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

1965年伊勢、太藤首先報導本病,懷疑它是角層下膿皰病的毛囊型1970年,太藤提出新的命名,稱之為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到1981年日本已報導50例。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男性為主。男女之比約為5∶1,發病年齡為16~61歲20~30歲多見家族中常有哮喘及濕疹患者。目前沒有其他相關內容描述。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有人認為本病與皮脂溢出有關,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細菌疹但未能證實。Andrew認為本病可能是不典型的銀屑病。

發病機制

早期見毛根外鞘細胞內、細胞間水腫,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毛囊內形成膿腫,膿腫內含有多量上述細胞。

臨床表現

以男性為主。男女之比約為5∶1,發病年齡為16~61歲,20~30歲多見。皮疹好發於面部胸背上肢伸側,為毛囊性紅色丘疹,頂端常有膿皰,周圍有1~2mm紅暈初起散在,以後逐漸群集,可形成紅色斑片中心部丘疹消退後有少量鱗屑及色素沉著,邊緣又起新丘疹,並向周圍擴大。皮損擴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增大,邊界清楚,可反覆發作皮疹持續時間及復發間隔時間不定。掌跖發疹類似掌跖膿皰病。
皮疹處有輕度瘙癢,加劇時還有全身不適。
多數患者有痤瘡或脂溢性皮炎史,或同時存在本病。家族中常有哮喘及濕疹患者。

併發症:
常有哮喘及濕疹並發。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病理切片本病診斷不難。

鑑別診斷:
但應與膿皰病、膿皰性銀屑病、皰疹樣膿皰病及體癬等相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中度增高,嗜酸粒細胞顯著增高,可達0.46×109/L,一般波動於(0.02~0.26)×109/L之間。細菌培養無致病菌發現。

其它輔助檢查:
早期見毛根外鞘細胞內細胞間水腫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毛囊內形成膿腫膿腫內含有多量上述細胞。毛囊及血管周圍也有嗜酸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毛髮完好。

治療

內服氨苯碸或皮質激素有良效。也可試用羥布宗(羥基保泰松)、或磺胺吡啶、米諾環素(二甲胺四環素)個別病人摘除扁桃體或套用抗生素治療齲齒後好轉。

預後

可反覆發作。皮疹持續時間及復發間隔時間不定。

預防

1.在易於發生膿皮病的單位(如某些工廠、農機站、國小校等)中廣泛進行有關防治化膿性皮膚病的宣傳教育工作定期進行預防檢查,儘可能消滅一切發病因素。
2.注意皮膚衛生,加強身體鍛鍊,增進皮膚的抵抗力
3.保持皮膚機能的完整性。對於皮膚病,尤其是瘙癢性皮膚病,應及時進行合理治療。防治皮膚損傷,避免搔抓及皮膚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觸傳染,對患者適當進行隔離。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觸物要嚴格消毒或焚毀在患病期間,除套用藥液清洗皮損外禁止用自來水洗滌患部,以防擴延。
5.發病時應禁飲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