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栽秧節

四月栽秧節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楚雄市哨區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栽秧節,彝語稱為“切利嘎”。

基本信息

簡介

彝族栽秧節習俗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楚雄市哨區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栽秧節,彝語稱為“切利嘎”。

孟夏四月,雨水陸陸續續地來臨彝家人為了趕上農時節令,搶栽搶種,在栽秧農活掃尾的最後幾天就要過“切利嘎”節日。節日當天,人們背著鑼鍋等炊具,抱上一隻大公雞,帶上年前宰豬時留有豬尾巴的臘肉,來到即將栽插完的田邊,支起鍋樁,燃起炊火,並砍來一枝三叉頭的松樹枝,插在盛滿前一年收穫的老穀子的升子裡,立起一個“百世農主倉龍②”牌位。祭祀開始,畢摩念一段“五穀經”,然後開始殺雞供獻在牌位前插上染血的三根雞翅膀長毛。除一男一婦作為廚師專門負責煮飯外,其它參與過節的男女老少都要下田親手插上幾簇小秧。青年男女一邊插秧,一邊喜戲玩耍,捧起田裡的稀泥巴拋向自己心愛的人。要是遇上走親串戚的路過田邊,人們就會把他拉進田裡,讓他插上幾簇秧,姑娘和小伙子們則向過路人潑灑冷水和拋稀泥巴,以示對客人的尊敬。青年男女一邊栽秧,一邊還要對上幾段栽秧調,要是你聽到了,會感到別有一番情趣。

四月栽秧節四月栽秧節

男:三月清明小秧綠,四月小滿栽早谷。
女:大田栽秧團團轉,小田栽秧桂花香。
男:栽秧莫嫌小秧嫩,玩笑莫嫌郎年輕
女:栽下小秧看收成,做下娣妹看良心。
男:栽秧做下熱姊妹,八月十五來嘗新。
女:嘗新要吃糯米飯,糯米成團難離分。

彝族人過“栽秧節”,場面熱烈,在吃節日晚餐時每人必須吃上一點豬尾巴肉,表示栽秧農活已經掃尾,農事活計善始善終。同時也體現了彝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企盼五穀豐收的美好心愿。

注釋

①切利嘎—切:穀子;利:小秧;嘎:栽或擂的意思。全意為:栽插秧苗的意思。
②倉龍—傳說中保佑五穀豐收,風調雨順的神龍。

講述:普才順(畢摩)
流傳地區:楚雄市哨區彝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