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普萊

喬治·普萊,批評家、大學博士,1902年生,比利時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喬治·普萊(George Poulet),又譯喬治布萊,1902年生於比利時列日,著名日內瓦學派批評家,列日大學博士。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擔任拉丁語言系主任。後又在愛丁堡大學、蘇黎世大學和尼斯大學任教。

普萊吸收了盧梭的浪漫主義傳統和伏爾泰的歷史主義,在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羅-龐蒂現象學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了意識的批評,是真正使日內瓦學派獲得堅實的哲學意義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人類時間研究》、《圓的變形》、《普魯斯特的空間》、《心理距離》、《批評意識》、《爆炸的詩》等。

《批評意識》一書,是日內瓦學派的代表作和宣言式的作品。《批評意識》中區分了文學作品的三類認識方式:其一為現象直觀方式,在作品中有一種被恰當地稱作精神的意識因素,它深深地融匯於客觀形式中,同時,這種客觀形式又在揭示並且吸收著它。其二為笛卡爾的認識論,文學作品中存在一種不同的、更高的層次:它拋棄了形式,意識通過超越反映模式而在其中顯示意識自身。第三為類似於禪宗的直覺體認方式。

在《閱讀的現象學》這篇重要論文中,普萊反覆申說,書和雕像或花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純精神性的產品。也就是說,書籍作為一個物質的客體,除了文字、油墨、紙張和符號以外,還充盈著大量的精神和思想,使這些符號載體不再是客體之物,而是有意識、有心靈的存在,是一種“意向性對象”。它是有思想有形象的新的存在,一種來自於讀者自我內心的新的存在。

受梅洛-龐蒂的影響,普萊強調,批評不僅是閱讀心靈,而且同等重要的是閱讀身體,因為只有通過感性身體和理性精神的閱讀批評,才會是豐滿而客觀的,也只有通過這種“感性肉體的閱讀”和“精神心靈的閱讀”,主客體之間才會建立一種真正的相互聯繫的關係,作品的主體才能脫離周圍一切而向我言說。於此,閱讀現象學的根本意義顯現出來,即作品總是通過自己不可言傳和不可決定性來顯露自己,同時主體在這種閱讀中開拓並提升了自己的“主體性”。

中文譯作

《批評意識(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 郭宏安譯.百花洲文藝 出版社.1992.11.30.

《閱讀的現象學》(選自《最新西方文論選》).王逢振,盛寧,李自修編.龔見明譯.灕江出版社.199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