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漏貯中

囊漏貯中是一篇古文。

基本信息

古文原文


鄒穆公有令,食鳧鴈者必以秕,毋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請曰:“以秕食鴈,為無費也。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以秕食鴈,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也?夫民者,豈為鳥獸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柰何其以養鳥也?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計。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弗聞歟?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倉之粟,移之與民,此非吾粟乎?鳥苟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其在民,於吾何擇?”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

現代譯文

鄒穆公有命令:“餵鴨餵鵝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了!”因此,國家糧倉裡面如果沒有秕子時,就用穀子和老百姓相交換,用兩石穀子才換得一石秕子。公務人員認為這是浪費,請求用穀子餵養。穆公答道:“去吧,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老百姓不但頂著烈日蒸烤犁地耕作,還要自己彎腰讓背脊受烈日的暴曬除草施肥,勤勞而不躲懶,這樣辛苦,難道是為鳥獸嗎?穀米是人上等的糧食,為什麼拿來養鳥呢?而且你只知小數目的細算,不知大數目的總計。周人的諺語說:‘糧倉里裝糧食的口袋漏了,糧食還是貯藏在糧倉里。’這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國家糧倉中的糧食轉存到老百姓那裡,這還不是我的糧食嗎?鳥如果吃了鄒國的秕子,就不損害鄒國的糧食呀。糧食藏在公倉里和藏在民間,對於我有什麼可選擇的呢?”鄒國的老百姓聽到鄒穆公這段話,都知道私藏跟公積是一個整體。這叫做懂得富國之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