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婦吟

《商婦吟》是宋末愛國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五言詩。全詩十四句七十字,以商婦自比而寓思君之意,深切表達了作者忠於故國之情。

作品原文

商婦吟

良人滄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長憶相送處,缺月隨我歸。

月缺有圓夜,人去無回期。

回期倘終有,白首寧怨遲。

寒蛩苦相吊,青燈鑒孤幃

妾身不出幃,妾夢萬里馳。

作品評析

以夫婦喻君臣,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常用表現手法。知不足齋叢書本《霽山先生集·商婦吟》下注云:“此篇以商婦自比而寓思君之意。”《宋詩紀事》此詩題下也注有“寓思君之意”,都指出了此詩是有所寄託而作。這樣構思,就能把政治色彩濃郁的內容用人情味十足的形式表達出來,風格纏綿悱惻,可以產生較強的感染力。

林景熙在南宋時官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不仕,以義行著稱。特別在楊璉真伽發掘宋陵時,他化妝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遺骨於竹籮中,回來後分貯兩函,移葬東嘉,受到世人敬重。楊璉真伽發陵事在公元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距公元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兵攻占臨安,宋恭帝被俘正好十年。這首詩中有“十年音信隔”一句,當寫在收葬陵骨前後。

宋恭帝被俘北去之後,繼立的兩個小皇帝相繼死於海上,此詩所憶,當是恭帝。全詩十四句,可分三層。前四句專述思念。“滄海”雲者,表面上是說“良人”渡海經商,實際上是指恭帝在元大都的孤立處境。“何之”二字已經道盡恭帝去後的黯淡前程,詩中又復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開始就來得格外強烈。“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兩句看似尋常,但能在十年之後還想到舊君的“安否”,作者忠於故宋之心可見。

中間六句兼寫別時和歸期,是感情最強烈的地方。“長憶”兩句寫別時。詩寫送人,卻不說君去,單言我歸。這樣的手法,使抒情的重點集中在送行者身上,從不忍說“良人”離去的情態和送行人掩泣而歸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月缺”兩句從別時說到歸期,使用的是對比手法。“圓夜”的“圓”,既是寫月,又與“團圓”的“圓”雙關。“回期”兩句遙想歸來。“良人”一去,已是十年,音信渺邈,然而這位思婦還以“回期倘終有,白首寧怨遲”自誓,表現作者的“思君之意”、“對君之忠”,透入紙背。

末四句承“白首寧怨遲”,寫自己的操守。“寒蛩”兩句以寒蛩、青燈、孤幃作為思婦的伴侶,可見她獨處之孤寂和守節之堅貞。最後兩句中的“身”、“夢”,是從形體說到精神;“不出幃”實際上寄託了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的懷抱;“萬里馳”則表達了對宋君的耿耿忠心。用這樣兩句結尾,深沉凝重,大大擴展了詩歌的內容含量。

詩人在宋亡後十年還念念不忘故主,甚至希冀恢復,其精神感人至深。在表現手法上,作者一方面動用各種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血肉飽滿的思婦形象,另一方面又著意使每一個字句有暗含思君的寓意,因而讀來委婉深曲,多姿多態。這些都反映了林詩的藝術造詣。此詩的藝術成就,還反映了作者很注意從民間文學中汲取養料。尤其是詩中採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反覆和頂針的修辭手法,形成詩歌迴腸盪氣的獨特風格,對表達難以割捨的思想感情,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林景熙(1242~1310)宋末愛國詩人。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鹹淳七年),由上捨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不仕,隱居於平陽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拋棄其遺骨。時林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前往,收拾陵骨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以抒忠憤。這種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論詩主張“詩文歸一”、“根於性情”。其詩多哀國懷舊之情。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後人編為《霽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