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論

唯名論

中世紀經院哲學圍繞個別與共相的關係之爭形成的兩個對立派別。唯名論否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只有個別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羅瑟林﹑阿貝拉爾﹐P.﹑培根﹐R.﹑鄧斯·司各特﹐J.﹑奧康的威廉等。實在論斷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先於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爾謨﹑香浦的威廉﹑托馬斯·阿奎那等。

簡要信息

【漢語拼音】weiminglun yu shizailun

【中文詞條】唯名論與實在論

【外文詞條】nominalism and realism

【共相之爭】 唯實論,在共相之爭的階段中,由於受到教會立場的支持,較占優勢。嚴格論之,它應區分為過激的實在論(ExaggeratedRealism)與溫和的實在論(ModerateRealism)兩種,前者與唯名論對立,而後者則是批判唯名與唯實之爭的調和立場。

時代背景

一般認為,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屬於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從5世紀末到14世紀,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發展和繁榮時期,也是基督教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史稱中世紀。

在這個信仰高於理性的時代,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哲學家們所能做的似乎只是一些關於基督教的教義的抽象繁瑣的論證。如:“神用泥土捏成的亞當有無肚臍眼?”“亞當被造時幾歲,身長若干,不吃奶吃什麼?”等等。這個時期的哲學是教父哲學和經院哲學。

教父哲學是經院哲學的前身,到9世紀初,經院哲學正式開始形成。而貫穿經院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問題,即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是實在的呢?對這個問題的肯定和否定的不同答案就形成了所謂的實在論與唯名論的區分。

一般與個別的關係問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哲學問題,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裡就有了許多論述。而最早明確提出這一問題的是普羅提諾的學生波斐利,但真正深入研究這個問題的卻是經院哲學家們。

內容

從11世紀末到12世紀中葉﹐共相問題成為中世紀早期經院哲學爭論的中心。後來雖然以哲學與神學﹑理性與信仰的關係為重點﹐但共相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其形上學本體論方面的爭論一直未曾中斷﹐到14世紀末為止﹐總共持續了300多年。在前一個時期(11~12世紀)以阿貝拉爾為代表的唯名論反對香浦的威廉為代表的實在論﹔後一個時期(13~14世紀)﹐以培根和奧康的威廉為代表的唯名論反對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實在論。在這場長期的爭論中﹐由於觀點不全然一致﹐又有極端的和溫和的唯名論與實在論之分。

以羅瑟林﹑培根﹑司各特﹑奧康的威廉為代表的唯名論者﹐反對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否認共相為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主張唯有個別事物才具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共相後於事物﹐共相只是個別事物的“名稱”或人們語言中的“聲息”。這種論斷稱之為極端的唯名論。以阿貝拉爾為代表的唯名論者﹐除了否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和主張唯有個別事物具有客觀實在性之外﹐又認為共相表現個別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而共相只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之中。這種論點稱為概念論﹐屬於溫和的唯名論。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爾謨為代表的極端的實在論者﹐斷言共相具有客觀實在性﹐共相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第一實體﹐共相是個別事物的本質或原始形式。個別事物只是共相這第一實體派生出來的個別情況和偶然現象﹐所以共相先於事物。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的溫和的實在論者也斷言共相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但又犟調共相這一客觀實在﹐既獨立存在於事物之前﹐又存在於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後。即﹕共相這概念﹐作為神創造個別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於被創造物之前﹐也就是說﹐存在於神的理智之中。共相作為神創造的個別事物的本質或形式﹐則存在於事物之中。共相作為人對個別事物的抽象歸納的概念﹐它在事物之後﹐也就是說存在於人們的理智之中。

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唯名論與實在論關於個別與共相的這場爭論﹐在認識論上是關於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質和意義問題的爭論﹐在本體論上是關於理念﹑精神實體和個別事物的獨立存在問題的爭論。就思想淵源來說﹐可以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場爭論本質上就是思維與存在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

唯名主張

唯名論者們認為,真正實在的只是個別的東西,而一般不是客觀存在的,它只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事物的名詞或者概念。羅瑟林和阿伯拉爾是著名的唯名論者。但他們二者又有些不同。羅瑟林認為,不僅在現實中是不存在一般的東西,而且在人的思想中也沒有一般的概念,一般只不過是一個名詞。這種主張叫做極端唯名論。而阿伯拉爾認為,儘管一般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一般還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用來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這種主張叫做溫和唯名論,也叫概念論。

舉例來說,他們的理論是這樣的:羅瑟林認為,只有張三李四這樣個別的人是實在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它也不是人們思想中一個抽象的概念,“人”這個一般只不過是我們稱呼個別的人的一個名詞,甚至是一種聲音。而阿伯拉爾認為,儘管一般的抽象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張三李四這樣的個別的人,但張三李四有一些共同性,人們對這些共同性進行抽象,就在心中形成了一個抽象一般的“人”的概念。

實在主張

實在論者們認為,一般是先於個別事物而存在的,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實在論的代表人物是安瑟倫和阿奎那。同樣,這兩人的觀點也有極端和溫和之分。安瑟倫認為,一般不僅是客觀實在的,而且是上帝創造世界上個別事物的原型,有了原型才有了個別事物。這是一種極端實在論,其實它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的翻版。而阿奎那認為,一般只是一種“實體形式”或者“隱蔽的質”,它既存在於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也存在個別事物之內,這種理論明顯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與形式理論的影響。相比而言,這是一種溫和實在論。

如果同樣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明的話,安瑟倫認為,“人”這個一般理念是先在的,張三李四這樣個別的人恰好是根據“人”這個一般原型製造出來的。阿奎那則認為,“人”這個一般是第二實體的形式,是造成張三李四的隱蔽的質,它存在於上帝和人的理性中,也存在於張三李四這樣個別的人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