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儒

唐長孺(1911--1994 ),江蘇吳江人,歷史學家,教育家,古籍整理權威,古文書研究泰斗,武漢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開拓者和奠基人。

生平資料

唐長孺(1911--1994 ),江蘇吳江人,歷史學家,教育家,古籍整理權威,古文書研究泰斗,武漢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開拓者和奠基人。1932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文科,1940年任上海光華大學講師,l942年任國立藍田師範學院副教授,1944年任武漢大學副教授,1946年晉升為教授,此後一直執教於武漢大學。1956年定為國家二級教授,後數次堅辭一級。曾任武漢大學歷史系系主任,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及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歷史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中國史學會會長,湖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等。

學術之路

唐長孺先生實乃自學成才。其深厚的家學淵源、少年時代對經史子集的爛熟於心,上海南洋大學、大同大學的求學經歷以及呂思勉、李劍農、陳寅恪諸史學大師的影響和那個時代的學風成就了唐先生早年的學術道路。其早年學術領域涉及古典詩詞、名著翻譯和遼金元史。曾以純熟的英、俄文素養,先後翻譯《富蘭克林自傳》、《海桑東遊錄》、《元經世大典釋序》、美國傳教士格雷比爾著《新中國》和美國作家賽珍珠小說《大地》系列《兒子們》續編《分家》等多種譯著,另發表遼金元史論文近十篇,並撰寫了大量講義和論著未刊稿。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唐先生的學術研究出現重大轉變:一是在歷史觀上由過去的進化史觀、文化史觀轉為唯物史觀,在方法論上將傳統的考據方法與唯物辯證法有機結合。二是研究重心進一步由遼金元史轉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是對新興的敦煌學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四是對當時最新的研究動態有著敏銳的把握。其先後撰寫的《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唐書兵志箋正》、《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山居存稿》、《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等學術論著,在《歷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的數十篇學術論文,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許多前人未及或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蜚聲於國際史壇,是史學界公認的繼陳寅恪之後最為傑出的中國中古史巨擘。他晚年撰著的《三論》一書,對漢晉南北朝隋唐社會歷史特質與發展趨勢等做出高度的理論詮釋,將中國古代史研究推向新的境界,獲得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其歷時十載主持點校的二十四史中的“北朝四史”,代表了他在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為“古籍整理的優秀成果和範本”;其主持成立的“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組”,對近萬枚文書殘片逐一識讀,十易寒暑,終將吐魯番古墓葬所出文獻等整理完畢。他所主編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榮獲國家古籍整理特別獎、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一等獎;《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一、二編)獲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對於唐先生的治學方法和治學特點,凍國棟教授概括了至關重要的三點,即對史料的全面占有和充分思考;博採眾家之長,“既踵事增華,復獨辟新徑”;在實證研究與理論探討、微觀研究與巨觀考察的結合以及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凍國棟教授高度評價唐先生在人才培養和學人品格方面的大家風範: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堅持寧缺毋濫,因材施教,甚至不拘一格;對學生嚴格要求,視嚴謹踏實、富於創新為必備素質。歷來強調:做研究,題目可以有大有小,但必須要有新意,包括新的見解、新的資料或提出新的問題,必須要有自己的心得;必須時常關注中外學術界的研究動態,不可閉門造車、不可重複勞動;不能有一點成績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並常謂:治史“四長”(才、學、識、德)須銘記,為文切忌“急就章”。唐先生的學人品格體現在畢生勤於著述,不懈探究,視學術為生命,生命已為學術所化,學術已與生命融為一體,且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他一生潛心學術,淡泊名利,謙虛謹慎、求真務實,勇於探索。

著作目錄

唐長孺先生是著名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方面的權威。他的學術觀點廣為國內外學界認同和引用。茲列先生著作於下,以俾後輩學習和緬懷。
著作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第1版。
《唐書兵志箋正》,科學出版社1957年10月版。
《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第1版。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中國古代史講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部分),求實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主編
《魏書》、《北齊書》、《周書》標點校勘(與陳仲安先生合作),中華書局1971一1974年版。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期),內部發行1979年5月版。
《吐魯番出士文書》1一10冊,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1990年版(第10冊待出)。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古代部分》第3冊(修訂本),中華書局1983年1月第2版。
《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史卷謠唐五代史》,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9月版。
《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版。
論文部分
《蔑兒乞破滅年次考證》,《齊魯學報》第2期,1941年7月。
《遼史天祚紀證釋》,《史地教育特刊》(國立師範學院史地學會編),1942年10月,《山居存稿》收入。
《金代行省建置述》(一)、(二)、(三),湖南中央日報史地副刊,1944年3月、4月。
《讀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後記》,《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6年12月9日、16日。
《敦煌所出郡姓殘葉題杞》,《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7年3月14日
《記阻卜之異譯》,《天津大公報》文史周刊,1947年5月16日。《山居存稿》收入。
《論金代契丹文字之廢興及政治影晌》,《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7年6月23日《山居存稿》收入。 《評<中日經濟史綱>(朱伯康、祝慈壽著)》《上海大公報》文史周刊,1947年7月16日。
《論五朝素族之解釋》,《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7年12月8日,經修改後名《素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收入,第249頁一253頁。 《
清淡與清談》,《申報》文史,1948年2月28日。《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收入。
《紅樓夢中的幾齣冷戲與南府劇本》,《申報》文史,1948年5月1日。
《蒙元前期漢文人進用之途徑及其中樞組織》,《學原》第2卷第7期,1948年11月,《山居存稿》收入。
《唐代軍事制度之演變》,《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復刊後第9卷第1號,1948年12月。
《白衣天子試釋》,《燕京學報》第35期,1948年12月。
《讀<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胡繩著)》,《長江日報》,1952年10月31日
《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占領》,《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
《范長生與巴氐據蜀的關係》,《歷史研究》1954年第4期,《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收入。 《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西晉田制試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魏晉戶調製及其演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九品中正制度試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拓跋國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魏周府兵制度辨疑》,《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魏晉才性論的政洽意義》,《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展》,《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讀抱朴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7月版。
《拓跋族的漢化過程》,《歷史教學》1956年第1期,《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收入。
《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歷史研究》1956年第2期,《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問題討論集》(三聯書店1957年9月)轉載。
《西晉占田制的目的和內容是什麼?其作用如何?》,《歷史教學》1957年第1期。
《南朝士族的衰落》,《歷史教學》1957年第2期。
《跋西安出土唐代銀鋌》,《學術月刊》1957年第7期。
《西晉戶調式的意義》,《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北魏均田制中的幾個問題》,《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魏、晉至唐官府作場及官府工程的工匠》,《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1959年5月版。
《關於評價曹操的幾點意見》,《文匯報》,1959年5月8日
《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漢大學學報》1959年第8期。
《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戶》,《歷史研究》1961年第6期。
《關於歸義軍節度的幾種資料跋》,《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1962年8月,《山居存稿》收入。 《試論魏末北鎮慎民暴動的性質》(與黃惠賢合寫),《歷史研究》1964年第1朝,《山居存稿》收入。
《北魏末期的山胡勅勒起義》(與黃惠賢合寫),《武漢大學學報》1964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
《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1964年6月。
《從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所見的高昌郡縣行政制度》,《文物》1978年第6期,《山居存稿》收入。 《魏晉時期有關高昌的一些資料》,《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 期,《山居存稿》收入。
《北涼承平七年(449)寫經題記與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期,1979年5月。
《二秦城民暴動的性質和特點——北魏末期人民大起義研究之三》(與黃惠賢合寫),《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北魏沃野鎮的遷徙》,《華中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5期。 《
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魏晉隋唐史論集》第1輯,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收入。
《唐肅代期間的伊西北庭節度使及留後》,《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 《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所見的課田與莊田》,《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
《貞觀十四年(640)手實中的“合受田”》,《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期,1980年12月。 《<汪籛隋唐史論稿>序言》,《汪籛隋唐史淪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1月版。
《金元之際漢地七萬戶考》(與李涵合寫),初刊《武漢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論叢》(史學專輯),1979年,後載《文史》第11輯,1981年3月。
《魏晉南北朝の客と部曲》,(日)《東洋史研究》第40卷第2號,1981年9月),川勝義雄譯,漢文稿名《魏晉南北朝的客和部曲》,《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收入。
《跋吐魯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書》,《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期,1981年11月,修改後名《唐西州差兵文書跋》,《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收入。
《高昌郡紀年》,《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3期,1981年11月。
《東漢末年的大姓名士》,《中華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1年11月版,《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收入。
《隋唐客と部曲》(日)《東方學》第63輯,1982年,竹內實譯。
《新出吐魯番文書簡介》(日)《東方學報》第54期,1982年3月,《山居存稿》收入。
《吐魯番文書中所見高昌郡軍事制度》,《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 《跋<敬史君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4期,1982年12月,《山居存稿》收入。
《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士人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北魏和青齊土民》,《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魏晉州郡兵的設定和廢罷》,《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南北朝期間西域與南朝的陸路交通》,《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北朝的彌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史藉與道經中所見的李弘》,《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讀史釋詞》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唐貞觀十四年手買中的受田制度和丁中問題》,《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唐西州諸鄉戶口帳試釋》,《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魏書栠播傳>自雲弘農華陰人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5期,1983年12月。
《唐代的內諸司使(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5期,1983年12月
《唐代的內諸司使(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6期,1984年12月。以上兩篇修改後名《唐代的內諸司使及其演變》,《山居存稿》收入。
《跋明張璁書扇》,《學林漫錄》第11集,中華書局,1985年8月版。
《讀<僧 傳>論兩晉南朝的吏力》,《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7期,1985年12月。
《讀陶淵明贈長沙公詩序論江南風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叢刊,1986年。
《<舊唐書>中關於元和三年對策案的矛盾記載》,《唐史學會論文集》,1986年。
《王梵志詩校輯偶得》,《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1986年版。
《<木蘭詩>補正》,《江漢論壇》1986年第9期。
《晉郭休碑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8期,1986年12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吏役》,《江漢論壇》1988年第8期。
《讀李波小妹歌論北朝大族騎射之風》,《北朝研究》1989年第1期。 《
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荊州學派》,(日)《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年3月版,《襄陽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轉載。
《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序》,《魏晉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哲學研究》1989年第2期轉載。
《北魏南境諸州的城民》,《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唐代的客戶》,《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唐代色役管見》,《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唐修憲穆敬文四朝實錄與牛李黨爭》,《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跋唐天寶七載封北嶽恆山安天王銘》,《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讀隋書札記》,《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吐魯番文書所見絲織手工業技術在西域各地的傳播》,原載《出土文獻研究》1985年第1期。《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敦煌所出郿縣尉判集中所見的唐代防丁》,《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金初皇位繼承制度及其破壞》,《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金代收繼婚》,《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張萬公諫開築界壕及東北壕塹畢工年月》,《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貞祐南遷後的河北砦寨與九公分封》,《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補元史張易傳》,《山居存稿》,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唐代宦官籍貫與南口進獻》,《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報12月版。
《敦煌吐魯番文書所見的西州府兵》,《敦煌吐魯番本書初探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唐先天二年(713)西州軍事文書跋》,《敦煌吐魯番本書初探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太平經>與太平道》,《鄭天挺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0年3月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