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水麝鼩

喜馬拉雅水麝鼩,學名Chimarrogale himalayica,為鼩鼱科水麝鼩屬的動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長105mm,尾長86mm。體背為褐灰色的底色上毛染以棕色,其間具閃光白色毛尖,特別是 部白色尖毛甚長;體背中部色深,兩側逐漸轉化變為較暗淡的腹部淺淡色澤;尾背面黑棕色,下面端部1/3黑棕色,基部2/3污白色。呈半水中生活型。吻較長,尖細;無外耳殼。體毛絨密,閃光防水。尾約於體等長。四足發達,趾之兩側及足側具扁而硬的剛毛若蹼狀,以適於游泳。[1-2]

外形

喜馬拉雅水麝鼩體型似鼠但吻部尖細,體長多超過100mm,尾長稍短於體長。足發達,具五趾,爪不長但相當銳利鉤曲。麝香腺位於胸側,長形。乳頭3對,鼠蹊位。水麝鼩系典型水陸兩棲獸類,具一系列適應水生生活方式的形態結構特徵:眼小;耳短,隱於毛被中,具半月形耳屏瓣,入水後可關閉耳孔,防水進入;四足及兩側密生扁硬短粗之剛毛,形成毛櫛,利於撥水;尾下兩側也有長毛形成的毛櫛;毛被柔軟緻密,閃絲狀光澤,具防水性能;短毛間雜有一些具灰白色亮尖的長毛,背中部少而體側較多,尤以臀部最為長而密集。在水中時稀疏的長毛之間包著氣泡,具隔水作用。

毛色

喜馬拉雅水麝鼩體背棕褐色,毛基藍灰色,毛尖棕褐色,次端部灰白色。腹毛毛基深灰色,毛尖灰白色略染黃棕色。背毛與腹毛在體側無明顯分界線。尾上褐色,尾下基部2/3左右污白色,其餘部分與尾上同色。四足背面淡棕褐色,毛櫛白色。此外,根據楊安峰等的調查,當地居民普遍反映水麝鼩有黑、灰、灰黃3種不同體色,黑色的體型較大,灰色的體型較小,這可能是成幼體的毛色差異(楊安峰,1964)。

頭骨

喜馬拉雅水麝鼩顱骨狹長,前尖而後寬,吻部較鈍,腦顱部略隆起並向兩側擴展成一扁圓形。矢狀嵴低,人字嵴較明顯,顴弓闕如。

牙齒

喜馬拉雅水麝鼩齒白色,齒式為3.1.1.3./1.1.1.3.=28。上頜第1門齒較強,前尖細長,垂直向下,後尖小而低平。第2、3上門齒和上犬齒為單尖齒,其大小相近,且與上前臼齒之前尖幾等高。上前臼齒寬大,臼齒狀,外側主尖尖銳,高約為前尖的1.5倍,其後陡下,向後延伸成刃狀切緣。第1上臼齒後外側緣也向後延伸成刃狀切緣。第2上臼齒後外側不向後延伸,後尖與前尖幾等大。上前臼齒和第1、2上臼齡次尖均低而明顯,其後具一個小而明顯的齒帶尖。第3上臼齒十分退化,其大小不及第2上臼齒的1/3,具原尖、前尖及一後橫嵴。下頜第1門齒向前上方彎曲,切緣直。下犬齒齒冠低於下前臼齒。3臼齒由前向後依次減小,第3下臼齒最小然齒尖仍完整。

生活習性

環境

喜馬拉雅水麝鼩系典型的水陸兩棲獸類,僅棲息于山間溪流及其附近地區。善潛水和游泳,可在水底潛行數分鐘後才露出水面呼吸。也常在溪邊草地、灌叢、沙灘、小樹林間活動。若遇驚險即迅速鑽入水中,有時也從水中鑽出,迅速隱於水邊灌叢中一動也不動。行動敏捷,很難捕捉。巢築於水中或水邊石隙內。

食物

為肉食性。捕食小魚、小蝦、蟹、蝌蚪、蛙及水生昆蟲。捕獲後也喜食飼餵的鳥肉。

繁殖

繁殖季節為5~6月。7月有人曾在門頭溝小龍門觀察到一隻成獸帶3隻幼獸在水邊活動(楊安峰,1964)。據山西省的報導(樊龍鎖等,1996),水麝鼩每胎6~8仔,妊娠期約18天,哺乳期約22天。據當地居民反映,鷂子捕食水麝鼩,為其天敵。

價值

捕食魚苗,對養殖業有一定危害。其皮板較厚,毛質細軟絨密,具光澤,可加工做飾皮,如用於帽子的鑲邊,也可製成女士手套等。但其數量很少,故經濟價值不大。

分布區域

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貴州,雲南,四川,寧夏,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西藏。

種群分布

喜馬拉雅水麝鼩系東洋界種,北京地區為目前已知該種分布的最北限。在北京見於西部山區,很可能是沿太行山脈經山西省分布至此。據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64)的調查訪問資料,在門頭溝區燕家台、椴木溝、洪水口、黃安坨、黃塔、雙澗子、艾峪、公間鋪、梯子溝、龍王村、塔慕、半壁店、馬家鋪等處均有分布,但數量不多。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師生在門頭溝區小龍門林場也多次觀察到水麝鼩活動。標本采自燕家台和小龍門林場。本種在中國分布於包括台灣在內的東南沿海地區,向西分布到四川、陝西、青海、寧夏,向北延伸到北京。國外見於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北部、尼泊爾、錫金、緬甸北部、寮國、泰國、越南等地。

鼩鼱科動物種類盤點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真獸亞綱> 食蟲目>鼩鼱科。鼩鼱科是食蟲目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擁有食蟲目半數以上的種類。現存24屬,312種。鼩鼱科成員大多形似長嘴的老鼠,除極地 、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島嶼外,各大陸均有分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