那是怎樣的一段日子?請隨我們一起回溯“翻身的日子”。

第6集:山就在那裡
不久前,中國登頂珠穆朗瑪峰的先驅者屈銀華離世。新中國犧牲的第一位登山勇士是誰?誰被大雪崩吞沒五分鐘後又奇蹟生還?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時,那三位光輝的登頂英雄背後,還站著神秘的第四人,有誰聽說過?……歲月無情,英雄老去,唯有山依然在那裡,而英雄們無所畏懼的精神還在那裡,人類在危難時刻守望相助的溫暖還在那裡。
第7集:對根的情意
閻肅、老舍、常香玉……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們的作品,我們耳濡目染。《龍鬚溝》,這部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舞台上演了60多年的經典話劇,老舍是怎么創作出來的?常香玉,這位豫劇表演藝術家,曾義演180多場,為志願軍捐獻一架戰鬥機,她又經歷哪些生與死的考驗?這些藝術家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故事仍然有溫度,值得我們重溫。
第8集:三位“大”醫生
什麼樣的醫生才有資格被稱為“大醫”?沒有留下鴻篇巨著的張孝騫,緣何成為首批學部委員之一?終身沒有婚育的林巧稚,為何被稱為“萬嬰之母”?當曾憲九身患癌症,他念茲在茲的是什麼?這些大醫並非只因醫術精妙而被人銘記,更因他們即使見多了病痛、生死,仍將每一個生命視若珍寶。他們留給時代的背影依舊清晰,依舊能給我們無盡的啟迪……
第9集:修“天路”的人
今天,險峻奇絕的川藏線已成為許多人精神朝聖之路。當你行進在這條跨越數十座雪山大河的“天路”上,經受寒冷、缺氧,面對塌方、雪崩、土石流時,是否曾想到過60多年前修築“天路”的人?他們是如何用鐵錘鋼釺,鑿出這條通向世界屋脊的路?連綿相望的3000多座烈士墓,又記載了怎樣悲壯的犧牲?邁向遠方時,請不要忘了向長眠路旁的築路者致敬。
第10集:我的“小人書”
今年3月,賀友直離世。在上海美術界,他與畫三毛的張樂平齊名。這位美術大師一輩子只畫“小人書”。他畫的“小人書”曾風靡全國。“小人書”年銷量一度超8億冊。連環畫為什麼淡出人們視線?暢銷半個世紀的《三毛流浪記》《雞毛信》是怎么創作出來的?賀友直的《山鄉巨變》為何在收藏市場上一書難求?“小人書”,幾代人的集體“文化記憶”。
第11集:家書抵萬金
你多久沒有寫信了?多久沒有收到信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在那個家書抵萬金的年代,一聲“有信來了”,牽動多少驚喜;一句“此致敬禮”,收筆多少愛意。那些年,那些為我們捎來家書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她們為何能幾十年從不送錯?為何能讓“瞎信”復活?為何能克服獨在路上的恐懼?國家相冊,為您講述。
第12集:遠去的車站
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人生的旅途上,您曾經在多少車站駐留與等待?車站,人間相聚與離別之地。它是遠方和希望,也是鄉愁與別離。每天,都有數不清的悲歡離合,在一個個車站裡上演。今天,我們為您準備了一些特別的照片~~一些百年老車站照片。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那些承載了百年風雲聚散的老車站舊貌,看到那些凝固在照片裡的過去時代的悲歡。
第13集:悲歡母親河
你知道嗎?1949年,開國大典禮炮隆隆時,有40萬人正在黃河大堤上抗擊一場罕見的大洪水。1952年,毛澤東首次離京巡視,為什麼去視察黃河?飽受爭議的三門峽水庫真的是敗筆嗎?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製造災難無數。這個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難題,竟在短短70年間解決了。
第14集:風雪未歸人
冬天又來了。風再猛,雪再大,有些事非有人做不可,我們的溫暖安全,就是他們頂風冒雪的理由和意義。一個凍饅頭如何讓人生死兩隔?有哪些人以雪為令,風雪來了拔腿就出門?誰是寒冬中最可愛的人?這一期《國家相冊》,照片風雪撲面,故事卻溫暖人心。
第15集:大師的背影
我國第一部電影拍的是什麼?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拍的又是什麼?兩部電影的主角都是大師。在那個京劇最富生命力的年代,四個男人擔起革新重任,把舞台上的女性演繹得風情萬種。他們被稱為“四大名旦”。如今,大師早已遠去,留下的是背影和經典。他們留下哪些罕為人知的影像?有哪些罕為人知的故事?“國家相冊”為您講述。

第16集:雲端的傳奇
日行千里,究竟是誰帶我們行走雲端?1949年11月,12架國民黨民航飛機一路北飛,投奔新中國。亂世中的暫別,通常都是永別,年輕的機長與妻兒一別三十年。這,就是中國民航事業的起點。新中國的第一批空姐什麼樣?幾十年前乘飛機是什麼體驗?人們怎樣飛進了“空中禁區”青藏高原?本期《國家相冊》飛上藍天,為你講述萬米高空之上的愛與險。
第17集:冰川的奧秘
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可能造成全人類的災難。你能想像嗎?半個世紀前,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走近冰川,恰恰是為了融化冰川。在冰面上鋪灑煤粉,調飛機轟炸冰川,這背後藏著什麼玄機?施雅風、秦大河康世昌等一代代冰川學者,又經歷過哪些生死瞬間,見證了哪些絕世美景?冰川是地球的年輪,裡面刻滿了時光的奧秘。本期《國家相冊》走近冰川,一起來感受久遠有多遠、壯美有多美……
第18集:迎新的日子
新年第一縷陽光,總會勾起人們心中的感動。這一天,人們與過去辭別,滿心期待地迎接未來。本期《國家相冊》,為您呈現近一個世紀的新年影像。百年間,我們告別了什麼?每個普通的中國人經歷了怎樣的悲喜?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又曾有怎樣的新年表情?新年又來了,2017,你準備好了嗎?
第19集:千里牧歌行
逐水草豐茂而居,沿牧道千里輾轉,是遊牧民族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一路放牧,一路歌聲,一路冒險與滄桑。他們在暴雪中用身體為羊群開路,他們在暗夜裡吼退狼群,他們深諳大自然的信息密碼,他們圍爐彈唱,唱相聚離別,唱英雄史詩。本期《國家相冊》用一曲特別的牧歌,帶你領略千里牧道上詩意背後的艱辛,感受高山草原上的旺盛生命力。
第20集:踏上回家路
時值歲末,鄉關何處?家,是魂牽夢繫的方向。地圖上咫尺的距離,隔著一張思而不得的車票,一場風華到遲暮的遠行,一首遙望故土的國歌。本期《國家相冊》為您講述一群累不倒、打不垮的回家人。

第21集:最美是家宴
年夜飯,闔家歡聚的饗宴。一盤餃子,一碟年糕,一碗酸菜白肉,一鍋全家福……家的味道,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味覺記憶,熨帖腸胃,撫慰心靈。你可見過,一百多年前的團圓飯?你可記得,困難年代裡過年吃肉的幸福感?歲月流轉,中國老百姓的年夜飯,勾勒出歷史的輪廓。時代在變,對家的念想沒變。本期國家相冊,帶你回味最美團圓飯。
第22集:年畫又一春
這個春節,你貼年畫了嗎?你還記得那些年曾經貼過的年畫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河南朱仙鎮到天津楊柳青,從古樸的鬥神到可愛的胖娃娃,年畫負載著一代代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伴隨著中國人度過了千百個春節。打開《國家相冊》,一起來感受年畫中的新年。
第23集:花燈照元宵
花好月圓的元宵節,您是否有一盞花燈為伴呢?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在沒有電的漫長時代,繽紛的華燈,點亮了中國最美的夜色:它照亮了秦淮河畔的人,陪伴了風雪邊關的兵,喚起了耄耋老人的童年記憶。本期《國家相冊》,我們為您整理出了百年來最美元宵節照片,並祝願新年的華燈能為您點亮夜空,照亮來時的路,和即將奔赴的前程。
特別節目:《心中的牽掛
辭舊迎新之時,你最牽掛的人是誰?也許是父母、兒女、愛人……然而有這樣一位“黃土地的兒子”,牽掛著13億中國人。牽掛別人的人,自己也被牽掛著。在河北阜平駱駝灣村,村民唐宗秀惦記著捎點土雞蛋給他;在呼和浩特兒童福利院,孩子們惦記著為他送上親手製作的新年禮物;在伊爾施的棚改社區,馮秀華老人還記得他掌心的溫度;在零下三十攝氏度的阿爾山,戰士們仍然記得天寒地凍中他送來的鼓舞與關懷……他是誰?“國家相冊”2017新年特別奉獻,為您講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