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飾的類型與品目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 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製的涼鞋。 回族男孩的童裝,有的地方所用顏色比較俗,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婦女的年齡服飾更清楚,有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一)回族男子服飾

號帽: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頂帽”、“孝帽”、“回回帽”或“禮拜帽”,意為回族的號頭和標誌。

號帽從顏色上看,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雲南的回民還有戴尖頂紅帽的。阿訇多戴綠色帽,特別是“穿衣”的阿訇一般均戴綠帽。《固原州志》說:“阿訇,由各莊公送四角尖頂冠,長領袍,尚綠色,而回民尋常帽式,則多用白色者”。從過去到現在大多數回族喜歡戴白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回族號帽的樣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區不同,有戴小圓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白色和黑色圓邊六角尖頂帽。其帽由六個等邊三角形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帽頂綴一個同顏色的布料結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圓形屋頂。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帽頂表示真主獨一無二。

回民有些白色號帽很精緻,鑲有金邊和美麗的花紋。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黃色線繡著阿拉伯經文“真主至大”,有的繡有“清真言”,即“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裡面戴一頂小白帽,並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後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邊子。這樣做,一則為了襯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為什麼喜歡戴無檐小白帽呢?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誌回回民族的“號帽”。當回民過節參加會禮時,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銀河。

戴斯達爾: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里。

過去回民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頭戴白帽,只有清真寺里經常上寺禮拜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纏頭。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須洗小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式,而且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我國北方冬天寒冷,一日五次禮拜前洗腳既冷又不方便,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現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準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乾淨、文雅。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裝飾工藝比較簡單,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致。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冬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對在清真寺念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綠帽、綠袍等,讓他穿上。北方回民冬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並繡有簡單的圖案。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製的涼鞋。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現在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繡花的。回族老人均扎綁褲腿。

回族男孩的童裝,有的地方所用顏色比較俗,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衣服的袖口和膝蓋處也喜歡繡花。有的用碎布塊塊對起來給孩子做坎肩。回族小孩穿過的衣服忌送別人。

回民還特別注意面容的修飾。男子必須留鬍鬚,認為留鬍鬚是一種風度美和大丈夫氣概。北方農村有些回民把沒有鬍鬚和不留鬍鬚看作是一種缺德和不光彩的事。因此,有的回族男子從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留鬍鬚。由於各地教派不同,鬍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留全臉胡,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鬍。哲赫忍耶教派的始傳者馬明心在清朝被押期間,兩腮鬍鬚被刑拷拔掉,從此以後,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為了表示紀念,不再留腮須而只留下巴胡。回民還注意經常修飾鬍鬚,有的回族老人每天早晨還要用梳子梳理一番,顯得整齊、乾淨、美觀,別有一番風采。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回民掛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系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二)回族女子服飾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必須全部護嚴。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丈夫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或她們的丈夫的兒子,或她們的兄弟,或她們的弟兄的兒子,或她們姐妹的兒子,或她們的女僕,或她們的奴婢,或無性慾男僕,或不懂婦女之事的兒童……”我國回族仍遵守這些信條,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如果誰把頭面露在外面,就認為是失去“依瑪尼”(信仰),所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髮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髮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乾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繡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現在居住在城市裡的回族青年婦女職工,一般都戴白色仿“護士帽”,有的已經不戴白帽了。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樣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裝飾內容卻比較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艷,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艷,一般老年人多著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農村青年喜歡穿紅上衣,綠褲子;城市裡的回族女青年則喜歡穿蘋果綠、翠藍、天藍、水紅、粉紅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回族婦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褲和裙子,忌赤腳行走。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乾淨。

回民戴戒指的講究與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和中國漢族的講究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婦女養活著一個老婆婆,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家去打短工做飯。每天和完面,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麵糊糊吃。有一天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婆婆和媳婦都在懺悔不應該吃人家的東西,媳婦子把手伸出去想讓雷劈掉算了。在一聲雷下,媳婦子不但雙手未斷,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徵。現在有的回族婦女沒有金手鐲的,就戴銀手鐲或其他手鐲。

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民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才有了交通。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葫”。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或雲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回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寧夏、甘肅、青海、陝西等地的回族婦女多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如今,隨著對外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回民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鎮裡的中青年男女職工,緊跟時代潮流,穿戴打扮豐富多樣。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向西裝、夾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更是千姿百態,服裝色調多樣,款式新穎,有些婦女還剪髮、燙髮。198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時,有關單位組織了一場回族男女時裝表演,展示了新形勢下的回族服裝特色,既有民族特點,又有時代氣息,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