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游泳的鹿—水鹿

水鹿的身體高大粗壯,體長120—220厘米,尾長20—3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體重180—250千克,最大的可達300多千克,雌獸的體形比雄獸小。體毛粗糙而稀疏,雄獸背部一般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黃白色,雌獸體色比雄獸較淺而略帶紅色,也有棕褐色、灰褐色和白化的個體,由頸部沿著背中線直達尾部的深棕色縱紋是其顯著的特徵之一。顏面部稍長,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較大,眶下腺特別發達而顯著,尤其是在發怒或驚恐時,可以膨脹到與眼睛一樣大。頸部較長。四肢細長而有力,主蹄大,側蹄特別小。尾巴的兩側密生著蓬鬆的長毛,看上去很象一把扇子,尾巴的後半段呈黑色,腹面顏色雪白,翹起來的時候,在銹棕色的臀周的襯托下十分耀眼而醒目。只有雄獸頭上長角,角從額部的後外側生出,稍向外傾斜,相對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簡單,呈三尖形,包括一個眉叉和主幹在末端的分叉,最末端的2個叉一般是等長的。主幹一般只有一次分叉,不過偶爾也有不分叉或多次分叉的。眉叉較短,角尖向上斜生,與主幹之間形成一個銳角。角的先端部分較為光滑,其餘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質的瘤突,稱為角座,俗稱“磨盤”。水鹿的角在鹿類中是比較長的,一般長達70—80厘米、粗17—18厘米,最高紀錄為125厘米。

水鹿在國外分布於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等地,在我國分布於青海、西藏、四川、貴州、雲南、江西、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等地。

水鹿在全世界的亞種超過10個,在我國有4個,海南亞種僅分布於海南,在當地又被叫做“山馬”,體形較小,毛色多為栗褐色,而且被毛短而稀。此外,台灣亞種僅分布於台灣,西南亞種分布於雲南和廣西,分布於其他地區的是四川亞種。

水鹿棲息於從海拔300—3500米之間的闊葉林、季雨林、稀樹草原、高草地等多種環境裡,活動範圍較大,沒有同定的巢穴,還有沿山坡作垂直遷移的習性。在休息的地方,草被壓倒,足跡、糞便特別多。平時晝伏夜出,白天在樹林或隱蔽的地方休息,黃昏時分開始覓食、飲水等活動,到天明之前才結束。在月色明朗的夜晚也很少出來,一般在月落後才開始活動,以數百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嫩葉、嫩芽、鮮果等為食,也喜歡在山泉邊飲水,還嗜食鹽鹼土、鹽鹼水或燒山後的草灰。它特別喜歡有水的環境,水性極好,可以游過2—3公里寬的河流、水庫等,有時還在水泉中洗浴,滾上一身泥巴,民間有“虎蹲草山,鹿伴溪泉”的說法,所以得名水鹿。平時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只有繁殖期才集群,每群的數量從幾隻到十多隻不等,每個群體中只有1—2隻雄獸。群體在高山密林或深草中奔跑時,跑在前面的個體總是將尾巴向上翹起,露出雪白而耀眼腹面,使跑在後面的個體很容易跟隨,這樣就不會掉隊失群了。水鹿性情機警、謹慎,嗅覺、聽覺都十分靈敏,常站立不動,豎起耳朵傾聽四周的動靜,並且用前肢有節奏地輕輕敲打著地面,一旦聽到異常聲響,或者聞到豹、狼等猛獸的味道便迅速逃走,在樹林、草叢中奔跑自如,因此在海南還有“山馬精,山馬精,聽到狗叫翻過嶺”的民間歌謠。

水鹿的繁殖期不十分固定,大多在夏末秋初進行,海南亞種則不受季節限制。此時雄獸常常昂首闊步,高聲鳴叫,彼此進行激烈的格鬥,或用角撞擊,或用口咬,還用後腿站立,豎起身體,儘量抬高頭部,兩耳傾向後方,然後用前蹄擊打對方。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6—8個月,於翌年春季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產2仔。初生的幼仔全身布滿了美麗的白色花斑,能夠在陽光照耀的樹叢或草叢中起到保護色的作用。幼仔由雌獸攜帶,哺乳期為2個月,但白天分開,晚上活動時才到一起。如果幼仔發出鳴叫時,雌獸也會聞聲而至。幼仔出生後第二年開始長出初角,到第三年左右在角座處脫落,再長出新茸,以後大約每年生一次茸角。生茸的主要季節為3—6月,但在熱帶地區全年均有生茸的個體。生茸的周期變化也很大,為279—507天,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大,生茸的周期有縮短的趨勢。水鹿2—3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4—16年。

水鹿不僅是動物園中很受歡迎的大型觀賞動物,而且經濟價值很高。它的茸角雖然不如梅花鹿和馬鹿的鹿茸品質高,但優於駝鹿、馴鹿,也比較粗重,所以不失為一種貴重的動物性藥材,有增強人體各種機能和消除心肌疲勞的作用,還能加速傷口癒合。骨化的角可以治療瘡瘍腫痛,也可以熬成鹿角膠,作為鹿茸的代用品。此外,鹿角、鹿鞭、鹿筋、鹿心、鹿血,也是名貴的補藥。它的皮張可以製革,肉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鮮美、脂肪少,其他如鹿筋、鹿尾等也都可以食用。產地的居民還喜歡把肉涼乾,製成“馬鹿乾巴”,可以放置較常的時間,成為當地的土特食品。正因為如此,野生水鹿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有些產地甚至已瀕於絕滅,目前在我國的總數估計有20000隻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