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

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

喬冠華與龔澎--我的父親母親,是由喬松都所寫的回憶錄。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華書局
·頁碼:421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101060048/9787101060041
·條碼:9787101060041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喬冠華與龔澎的女兒喬松都。
喬冠華——新中國第四任外交部長,傑出的外交家。他才華橫溢,被毛澤東稱之為“南北二喬”的“南喬”(北喬為胡喬木)。
龔澎——新中國外交部的第一任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傑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幹,她的人格魅力不僅為她的同志所欽佩,也令無數對手所折服,周恩來說:“沒有人能夠代替她。”
作者喬松都以一個女兒的獨特視角和摯切情感,為讀者展示了喬冠華與龔澎的革命傳奇人生和三十年風雨同舟的動人情感,讀來催人淚下。作者還以生動的筆墨描繪了龔澎去世後喬冠華晚年走過的歷程及家庭的變遷,這是喬冠華子女首次向外界披露這段引人關注而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簡介

喬松都,1953年生人,1977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後任解放軍262醫院軍醫,20世紀80年代赴法國學習,90年代赴美國學習。現在國務院所屬單位工作。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為喬冠華和龔澎的女兒,作者以一個女兒的獨特視角和摯切情感,為讀者展示了喬冠華和龔澎的傳奇人生和三十年風雨同舟的動人情感。本書還首次披露了龔澎去世後,喬冠華晚年走過的滄桑,並講述了所謂喬家的“家變”,作為喬冠華的子女第一次回應了關於喬家“家變”的種種傳聞。

目錄

代序
前言
上篇 母親龔澎
第一章 在顛沛流離中成長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爺龔鎮洲
姥姥徐文
從橫濱到廣東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聖瑪麗亞女中
第二章 媽媽的青春之歌
未名湖畔
親歷“一二·九”學生運動
第一次記者招待會
敢死隊員
傳播《紅星照耀中國》第一人
抉擇
馬列學院第一期學員
第三章 太行情深
巧遇彭德懷
劉白羽憶龔澎
一段動人的故事
第四章 霧都六年
走進紅岩村
曾家岩號
周恩來初試龔澎
皖南事變前後
《新華日報》女記者甩尾巴
中共第一位新聞發言人
輔導周恩來學英文
生離死別
第五章 激情歲月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緣千里來相會
純陽洞的故事
化龍橋二重奏
斷腸人找到心上人
第一個家 第一個孩子
戰鬥在敵人心臟
重慶談判前後
三個美國士兵要見毛澤東
陪同毛澤東會見美國友人
與社會各界的交往
老記者重訪團
第六章 走向新中國
北平軍調處
上海馬斯南路號
第一份外文期刊《新華周刊
緊急撤退
創辦《中國文摘
首任社長老喬
香港流年碎影
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
第七章 主持新聞工作
開國
政務院的花名冊
組建情報司
老外交部街號
另起爐灶
制定新法規
言傳與身教
死馬當活馬醫
重要的是客觀報導
外國記者到西藏
採訪大陳島
毛主席來到新聞報導組:龔小姐,你好啊!
組織記者盛會
新聞發言的奠基人
當好中央的耳目喉舌
冷眼向洋看世界
創業時代:一個難忘的晚上
一部獲百花獎的新聞紀錄片
第八章 外交生涯
年日內瓦會議亮相
萬隆會議與“克什米爾公主號”空難
年日內瓦會議
亞非歐國之行
娜·路易斯·斯特朗訪華紀實
埃德加·斯諾重訪中國(一)
埃德加·斯諾重訪中國(二)
與愛國作家韓素音的交往
難忘的合作
第一個電視採訪中國領導人的西方記者格林
第九章 新聞司的當家人
同事眼裡的龔澎
為培養新中國外交人才盡心竭力
敢於為下級承擔責任
婦女半邊天
縣委農工部部長龔澎
第十章 陽光明媚的家
台基廠國際和平委員會大院
國際俱樂部瑣記
無量大人胡同
報房胡同溫馨的家
爸媽共同的小名
媽媽沒有走
以身教者從
慈母
媽媽和老疙瘩的朋友
啟蒙
鋼琴夢
北戴河的天倫之樂
媽媽教練
第十一章 疾風識勁草
勢如破竹
夾著尾巴做人
龔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
難忘的除夕之夜
請讓龔澎同志坐下!
堅決頂住!
老喬,過來聽《國際歌》!
九十一人大字報
在東交民巷上班的日子
望著面色蒼白的龔澎,周總理沉默了
最時髦的裝束
最後一別
媽媽送我“上山下鄉”
媽媽的來信
最後的四口之家
第十二章 春蠶絲盡
三月八日雪花飄飄
重託
周恩來探視:冠華同志,你要堅強一些!
我捧著媽媽的骨灰
阿格不在了嗎?
尾聲
下篇 我和父親
第一章 尋根
蘇北東喬莊
博學少年與馬克思主義
東京帝國大學
留德同學
第二章 初展才華
“喬的文章頂得上兩個坦克師”
轉折
哲學家的爭論
雙飛燕
第三章 建國初期
出席年聯合國安理會
板門店停戰談判
與開城的不解之緣
第一次見父親
第四章 筆桿子
北戴河的秀才們
論戰後面的故事
茅台酒
軍隊進行曲
文開一代外交風
第五章 回望雙親
珠聯璧合
我和龔澎可不是一般的夫妻
慈父
寓教於樂
老黃牛
和爸爸一起摸彩
逛廠甸
第六章 從走資派到復出工作
一邊挨斗,一邊工作的走資派
打倒“陳、姬、喬”以後
復出
父母的牽掛
連夜鏖戰—五二○聲明
第七章 爸爸失去了一半生命
永遠沒有仙客來
不思量,自難忘
媽媽出遠門的日子
天涯若比鄰
與陳老總的一段交往
爸爸與詩
第八章 走向事業高峰
爸爸要去聯合國
綠色中國—長城掛毯
搭令,我要動身了!
途中插曲
“喬的笑”
與華裔雇員在一起
老同學聚會
歸來
出名後的新問題
起草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前後
聯大紀實
友情·親情
第九章 突如其來的變遷
百味人生
年的父親
爸爸的心事
哥哥為什麼要搬走
我是怎樣離開家的
家,沒有了—搬離報房胡同
少年已識愁滋味
寫給媽媽的信
天涼好個秋
中南海西花廳
每逢佳節倍思親
與爸爸分別的日子
祈禱與守望
第十章 重新走近父親
心結
爸爸,我想對你說
母親十年祭
和你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天也沒有忘記
小手指姑娘
爸爸的書桌
與夏衍的半世之交
第十一章 最後的日子
過去的事情一風吹
最後的晚餐
永別
尾聲
後記
朋友的話
……

文摘

上篇 母親龔澎
第一章 在顛沛流離中成長
在流亡中降生
1914年10月10日,日本東京灣最大的港口城市橫濱,在一位追隨孫中山的革命志士家裡出生了一個健康的女嬰。她天庭飽滿,五官端正,一雙明亮有神的眸子就像兩顆晶瑩的黑葡萄。按當地人的習慣,家裡叫她“阿格”(日語:小女孩)。這個孩子就是我的母親龔澎。
她排行老二,上面是比她大一歲的大姨龔普生。根據佛家“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的說法,姥姥、姥爺先為大姨取名“普生”, 又為母親取名“慈生”(又名慶生);母親在學生時代改用“維航”;參加革命後,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為“龔澎”。
1913年,災難深重的中國處於一個巨變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袁世凱卻竊取了革命成果,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行者探索著中國的救亡圖存之路,我的姥爺參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護國鬥爭。討伐袁世凱的戰役開始後,姥爺在蕪湖、長江流域樹旗回響,並率先發布《討袁檄文》:“今數其大罪與天下共棄之。”“二次革命”失敗後,姥爺派“湖鵬”號魚雷艇送柏文蔚去南京,他受到袁世凱的明令通緝,1913年深秋,在上海革命黨人的幫助下,姥爺、姥姥帶著剛滿月的大姨秘密藏進一條運煤船的底艙,小船駛到吳淞口後,一家人登上了開往日本的輪船。在一個靜悄悄的黎明,他們在日本橫濱港安全靠岸,全家順利脫險。
我沒能見到姥爺,可從相片上看得出來,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長得很威武很神氣。
姥爺龔鎮洲
我的姥爺龔鎮洲(原名龔鎮鵬,1882—1942),是辛亥革命時期安徽著名的革命黨人,安徽省合肥北鄉古溏村人,祖上十四代高祖從江西遷入安徽。
北鄉古溏村位於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間,地處江淮交通要道,現今屬合肥市長豐縣。戰國時有楚頭吳尾之說,是南北文化交匯之處。長豐地勢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新四軍獨立團在淮西與敵人進行殊死戰鬥並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這片土地歷來就是農民運動的策源地,素有“民風剛毅之鄉” 之稱。
龔氏家族在合肥地區是一戶大姓,姥爺自幼家境貧寒,家中只有茅屋三間,幾畝賴以為生的薄田。太姥爺龔宗瑜平時一邊在家中教私塾,一邊種田務農。他為人正直,喜好書畫,對史學頗有研究,國民黨元老吳忠信當年曾是龔氏家塾的學生。
姥爺10歲就幫家裡乾許多農活兒,和兄長們一起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勞動。所幸的是由於有太姥爺執教私塾,農閒時可近水樓台,接受了“人之初” 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