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由衛生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共同支持組建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依託
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工程中心-屬性

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由衛生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共同支持組建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心依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以藥物所的人才和科研優勢作為堅實的技術後盾.中心又是獨立於藥物所的經濟實體,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機制,走高技術企業的發展道路。

工程中心-平台

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研發部、工程部、市場部、財務部、辦公室、手性藥物放大實驗室、中試車間、雙鶴中試基地等各級管理及專業部門,在中心管委會領導下,在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的指導下,實行總經理負責制。

工程中心-領域

研究推廣製藥生產工藝和工程技術,完成新藥工程化中重大、關鍵性研究任務。
提高現有科技成果的成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水平,促進新藥產業化拓展。
新藥研製開發,特別是一類新藥和高技術含量新藥的研製開發。
含手性中心藥物的拆分、定向合成及檢測研究。
對引進的產品、工藝技術和先進設備吸收、熟化,並在其基礎上創新發展。

機構簡介

為探索藥物研發中技術與市場結合的新途徑,加強科研與產業化的銜接,搭建與國際接軌的新藥研發技術平台,為全國醫藥行業提供服務,1996年國家科技部決定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為依託,組建“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是科技部在國內建立的唯一的一家新藥研發工程中心。
工程中心組建的宗旨是:
探索藥物研發中技術與市場結合的新途徑
加強科研與產業化的銜接
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新藥研發技術平台
為全國醫藥行業提供服務
2002年10月,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轉制為股份制企業,在北京註冊為“北京科萊博醫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新藥工程中心在國家科技部、衛生部和地方各級政府以及依託單位的大力支持幫助下,通過初創期的整合磨礪、創業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在基礎條件建設、新藥研發項目量、創新資源整合、技術服務功能拓展、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國家新藥工程研究體系、新藥創新體系的建設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以新藥工程中心為核心的新藥研發工程化網路體系已經初步建成,中試基地群初步形成。目前共建成了3家不同中試功能的試驗基地,為新藥研發及工程化、產業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支撐服務體系。
幾年來,新藥工程中心與國內外合作,共研製新藥72個,其中包括16個創新藥物;開展中試放大、工藝研究項目46個,在研項目40餘項,有部分創新藥正在與企業洽談商業合作中。與全國近百家科研院所、科研機構、研發企業及製藥企業進行了科研項目合作。通過多年的發展,中心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一經成果轉化,必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企業文化

公司自成立之際便以“誠信、合作、求索、創新”作為企業精神,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對企業內部員工的責任、對股東、對消費者的責任、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同時不斷進行管理模式創新,從價值層面、制度層面和行為規範層面對全體員工的價值觀、精神、心理和行為進行全面的整合,通過各種方式確立雙贏價值觀,不斷地從合作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等創新資源,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重“誠信”、守“信用”是企業的根本,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價值。無論從傳統倫理文化而言,還是從當今市場經濟而論,人性之美,莫過於誠,誠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貴,莫過於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作為企業必須高標準、嚴要求地加強信用建設,使現代經濟與現代人格相得益彰。在當今社會,合作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途徑,它需要一致的目標、統一的認識和規範、相互信賴的合作氣氛以及具有合作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定物質基礎。合作是成功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理念。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力求使所有員工都胸懷愛國憂民的政治情懷、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並在公司發展過程中使求索精神更具有思想性、包容性、理論性、可讀性、傳承性、知識性和實踐性,使我們的求索之樹常青,求索之花常開。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包括技術創新,體制創新,思想創新等。技術創新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體制創新可以使企業的日常運作更有秩序,便於管理,同時也可以擺脫一些舊的體制的弊端;領導者思想創新能夠保障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員工思想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發揮員工的創造性,為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
總之,我們堅持以誠信為根本,以合作為方式,以求索圖發展,以創新求突破,進一步發揮公司在我國藥界連結科研與產業的“工程”及“中心”作用。

科研團隊

新藥工程中心顧問委員會

黃量
黃量,女,1920年5月出生,上海市人,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化學藥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粱曉天
粱曉天,男,1923年7月生於河南舞陽,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化學藥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周同惠
周同惠,男,1924年11月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至1994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1994至1998年任化學部副主任。
劉耕
劉耕陶,男, 1932年生. 湖南雙峰縣人.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湖南醫學院,同年至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室工作。曾去法國留學一年半,去日本大正製藥廠合作研究六個月,去美國Rutgers大學客座研究三個月。
於德泉
於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東省蓬萊市人,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藥工程中心技術委員會

王曉良
王曉良,研究員,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新藥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科萊博醫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北京協和藥廠法人代表,北京協和建昊醫藥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北京聯馨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於德泉
於德泉,男,1932年10月出生,山東省蓬萊市人,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耕陶
劉耕陶,男, 1932年生. 湖南雙峰縣人.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湖南醫學院,同年至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理室工作。曾去法國留學一年半,去日本大正製藥廠合作研究六個月,去美國Rutgers大學客座研究三個月。
其他成員
郭宗儒教授 藥物化學家
尹大力教授 藥物化學家
石建功教授 天然藥物化學家
申竹芳教授 藥理學家

科研實力

中心本部擁有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實驗室,包括396平方米的中試實驗室,擁有500兆核磁、多台HP-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液質連用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手性旋光檢測儀、中壓氫化、兩台30L玻璃反應釜(-80℃—200℃)、中試用CC系列層析設備、大型薄膜濃縮設備、中試並符合GMP標準的凍乾車間、凍乾機、中試型滴丸機、壓片機等多種儀器設備。擁有三個中試基地,能夠完成國家和依託單位以及國內外製藥企業的技術委託。目前,已研製成功多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物並完成了數十個新藥創製項目、國內外企業委託的工藝改進項目及劑型改革項目。
目標:根據創新藥物產業的技術需求,通過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重點解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過程中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提升我國醫藥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特色:擁有多箇中試基地,具備較強的創新藥物中試研究能力; 具備較強的手性藥物合成與分析檢測能力;具備獨立研發創新藥物能力;擁有多學科綜合研究能力,具備化藥、中藥研究能力;採用完全的企業化運行模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專長:手性藥物,包括手性藥物和中間體的合成以及手性化合物分析測試;製劑,包括常規藥物製劑、控緩釋製劑、難溶藥物技術研究。中試放大工程化,在北京協和藥廠及浙江、新疆等地建立包括化學藥物、中藥與天然產物原料以及製劑的中試放大研究基地,可承接過多項新藥的中試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