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是集美大學的中心圖書館,也是國家專項基金投資的重點工程項目。圖書館樓高5層,建築面積13000M2,是國內較大規模的校園圖書館之一。於2008年10月20號在集美大學90周年校慶上舉行剪彩儀式。

基本信息

圖書館概述

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座落於集美大學本部,總占地面積約1.9萬多平方米,工程總投資4000多萬元。圖書館由南樓、西樓、北樓三大部分組成,即南樓為書刊、電子閱覽室;西樓為二線書庫、影像廳;北樓為綜合書庫等。嘉庚圖書館內部機構還設有文獻建設部、數字信息部和讀者工作部,以及辦公室等。圖書館現擁有印刷型館藏110餘萬冊、中外文期刊3000多種和超星電子圖書26萬種,以及維普全文資料庫等中外大型資料庫20多種。該圖書館是目前福建省高校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全、功能最多的大型綜合圖書館。據介紹,嘉庚圖書館是集美大學首次以嘉庚先生命名的大型建築物,新建的嘉庚圖書館融藏、借、閱三位一體,實行全天候開放。

開放時間

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

一、2008年4月4日(周五),除嘉庚館數字信息檢索中心和財經電子閱覽室照常開放外,其他部室均不開放; 二、2008年4月5-6日,嘉庚館數字信息檢索中心、多媒體語言學習廳、自科書庫、自科報刊閱覽廳、過刊過報閱覽廳,陳延奎館電子閱覽廳、社科書庫、社科報刊閱覽廳,財經電子閱覽室、專業報刊閱覽室,水產生物專業報刊閱覽室及航海專業報刊閱覽室照常開放,其他部室均不開放;三、2008年4月7日起全面恢復正常開放。特此通知。集美大學圖書館2008年3月31日

剪彩儀式

集美大學90年校慶嘉庚圖書館落成剪彩儀式

2008年10月21日,秋高氣爽,風和日麗。在紀念陳嘉庚創辦90周年校慶的喜慶日子裡,嘉庚圖書館在集美大學校部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剪彩儀式。

陳修茂、洪碧玲、蘇文金、郭振家、江曙霞等市、區有關領導,新加坡李氏基金代表吳定基,陳嘉庚先生公子、校董陳元濟,陳嘉庚先生孫子、校董陳君寶等出席了落成典禮。

新加坡李氏基金代表吳定基先生激動地說:“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歷經幾代人的努力,今天終於擁有了一所上規模、上檔次的萬人大學,實現了嘉庚先生的夙願。我們身在異國他鄉的鄉親也感到非常高興。”

紀念陳嘉庚

陳嘉庚先生留影 陳嘉庚先生留影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鳳梨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鳳梨園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辦教育的教育事業家、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儉樸,但興學育才則竭盡全力,十分熱心。他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嘉庚圖書館 嘉庚圖書館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國小,以後陸續辦起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广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國小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設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在解放後,不余己力,擴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親自指揮工程進展,檢查工程質量,民眾稱他為“超級總工程師”。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畫”,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广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檯、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一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種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閩省光復後,被選為新加坡福

嘉庚圖書館

建保全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後,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並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獨裁,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捨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於1952年2月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先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直接參議國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辭勞苦到祖國各地視察,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大業。

病逝

陳嘉庚於1961年8月12日零時十五分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以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於"鰲園"中。主要著作有《南僑回憶錄》、《陳嘉庚言論集》、《新中國感觀集》、《住屋與衛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