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區位論

商業區位論是以美國人弗蘭克·費特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的貿易理論。費特爾認為貿易區域與生產成本、運輸成本有最明顯的關係。當這兩種成本相同時,運費與運距成正比,就存在一條與假定的以A、B兩地為中心的貿易區等距的貿易分界線,反之,生產成本低、運輸費用小的產品生產地的貿易區域擴大。他還認為商業銷售範圍,與商業中心實力或潛力有關,並與之成正比增長。

商業區位論的原則

商業經濟區的劃分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1.以城市為中心的原則。進行商品生產,交換與流通是一切城市最基本的職能,各級城市是一定區域內的商品生產基地,交通樞紐,貿易中心和物資集散地,所以,組織區域商品流通和實現商品交換是各級城市的共同職能,城市是一定區域內商品流通網路的核心,城市的規模越大,吸引力一般來說也越強,吸引範圍也越大。

2.整體功能最佳化的原則。整體功能最佳化的商業經濟區,應該是一個相對獨立而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有一個按商品自然流向而形成的交通運輸網路系統,且有可測可調可控的商流、物流、人流的運行機制和能為區域產、供、銷提供最佳服務的財政、金融和信息體制,從而使區域內商品經濟各要素的相互取合,組合分類,區位布局,集聚規模形成最佳結構的整體

3.耗散結構有序性的原則。一個商業區是一個有序的耗散結構,是一個處於非平衡狀態的開放商業經濟系統,它通過各種層次的實際交換和對外貿易,不斷進行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傳輸和交換,形成一個時間的,空間的,功能上有序的區域商業經濟結構。

商業區位論經典案例

肯德基計畫進入某城市之前會首先通過有關部門或專業調查公司收集這個地區的資料,開始規劃商圈。商圈規劃採取的是記分的方法,例如,這個地區有一個大型商場,商場營業額在1000萬元算一分,5000萬元算5分,有一條公交線路加多少分,有一條捷運線路加多少分。這些分值標準是多年平均下來的一個較準確的經驗值。通過打分把商圈分成好幾大類,有市級商業型、區級商業型、定點消費型、社區型、社商務兩用型、旅遊型等等。在商圈選擇的標準上,一方面要考慮餐館自身的市場定位,另一方面要考慮商圈的穩定度和成熟度。餐館的市場定位不同,吸引的顧客群不一樣,商圈的選擇也就不同。商圈的成熟度和穩定度也非常重要,肯德基一直遵循比較穩健的原則,保證開一家成功一家。肯德基一定要等到商圈成熟穩定後才進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