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脊龍

單脊龍

單脊龍是中等大小,肉食性獸腳類恐龍,頭骨長而粗壯,頭頂上具有發育良好高聳的(中棘)脊冠。生活於河湖邊與丘陵地。將軍廟單脊龍是體型中等大小,獸腳類斑龍超科恐龍,也叫將軍蛋雞龍。主要特徵是頭顱骨長而細,嘴巴很窄,頂上具有發育良好高聳的(中棘)脊冠龍,身體瘦。根據唯一發現的很完整標本,單脊龍體長5米,體重450千克,身高1.7米。從它們生存的時期生態環境和它們的身體結構分析,單脊龍被認為是一種以魚類和小型恐龍為食並有空以腐肉為輔的恐龍,因為它們的較不結實骨骼構造和身體結構,很難捕食中、大型食草恐龍,而它們輕盈而靈活的頭頸部和整齊的牙齒,更適合捕食靈活的魚類和小型恐龍。在侏羅紀中期中國恐龍食物鏈里,將軍單脊龍處於食物鏈的次等掠食者位置,這意味著它會也成為中華盜龍的食物,生態位置如同現代南美洲的鬃狼。

基本信息

動物簡介

單脊龍單脊龍
中文名稱(chinese)→單脊龍

其它中文名稱(chinese[other])→

拉丁文學名(name)→monolophosaurus

發音(pronounced)→mon-oh-loh--foh-sor-uhs

含義(meaning)→頭頂有一道骨脊

類(infraorder)→neotheropoda新獸腳類

tetanurae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鳥獸腳類

carnosauria肉食龍類

屬(genus)→monolophosaurus單脊龍

模式種(type species)→m.jiangi將軍廟單脊龍

其它種(other species)→...

錯誤歸屬種(misassigned species)→m.jiangjiunmiaoi=m.jiangi

時代(period)→侏羅紀晚期oxfordian

分布(found in)→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

發現地層(stratum)→五加灣組

食性(diet)→肉食

典型狀態(length up to)→長6米高3.5米

推測體重(mass)→...

發現者(discoverer)→zhao&currie,1994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

zhao&currie,1994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將軍廟單脊龍是中等大小,肉食性獸腳類恐龍,頭骨長而粗壯,頭頂上具有發育良好高聳的(中棘)脊冠。生活於河湖邊與丘陵地。這具完整的標本是1984年從五加灣組岩石中發掘的,位居將軍廟地點出土,正由currie與趙資奎描述研究中。

發現與分類

單脊龍單脊龍
一個非常完整的單脊龍骨骼於1984年被發現。最初在被科學文獻詳細描述以前,將其暫命名為“Jiangjunmiaosaurus將軍廟龍”。該名稱現已被棄用1993年,趙喜進與Currie正式確定了其拉丁文學名“Monolophosaurus jiangi”;種名jiangi源自於正模標本IVPP 84019被發現地的地名。單脊龍最初歸為巨齒龍科並多次被建議劃分到“異特龍超科”。Carr(2006)甚至表示屬於暴龍超科原角鼻龍科的五彩冠龍是單脊龍的亞成年個體,因此認為五彩冠龍也應歸為“異特龍超科”,由於他注意到了兩種生物都具有大而薄的長在頭骨中部的多孔冠狀脊。但這樣的分類也許並不正確。
[a]Smith(2007)發現以前被認為是異特龍超科成員的一些專屬特徵也存在於其他更廣泛的堅尾龍類恐龍成員中。由此他首次提出單脊龍應該不是“新堅尾龍類恐龍”(neotetanuran)。趙喜進(2009)也注意到了骨骼標本上所顯示的一些原始特徵證明單脊龍或許是一種最基礎的堅尾龍類恐龍。Benson(2008,2010)將單脊龍與川東虛骨龍共同歸入一個演化支,該演化支在巨齒龍超科(或稱棘龍超科、斑龍超科)中所處的位置比巨齒龍科和棘龍科更為基礎。隨後,Benson(2010)發現川東虛骨龍/單脊龍演化支應該處於巨齒龍超科與新堅尾龍類之外,接近於更基礎的堅尾龍類。但在2013年,將軍單脊龍重新研究後又被歸類於斑龍超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