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姓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屬下的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共[共,讀音作gòng(ㄍㄨㄥ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共氏源遠流長,淵源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共工氏”。
傳說,姜姓共工氏與姬姓華夏首領之間在其後的歷史上不斷發生紛爭,產生過三次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顓頊與共工之戰
顓頊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風氏姜姓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正處黃河(今衛河)東岸附近。這一時期,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遊河西地區(今河南輝縣),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於擊敗共工。
第二次是帝嚳與共工之戰:
帝嚳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帝嚳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輝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黃帝之後,黃帝族部落聯盟生活在中原東部高辛(今山東)一帶。相傳黃帝曾孫帝嚳號高辛氏,繼顓頊成為部落聯盟首領。炎帝族的一個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居其上流黃河西岸(今河南輝縣),經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嚳管轄。帝嚳遂進攻共工氏,將其一舉擊敗。此戰,給共工氏以沉重打擊,鞏固了帝嚳及其部族的領導地位。
第三次是禹與共工之戰:
禹攻共工之戰是相傳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風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的戰爭。
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並為治水發生衝突。於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並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諱,亦改為洪。”史籍《姓氏尋源·姓纂》中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後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一雲避仇敵。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諱,亦改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第二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古共國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共國,亦作恭國,是商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今河南輝縣),後因侵犯周的都城宗周(今陝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討伐,被滅國。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稱共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共伯和之後。
西周后期,衛國侯爵康叔九世孫衛厘侯將世子余封在衛國的屬地共國,稱共伯。共伯余早死,衛厘侯又封次子和為共伯住共國。衛厘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2年),厘侯死。共伯和繼位,就是衛武公。
春秋後期,共國被衛國自己所滅。共伯和留在共國(今河南輝縣)的子孫,就以原封地“共”為姓氏,稱共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為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獻公的後裔,屬於以謚為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詭諸的兒子姬申生在被人誣陷後,以自殺表示對父王忠心的,其弟姬奚齊即位晉國國君以後,給前太子兄加諡號為“恭君”。
在周王朝時期,“恭”即是“共”,二字通義。恭(共)君姬申生的後代便以先祖的諡號為姓氏,稱共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記·鄭世家》記載,春秋時期,鄭武公姬掘突的大兒子鄭莊公姬寤生繼承了帝位,封其弟姬叔段於京邑(今河南滎陽京襄城村)。到了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叔段從封地出兵襲鄭奪位,並由母親武姜作內應。但鄭莊公早有防備,立即出兵征伐姬叔段。姬叔段一戰即敗,而且其封地京邑的民眾皆背叛了自己,姬叔段只好逃至鄢(今河南鄢陵)繼續組織抵抗,又被鄭莊公打敗,便再從鄢北逃至共邑(今河南輝縣),後來便稱為共叔段。
共叔段逝世後,鄭莊公念及兄弟之情,賜其子共仲姓侯,形成一支侯氏。
在共叔段的後代中,除了侯氏以外,還有的以其最後居地“共”為姓氏,稱共氏;有人以“段”為姓氏,稱段氏;有人以“共叔”為姓氏,稱共叔氏。後來,共叔氏大多也省文簡化為共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貴族於共邑(今河南輝縣),其後裔以封邑為姓氏,稱共氏。
據姓氏專家考證,羋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戰國和秦朝時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漢初期的共尉臨江之亂後,共氏族人因避仇難,一部分人加“龍”成龔氏,一部分人加“氵”成為洪氏。關於共氏後人因避仇而改為洪氏、龔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
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後裔,黃帝時任水官。史書云:“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據古史記載,他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斷,地的四角也裂開,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繪都是在說明炎黃兩系爭權鬥爭的激烈。為了懷念這位先人,遂有共姓。後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於晉朝,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台、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
武陵郡:漢高祖劉邦置郡,治所先在義陵(今湖南漵浦),轄境包括今湖北西南部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貴州省東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地。東漢時期後移臨沅(今湖南常德)。以後郡境漸次縮小。隋朝時期改臨沅縣為武陵縣(今湖南常德)。隋、唐兩朝改為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後武陵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國時期改為常德縣。今為湖南省常德市。
六桂郡:又稱六桂縣,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區。治所在地閩縣(今福建福州),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朝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治所在晉江(今福建泉州)。
2.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臨江堂:共敖是戰國末期楚國貴族的後代。在秦朝末年,項羽奉熊心為楚懷王,共敖擔任柱國(司馬)。在項羽掃蕩趙國秦軍,西征鹹陽時,共敖受楚懷王熊心(後被尊為“義帝”)的委派,攻取了轄境大致為今湖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的南郡。南郡,曾是楚國的發祥地,楚國的古都郢城就曾經作為南郡的郡治,功勳卓著。因此,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封地就是他的占領區,南郡也就得以改名為“臨江國”,都城是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後人因以為堂。
三.字輩班派:
寧鄉洪氏字輩:
老派:“興應正光汝承家永先志
酌派:“尚德培基業恢彰定有賢詩書徵錫類孝友克昌傳瑞啟謀猶遠祥鍾秀傑綿人文丕振起國器重瑤編”。
新派:“允光文運錫汝本業克振家聲常思先澤”。
婁底洪氏字輩:“學士忠良全名家孝義傳奇勳昭令緒玉翰策英賢保受光先業書馨裕楚南文章湘上煥錫祚慶恩覃”。
龔氏一支字輩:“漢時宣世茂澤金祁顯正生詩書家學遠慶習國恩雲繁衍歸益本萬載記昌明”。
龔氏一支字輩:
舊序:“仲仕添思顯元大陽如應興世若方東佐輔文明運”;
新序:“立政兆嘉祥時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紀定倫常”。
湖南武陵龔氏字輩:
通序:“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序理裔載建奇勳”;
日公房舊序:“日曰奇福澤允敬鳳朝陽”;
日公房增序:“親德良高厚家傳尚慎勤盡倫敦愛敬為學在明新士慕垂詩教臣懷立漢勛先賢均可法後起益多英”;
月公房序:“月敬安湖道紹仕志丹成天希文聖祖良善世生賢繼先思樹德詩禮允傳家立品崇儒雅觀光應國華”;
暹公房序:“昌耐榮進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榮”。
劉南龔氏武陵堂字輩:
舊序:“俊秀崇倫起彩鳳貴銘香高朝開景連貽厚詔祖光奎璧聊輝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業長發永攸芳”;
新序:“同福臨喜康忠孝永繼昌興旺人才廣富貴發文章”。
湖南湘西龍山和湖北恩施來鳳武陵堂龔氏字輩:
富仲華友子 志永世廷朝 上大人惟啟 家紹定先超
本宗開元佐 華榮理常高 清明光靖宇 純禮崇萬昭
四.歷史名人:
共 敖:(公元前?~前204年待考),楚國人。著名秦漢之際西楚將領。
共 尉:(公元前?~201年待考),楚國人。著名秦漢之際西楚將領。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山民。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國小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龔澎,女。安徽合肥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重慶《新華日報》記者、中共駐重慶代表團秘書、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組副組長、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新聞組組長。建國後,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部長助理。
龔澎(1914——1970),北大才女,共和國外交部第一任新聞司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
龔澎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之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1938年到延安,在八路軍總部當秘書期間和從德國留學歸來也在秘書處工作的劉文華相愛結婚。婚後不到一個月,龔澎調到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工作。1942年6月,30歲的劉文華病逝於晉中返回八路軍總部的途中。
龔澎在重慶時,在周恩來的領導下,成為中共第一位新聞發言人。她在與各國通訊社的交往中,以流利的英語、縝密的思維、機智的反應、美麗的品貌,給外國記者們留下了深深的、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的良好印象。有的外國記者“因她的魅力而發狂”,有的外國人暗自表示對她的傾慕之情。1943年深秋,龔澎和喬冠華在重慶結了婚,毛澤東讚譽他倆是“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
龔澎家庭背景厚重。父親龔鎮洲,是辛亥革命時安徽著名的革命者;他在保定軍官學校時,和蔣介石是同班同學。1942年龔鎮洲去世,周恩來、董必武唁電致吊;蔣介石撰聯“解環鉤黨留元氣,樹幟張軍振義聲”來表示悼念;李濟深主持追悼會並題寫了碑文。龔澎的母親徐文,懂英語,寫一手好鋼筆字,是黃興夫人徐宗漢的堂妹。龔澎的姐姐龔普生,是共和國外交部國際條法司司長,首任駐愛爾蘭大使。龔澎的姐夫章漢夫,是共和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在加上夫君外交部長喬冠華,可見龔姓姐倆在共和國外交部怎生了得?
龔澎不僅才貌雙全,還是一個豁達大度的人。她在工作中平衡能力很強,很會處理部門之間、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和與國際友人的各種關係,還能把握住夫妻間同時在工作上、前途上和家庭中的關係。建國後,龔澎、喬冠華都在外交部任重要職務,國務院想先提拔龔澎為部長助理時,她謝絕了,並推薦了自己的丈夫。她甘居夫後、以維護丈夫形象就是維護自己的理念,維繫著家庭中愛的成長,由此可見龔澎的女性心理細微之處。龔澎病重期間,幾次想和夫君談談自己萬一不測後。丈夫以後生活的選擇,可喬冠華哽噎拒談,卻為以後的家庭不夠和睦留下了遺憾。龔澎說喬冠華在政治上天真直率,果真龔澎辭世之後,走上輝煌之後的喬外長,磨難多多。
龔澎既有男人一樣寬廣的胸懷,又有女人一樣細膩的情感;既有理想主義的事業心,又有現實主義的責任感;她既是浪漫的妻子,又是溫柔的母親。她實際是喬家的頂樑柱。
龔如心,亞洲女首富 、慈善家 、企業家,(1937—2007)籍貫:中國香港,祖籍上海。財富檔案:龔如心是香港華懋集團前主席王德輝的妻子,籍貫上海。曾是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的王德輝十幾年前失蹤後,龔如心便繼承了丈夫的家產。在她執掌下,華懋集團的業務得到迅速發展。龔如心在全球最富的女性中排在第50位。同時她還在全英國所有女富豪中排名第一,其財產超過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5倍之多。
龔谷成,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湖南省新化縣人,1940年12月生。
舒婷,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漳州龍海),生長在廈門。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舒婷文集》(3卷)等。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龔雪的家是一個藝術之家,生於公元1953年,父親是美術工作者,母親是攝影師。她耳濡目染,自小就對藝術產生了興趣,但她沒有走父母的路,而是愛好表演,國小三年級就參加了少年宮的演出。1970年中學畢業後到江西農村插隊落戶,1973年穿上軍裝當了一名文藝兵,1974年調到總政話劇團。
共 欣:(公元1958~今),廣東龍川人。著名新聞工作者。
株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商時報)記者,亦系湖南省集報協會會長。
他愛好收藏報紙,現藏中外報紙八千餘種,含部分試、創、復刊號及周末刊、星期刊、節日刊等。1986年,在株洲市舉辦集報展覽。
歷年來,先後在全國二十七個省、市、自治區的三百餘家報刊發表文章和照片一千五百餘篇(幀);並由此成為報社的編輯、記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晚報》、《中國報刊報》等新聞媒體專題報導過其集報事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