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花[唐朝詩人杜牧創作的七絕詩]

嘆花[唐朝詩人杜牧創作的七絕詩]

《嘆花》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絕。全詩四句二十八字。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惆悵之情。此詩通篇採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基本信息

詩詞正文

嘆花嘆花
《嘆花》

自是尋春去較遲,

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

背景資料

杜牧杜牧
唐朝的大詩人杜牧家世顯赫,多才多藝,在詩、賦、古文等方面都有許多傳世佳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傳說稱杜牧風流卻不同於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歲的杜牧進士及第,授宏文館校書郎,可謂春風得意。以後幾年在各地任幕僚。據《唐闕史·卷上》記載,那時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當幕僚。他聽說湖州的景色秀麗且美女如雲,長眉纖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餘就去那裡遊覽。當時的湖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且有兵權)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熱情的款待他。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來陪酒,但杜牧沒有一個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幾天,臨行之前,刺史又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場賽船大會,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來觀看,杜牧沿著兩岸的景色一路物色過去,也看不到一個中意的姑娘,船會將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婦人牽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款款走來,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認為是絕色,忙命人到岸上請那對母女上彩船一敘。母女倆上船後看到有很多當官的在船上,驚慌失措的不敢說話。杜牧明說了要娶這位姑娘為妻,但那位中年婦人因為女孩年紀尚小而面露難色。杜牧不想為難這對母女,就說:“不然這樣,我留下聘書一封,十年內我一定要到湖州當刺史,到時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內不來,你家姑娘就嫁給他人吧。”並送了那對母女一箱的綾羅綢緞為聘禮。中年婦人收下聘書和聘禮後帶少女離去。

杜牧後來被調到京城就職。十四年後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後的第三天,即命人尋訪當年的那對母女。手下的人回來告之,當年的那個女孩已經在三年前出嫁了,並生了兩個兒子。杜牧傷心之餘,又命人請那對母女到衙門來,想問問看是怎么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個州(省)的軍政長官,在初唐時期大多是由皇子擔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幾個弟弟都曾擔任過刺史一職。那位姑娘的丈夫擔心自己妻子會被刺史大人搶去,所以不敢讓妻子去見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計,姑娘的母親和姑娘的丈夫抱著兩個兒子來見杜牧。 

嘆花嘆花
杜牧見了老太太就問:“您女兒既然收了我的聘禮,為什麼不遵守諾言卻嫁給別人?”老太太惶恐的說:“我女兒等了大人十年都沒來,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內生了兩個兒子,並非不守諾言啊!”說著拿出當年杜牧親筆寫的聘書,杜牧仔細一看,發覺確實是這么回事;不僅沒有生氣,為了表彰這對母女信守諾言行為,杜牧當場寫了一首《嘆花》詩贈給那個老太太。
全詩圍繞嘆字著筆,雖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嘆的心情,卻不見一個嘆字;立意新穎而別致。頭兩句寫了往年曾見花未開時的樣子,可是現在自己尋芳去的太遲了。雖說有自我開解的意思在,看似豁達,但字句中卻流露出無奈和惋惜的心情。後兩句寫大風把樹上盛開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滿地狼藉,只剩下已經形成綠蔭的樹葉和累累的果實。表面上是寫花的變化,實際上是在寫人。用花開花謝、果實滿枝來比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並借花的變化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包括夫妻緣,都是天注定的,半點不由人。 

從《唐闕史》記載的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者雙方都能信守諾言;這對母女並沒有因為杜牧是個新科進士或大官就刻意的巴結;杜牧也沒有因為心愿未成而遷怒與她們。這十多年來,杜牧在歷任黃、池、睦三州刺史後,又被調入京城為司勛員外郎,常兼史職,改吏部;可能是為了與姑娘完婚,杜牧才向朝廷請求為湖州刺史。雖然最終未能與自己的意中人諧成連理,但杜牧卻能安於天定之緣份而不以官欺民。古人處世的態度及道德水值得現在的人學習。

詩詞賞析

嘆花嘆花
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惆悵之情。關於此詩,有一個傳說:杜牧游湖州,識一民女,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為湖州刺史,該女已嫁三年,生二子。杜牧有感而作此詩嘆之。事雖不可信,但詩人借惜春詠花感慨人生情緣容易失之交臂則是無疑的。此詩又題作《悵詩》,文亦有不同:"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自恨"是主題詞。通篇用比似手法。

關於此詩,有一個傳說故事:杜牧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嘆花來寄託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全詩圍繞“嘆”字著筆。前兩句是自嘆自解,抒寫自己尋春賞花去遲了,以至於春盡花謝,錯失了美好的時機。首句的“春”猶下句的“芳”,指花。而開頭一個“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詩人那種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了。第二句寫自解,表示對春暮花謝不用惆悵,也不必怨嗟。詩人明明在惆悵怨嗟,卻偏說“不須惆悵”,明明是痛惜懊喪已極,卻偏要自寬自慰,這在寫法上是騰挪跌宕,在語意上是翻進一層,越發顯出詩人惆悵失意之深,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懊惱至極的情緒。

後兩句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使鮮花凋零,紅芳褪盡,綠葉成陰,結子滿枝,果實纍纍,春天已經過去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寫花樹的自然變化,其實蘊含著詩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本詩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敘事賦物,即以比情抒懷,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但這種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與此詩有關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別無寄託的詠物詩,也是出色的。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又使本詩顯得構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其它版本

嘆花嘆花
嘆花

(《全唐詩·卷524-55》)

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對比賞析

嘆花嘆花
“不須惆悵怨芳時”是原版,且較雅,故佳。“往年曾見未開時”較俗,欠佳。詳下文:

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編《樊川文集》未載此詩。但唐宋人筆記小說中卻載有與此詩相關的故事。即杜牧早年游湖州時,見一十多歲少女,長得極美,就與她母親約定:等我十年,不來再嫁。十四年後杜牧果然當了湖州刺史,但那女子已經嫁人生子了。杜牧悵然寫成此詩。當時杜牧沒有命題,時人命題為《悵詩》,原文為:“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事見晚唐人高彥休《唐闕史》卷上。這是唐人的最早記載,最可信。後來流傳中又有將題目改為《嘆花》,原文改為:“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

出現作品

《唐闕史·卷上》

全唐詩(中)》

《全唐詩·詩人小傳·杜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