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我

回歸自我

《回歸自我》是一部出版於2008年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神話故事中的俄狄浦斯並沒有料到,他到底解開了怎樣一個謎!解開斯芬克斯之謎,如同打開了潘多拉怪盒

回歸自我
。與人相關的種種問題,都被這個謎釋放出來。人類從此踏上了漫長的解謎之路。俄狄浦斯雖然解開斯芬克斯之謎,故事卻沒有結束,他犯下弒父娶母的不倫之罪,已經墜入罪惡之中。當人認識並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時,又墜入新的謎團之中。人之為人,僅僅擁有自然本性是不夠的。

目錄

導論:啟蒙與人性:20世紀西方人道主義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什麼是人性

二、中世紀基督意義上的人性

三、啟蒙思想家所說的人性

四、啟蒙運動營造的歷史氛圍西方世界世俗化

五、20世紀西方人道主義和反人道主義

第一部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先驅:齊克果和尼采

第一章曠野呼告者齊克果:人應當成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經歷和主要著述

齊克果其人

二、生死問題

哲學起源於思考生死問題

人民宗教已經不是真正的信仰

三、走向約伯,走向亞伯拉罕

約伯的意義

走向亞伯拉罕

自我

四、三種生存方式

感性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尼采說:人應該是超人

一、不合時宜的思想者

第一個考察大衛·施特勞斯:懺悔者和作者

第二個考察歷史的利與弊

第三個考察教育家叔本華

第四個考察理查·華格納在拜羅特

嗚呼,濫用權力的妹妹

二、人的理想狀態:酒神與日神有機結合

三、上帝死了

哲人們說:上帝死了

基督教信仰死了

形上學終結了

三、否定基督教道德

道德的譜系(genealogy

主人的道德與奴隸的道德

血腥道德

良心譴責是一種痼疾

超越善與惡

四、人應該是超人

人與超人

超人的產生

超人的意蘊

第二部存在主義的人道主義

第三章 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常人之路

一、海德格爾公案

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

大學校長致辭與海德格爾公案

關於海德格爾公案的正式觀點(The“Official”View)

對“正式觀點”的質疑

海德格爾哲學與納粹主義

為什麼探討海德格爾公案

二、海德格爾對傳統人道主義的定位

海德格爾探討西方傳統人道主義的切入點

海德格爾如何看待傳統人道主義

三、海德格爾解構傳統人道主義

Being的問題上有三個偏見

此在與Being:把人從門外請進來

四、此在的生存

在世(Being-in-the-world,In-der-Welt-sein)

共在(Bein9-with,Mitsein)

常人

五、回歸率真狀態

向死而生

良知的呼喚

六、幾個問題

海德格爾新人道主義理想的基本前提

海德格爾是否能夠建立起新人道主義?

第四章 薩特的自由之路:我決定我成為什麼

一、薩特的時代

存在主義登入法國

20世紀法國哲學的歷史足跡

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傳統

薩特的介入和存在主義法國化

二、皈依了人

“我可以向您證明,上帝不存在”

反對本質先於存在

這一立場的本體論前提

三、存在先於本質

人生在世提問始

人是自為的存在

四、自由之路

他人是地獄

人被迫自由了

第三部批判理論的人道主義

第五章 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

二、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

第六章 神話一啟蒙一神話: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

一、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創始人

二、被霍克海默反恩的啟蒙

啟蒙種種

啟蒙——近代哲學的基本特徵

三、神話一啟蒙

對啟蒙進行批判反思的三個角度

關於神話與哲學

神話一啟蒙

四、啟蒙一神話

關於知識

知識:計算+實用=理性的獨裁

第七章 弗洛姆精神分析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與弗洛伊德之間

一、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在弗洛姆思想中相遇

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邂逅

澄清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

馬克思主義與弗洛伊德主義結合的可能性

二、人健全嗎?

什麼是人性9

人是狼,還是羊?

二、Tohaveortobe

一張沒有兌現的美麗支票

Tohaveortobe在語言中

Tohaveortobe在宗教生活中

Tohave生存方式的基礎

Tobe的生存方式

四、逃避自由

弗洛姆心目中的自由

人渴望自由的心理機制

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

參考書目

一、西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後記

……

文摘

第一章曠野呼告者齊克果:人應當成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經歷和主要著述

索倫·齊克果(1813-1855),丹麥哲學家,宗教思想家,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黑格爾的同代人。其父帕德森·齊克果(PedersonKierkegaard),一個富有的羊毛商人。索倫·齊克果是老齊克果與第二任妻子生的小兒子,當小齊克果出生時,老齊克果56歲了,他的妻子44歲。齊克果很少提起他的母親,有人說她是“一個善良、親切的小婦人”。她於1834年逝世。他的父親於1838年逝世。

齊克果的幼年在父親的嚴格監控下度過。他要求兒子必須有極高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造詣,反覆向他灌輸一種憂心忡忡的虔敬主義,培養帶著深深激情的忠誠,並以諸多傳奇故事和神奇的場景,喚起兒子豐富的想像力。這種教育方式吊足了小齊克果的胃口,使他認定,生活必須是理智上得到滿足的,戲劇性的,獻身信仰的歷程。

1831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先學習哲學一年,然後學習神學。1840年通過神學終考。1841年9月,完成學位論文《關於蘇格拉底的反諷概念》(OntheCorweptofIronywithConstantReferencetoSocrates)。在校讀書期間,他結識了蕾琪娜·奧爾森,短暫的熱戀之後,與奧爾森訂婚。但是,第二天齊克果就後悔了。“次日,我明白我犯了一個錯誤。”兩個月後終於分手,一年後解除婚約。齊克果悔婚的原因在現代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齊克果認為自己面臨著一種選擇,或者是凡人的幸福,或者是對上帝的崇敬,或者選擇奧爾森,或者選擇上帝。在二者之間,齊克果幼年和大學所受的教育終於占據了上風,他選擇了上帝。這是他毀約的唯一原因。為了逃避婚姻的糾葛,齊克果離開哥本哈根,前往柏林。半年後攜帶大量手稿回國。從事過哲學與神學研究的齊克果,並沒有選擇當牧師或者教授,而是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此後他終身未婚。由於他的作品驚世駭俗,因而他與尼采一樣,一生都是一個孤獨的探索者,無人相伴。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