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瓦克鄉

喀瓦克鄉位於墨玉縣北部,為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長地帶。鄉政府駐喀瓦克村,駐地距墨玉縣城54公里。地域為東徑79°53′~80°17′,北緯37°34′~37°52′,南接吐外特鄉,北部深入塔克拉瑪乾沙漠,東隔喀拉喀什河與和田塔瓦庫勒鄉相望,西臨沙漠。

基本信息

簡介

喀瓦克鄉位於墨玉縣北部,為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長地帶。鄉政府駐喀瓦克村,駐地距墨玉縣城 54 公里 。地域為東徑 79 ° 53 ′~ 80 ° 17 ′,北緯 37 ° 34 ′~ 37 ° 52 ′,南接吐外特鄉,北部深入塔克拉瑪乾沙漠,東隔喀拉喀什河和田塔瓦庫勒鄉相望,西臨沙漠。地勢平緩,綠洲面積 86010 畝,耕地面積 24427 畝。 2003 年全鄉下轄 23 個行政村, 67 個小組, 2218 戶, 9741 人。農業戶 2088 戶, 9466 人,占總人口的 97.2% ,非農業戶 130 戶, 275 人,占總人口的 2.8% 。全鄉維吾爾族 9732 人,占總人口的 99.91% ,回族 2 人,占總人口的 0.02% ,漢族 7 人,占總人口的 0.07% 。

歷史沿革

喀瓦克,維語意為洞穴、空隙。一千多年前本地為一片胡楊林,人們在此地沿喀拉喀什河岸打柴、清林,開出一片土地,並清出一條道路通往阿克蘇,故人們稱這裡為喀瓦克,意為胡楊林中空隙之地。又說古時這裡為避難者隱匿藏身之處,取其隱蔽之洞的意思。

喀瓦克鄉原為乾旱沙漠荒原,只有胡楊紅柳、蘆葦、駱駝刺等野生植物。相傳唐代以前就有商人經此地往來南北疆經營商業,至今仍是和田通往阿克蘇的要道。自 1958 年起開荒造田,先後由今吐外特鄉、普恰克其鄉闊其鄉托胡拉鄉組織開荒大軍,沖沙淤地,整地修田,分別建起蘭坪、喀瓦克、吐孜魯克奧塔克 3 個社辦農場。 1966 年由江蘇支邊青年 300 多人建立國營東方紅農場。 1972 年東方紅農場撤銷,土地劃歸公社農場。 1975 年在 3 個社辦農場的基礎上成立東方紅公社, 1978 年改為喀瓦克公社。 1984 年將 3 個管理區劃出,成立喀瓦克鄉。 1984 年 12 月成立吐孜魯克奧塔克鄉政府, 1990 年 1 月撤消吐孜魯克奧塔克鄉政府,同時將吐孜魯克奧塔克鄉合併為喀瓦克鄉。

喀瓦克鄉屬二類鄉, 2002 年推行“ 4211 ” 工作機制後,設有“四辦一部”,即:黨政黨建辦公室,農村經濟發展辦公室,統戰、宗教、綜合治理辦公室,精神文明和社會事務辦公室,人民武裝部。 2003 年有幹部職工 80 名,其中領導幹部 16 名,一般幹部 47 名,工人 17 名。

自然條件

喀瓦克鄉地形為南北狹長,地勢平緩,三面環沙,沙丘林立,構成瀚海荒漠景觀。土壤大部分為沙性土,氣候乾旱炎熱,日較差很大。元月份平均氣溫 -6.8 ° C ,七月份平均氣溫 28.2°C ,極端最高氣溫 39.9°C ,極端最低氣溫 -25.7°C 。年均日較差 17.2°C 以上,年平均氣溫 12°C 。年積溫 2400°C 。全年日照時間約為 2655 小時,平均日照率 62% 。全年乾旱少雨,降水量僅為 14.1 毫米 左右,蒸發量 2625.3 毫米 。無霜期為 180 天左右。喀瓦克鄉是全縣光熱最豐富,日較差最大的地區,但因水分條件不足,光熱資原的利用受到限制。

經濟狀況

2000 年以前 喀瓦克鄉農村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人均占有耕地少,農民收入僅局限於糧食、棉花、林果業、畜牧業,受糧、棉市場因素影響,農民增收速度緩慢。 2001 年喀瓦克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種植業、加工業,逐步形成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2003 年喀瓦克鄉國內生產總值 1409.05 萬元,其中,第一產業 1340.35 萬元,占總產值的 95% ;第二產業 21.60 萬元,占總產值的 2% ;第三產業 47.10 萬元,占總產值的 3% ;人均純收入 872.44 元,比上年增長 121.84 元。

林果業

2003 年 12 月,全鄉林業面積 18607 畝,其中防護林 3250 畝,用材林 320 畝,薪炭林 1446 畝,經濟林 13591 畝(水果 13374 畝,核桃 217 畝)。鄉境沿喀拉喀什河西岸長有大面積胡楊林,約為 120 萬畝,已劃為原始胡楊林保護區。 2003 年林業收入 356.24 萬元,人均 365.7 元。

1 、葡萄。 喀瓦克鄉堅持“品牌效益”的原則,從抓葡萄品質入手,加快品種改良力度,進一步把葡萄產業做大、做強、做活??,以果大、汁甜而聞名,選用“無核白”、“木納格”等優質品種。 2003 年全鄉葡萄面積 12807 畝,人均占有 1.31 畝 , 年產量 5114.57 噸。其中優質無核白葡萄 3500 畝,年產量 1253 噸。

2 、其他林果。 喀瓦克鄉在林果業發展上,除葡萄外,還以蘋果、杏子、紅棗、核桃為主要發展對象,逐步走上規模種植、科學管理的路子, 2003 年有蘋果 100 畝,年產量 46.52 噸;杏子 367 畝,年產量 11.34 噸;核桃 217 畝,年產量 3.3 噸; 2003 年在頂庫勒村種植優質紅棗苗 100 畝,紅棗基地已初具規模。

畜牧業

畜牧業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喀瓦克鄉按照“品種先行,整村推進,發展大戶,穩增存欄,科學飼養”的工作思路。積極推廣“長草短喂,短草槽餵”技術。添加飼料,縮短飼養周期,提高出欄率。

2003 年底喀瓦克鄉牲畜存欄 34902 頭(只),人均占 3.59 頭(只)。其中大畜 4370 頭,小畜 30532 只。戶均兩頭牛的村有 5 個,完成棚圈改造 1600 座,平均面積在 100 平方米以上。畜牧業收入 140.18 萬元,人均收入 143.9 元,占人均收入的 16.5% 。

農業

2003 年糧食播種面積 18700 畝,單產 309.47 公斤 , 總產 5787.04 噸,人均占有 595.8 公斤 。其中小麥播種面積 9400 畝,單產 262.00 公斤 , 總產 2462.8 噸 ; 玉米播種面積 9000 畝,單產 358.77 公斤 ,總產 3228.9 噸 ; 水稻播種面積 300 畝,單產 317.80 公斤 , 總產 95.34 噸。棉花播種面積 1954 畝,單產 94.43 公斤 ,總產 184.51 噸(皮棉)。農業收入 837.07 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