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先

唐耀先

唐耀先,土壤學家。長期從事土壤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我國棕壤的形成、特性和合理利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小流域土地利用規劃,計算維持土壤有機質平衡的參數等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長期負責《土壤通報》和《新農業》的編輯工作,為傳播土壤和農業科學知識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唐耀先 唐耀先

唐耀先,1919年1月13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前洲鎮。其父唐鳳曾先生,系創辦無錫市前洲中學的前洲知名人士。6歲入前洲鎮唐氏樹德國小學習。12歲考入無錫縣堰橋鎮胡氏中學,在校學習3年,受到無錫著名數學教師許蓴舫嚴格培養,學業大有長進。之後考入無錫輔仁中學(今無錫市二中)高中部學習,成績優秀。1937年夏考入浙江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不久抗日戰爭全面開始,學校向內地一遷再遷。在校長竺可楨領導下,團結了一批著名教授,堅持“求是”校風,教學和科研工作仍能繼續進行,而且學術氣氛濃郁。當時浙江大學教學計畫中,學生必修“讀書報告”課程,進行專題綜述,這對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學校還規定,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即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為此唐耀先如饑似渴地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撰寫專題綜述報告,加深了對土壤科學的熱愛。從三年級開始,他在彭謙教授指導下開展玉米綠肥肥效試驗、湄潭中央茶場茶苗枯萎與土壤化學性質關係、湄潭縣黃壤pH值剖面與土壤交換性鹽基關係等三項科學試驗,取得了很好成果。在浙江大學的四年學習,為唐耀先日後從事土壤教學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2年夏,唐耀先大學畢業,獲農學士學位。9月受聘於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任技佐,翌年晉升為技士。他與宋達泉、沈梓培等土壤學家一起從事福建省土壤調查研究,先後調查了閩西、閩北、閩南20個縣的土壤,撰寫了多篇調查研究報告。其中,《長汀山地之植物遞變與土壤侵蝕》一文,闡明了長汀河田濯田花崗岩地區之所以變成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的大面積紅色沙漠,完全是長期以來人們不合理地利用土壤,濫伐林木和鏟草皮的結果。這些調查研究加深了他對土壤的人為災害的了解。

抗日戰爭勝利後,唐耀先回鄉省親,看到家鄉青城中學因缺乏教師,行將停辦,大批學生面臨失學。在責任心驅使下,他接受青城中學董事會的委託,主持校務,同時受聘於無錫輔仁中學講授化學。1950年受聘於復旦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任助教,不久晉升為講師。1952年9月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任教於瀋陽農學院至今。其間,1956年晉升為副教授,1980年晉升為教授,歷任土壤教研室主任、土壤肥力研究室副主任、教務部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

唐耀先於1954年參加九三學社,195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技術成就

精心培育土壤人才

唐耀先從1950年開始走上土壤學教學崗位,先後為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土壤學、土壤肥料學、土壤分析及鑑定、土壤發生分類、土地資源評價、土地利用規劃等課程。1960年,他受農業部委託,主辦了“全國新建高等農林院校土壤學師資講習班”,主講土壤學。1987年,他在農業部教育局主辦的高等農業院校土壤分類和土地利用講習班輔助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農學院夏斐教授(Prof.S.W.Schafer)講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他十分熱愛教學工作,備課認真,講課內容充實、新穎,講授方法深入淺出,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教學效果極佳,學生受益匪淺,提高了對土壤科學和土壤工作意義的認識和興趣。他培養的學生和研究生遍於全國,許多已是高等農業學校和土壤科研單位的骨幹,有的還是農業管理機構的負責幹部。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唐耀先十分重視教材建設。他主編的《農業土壤學》一書,清晰地闡述了自然土壤和農業土壤的關係,全面介紹了中國主要農業土壤的發生條件、形成過程、肥力特性、農業利用和改良措施。該書被農業部指定為高等農林院校土壤學參考書。1962年他參加了《土壤學Ⅱ》(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主要承擔有關東北地區各類土壤和鹽鹼土等章節的編寫任務。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又編寫了《土地資源評價》和《土壤管理》兩部教材,提出了以“多級參數平衡法”作為土地利用規劃的程式和方法。套用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好方法。

他還用了不少精力翻譯國外土壤學名著。1980—1981年,他主持翻譯了由夏斐(J.W.Schafer)編著的《土壤分類與土地利用》一書,介紹了美國的土壤分類、農業分區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經驗。1981—1982年主持翻譯了美國福斯(H.D.Foth)著的《土壤科學原理》。該書內容新穎,深入淺出、能給讀者新的啟迪。其中有關土壤生態、土壤與環境質量、土壤資源與人口等章節是傳統土壤學教材中所沒有的。他還和李孝芳教授合作翻譯了國際著名土壤學家詹尼(H.Jenny)的《土壤資源、起源與性狀》一書。該書用系統論方法和生態學理論研究了土壤狀態因子與土壤形成的關係。對翻譯工作,他精益求精,既忠實於原著,譯文又典雅流暢,常常為了一個名詞、一段文字而查閱許多資料,再三斟酌推敲。這些譯著,介紹了國際土壤學界的新進展,對我國土壤學教學產生了顯著影響。

查明了棕壤基本性質和水熱動態

中國幅員廣大,自然條件複雜,土壤類型多種多樣。過去在教學中討論土壤的發生條件、成土過程、基本屬性時,多沿用國外土壤學家的研究成果。為了發展我國的土壤科學,唐耀先在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研究工作。1955年,參加了黑龍江通北地區黑土及其相關土壤的演變關係研究。1956年和1957年利用暑假參加中蘇合作調查黑龍江流域土壤資源。

棕壤是遼寧省主要農業土壤。唐耀先對遼寧省境內棕壤的發生條件、成土過程和基本性質作了深入研究。從1956年起,他對棕壤水分、溫度、無機養分元素等進行定期定位的觀測分析。經6年努力,獲得了瀋陽地區有關棕壤的成土條件、基本性質和水熱動態變化的完整資料,基本摸清了棕壤土層內水分和溫度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其有效水供應量等;對棕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及肥力特性也進行了研究和評價,為棕壤的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了科學依據。

探索計量施用有機肥的途徑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不少地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過低,並呈繼續下降趨勢。增施有機肥料,保養地力,已成為當前保證農業持續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

唐耀先通過多年科研實踐和認真分析國內外有關文獻認為,要使土壤穩定高產,就必須保持土壤有機質有一個適宜含量,而有機質適宜含量則取決於土壤所處的水熱條件和理化生物性狀。要確定各種土壤的有機質適宜含量,就需要研究影響土壤有機質消長的有關參數。為此,他採用常規研究技術,進行合理配套設計的方法開展研究。首先,通過對高、中、低產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樣本成對採樣分析和統計,求出遼寧省主要農業土壤有機質適宜含量指標範圍。其次,根據耕地土壤碳氮比值較穩定和土壤碳氮按比例同步礦化的原理,通過測定土壤氮素礦化率間接測算出土壤有機質年礦化率(有機質消耗量)。第三,用砂濾管法和盆栽法測定常用有機肥料在土壤中的腐殖化係數(有機質累積量)。第四,結合當前栽培制度測定主栽作物每年根茬量。最後,根據土壤有機質礦化積累平衡的原理,利用上述4項參數,推導出某類土壤的培肥指標和有機肥料建議施用量。儘管這只是一個近似值,但其精度已能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從1979年開始試驗,以遼寧省4個主要農業土壤(棕壤、褐色土、沖積草甸土、水稻土)為對象,他和課題組的同事們一方面在瀋陽市本校內外布置研究網點,同時與遼寧省朝陽、鐵嶺、熊岳、盤錦、錦州等地科研單位協作,按同一方案進行試驗研究。經過7年的工作,終於獲得了上述4類農業土壤有機質平衡的4項基本參數,推導出建議施用有機肥料量的模式,發表了與此有關的論文25篇。

唐耀先一直強調,科學試驗研究結果必須經過生產實踐的檢驗,因而在瀋陽市和昌圖縣的生產田中布置若干點,進行推廣試驗。生產試驗證明,凡按照建議施用有機肥料的田塊,有機質含量均呈上升趨勢,保證了高產穩產,深受農民歡迎。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協助瀋陽市農業局制訂了農田培肥保養條例,在農村中推行積肥養田契約。許多土壤專家認為,唐耀先和他的同事們的研究結果,解決了遼寧省主要農業土壤的有機質平衡和有機肥料施用問題,並有可能對農田土壤進行有機質消長的中短期預測預報。這一研究成果,獲得農牧漁業部1987年科技進步三等獎。“七五”期間由他主持的農業部重點課題“有機肥改土供肥機制及施肥技術”中一項子專題的研究,闡明了地膜覆蓋栽培條件下土壤有機質和氮磷養分的動態變化。該項研究1991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提出小流域土地利用規劃的多級參數平衡法

唐耀先認為,我國許多地方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是由於長期以來各地農業生產結構不協調,片面強調糧食生產,廣種薄收,濫墾濫伐,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自然界農、林、牧各業是相互聯繫制約的,只有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業,才能全面發揮土地生產潛力,保證土地資源長用不衰。他還認為,我國土壤學教學和科研不能停留在講解和研究土壤的一般自然規律,而要進一步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土地。為此,他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編寫了《土地資源評價》講義,為研究生開出新課。

他認為,我國過去的土地利用規劃,雖然事先作了土壤調查,但對土地缺乏嚴格的評價;有的雖然作了土地評價,但對農林牧用地之間缺乏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測算和調整。為了解決小流域土地利用規劃中缺少土地資源評價的問題,他設計了一個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為目標,進行土地利用分析的“多級參數平衡法。其基本程式是:在假定口糧、飼料糧和燒柴自給的前提下,把糧食、燒柴、肥料、飼料、畜牧業、草地、林地等有關參數分成6級,經逐級求算和多次平衡調整,用線性規劃技術最佳化求解,最後在綜合規劃方案的基礎上選擇最佳方案並付之實施。1984—1985年,這一方法套用於水土流失和乾旱災害較嚴重的遼西喀左縣後墳村,所得最佳規劃方案,實施後使當地農林牧用地結構更加合理,土地利用效益提高3.5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態系統開始良性循環。實踐證明,這一方法參數明確,程式清晰,簡便易行。它成功地套用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以及計算技術,成為土地利用規劃向定量化、系統化發展的範例。

編刊物傳播土壤科技信息

1957年,唐耀先受中國土壤學會委託,籌辦《土壤通報》雜誌,歷任責任編輯和主編。30多年來他對雜誌各項事務一絲不苟,親自處理。《土壤通報》編輯部沒有專職幹部,他就動員瀋陽農業大學土化系教師兼任,團結協作,完成任務。他十分注意組織高質量的稿件,及時報導國內外土壤科學的新進展。為了保證刊物質量,他對每篇稿件都仔細審閱,精心修改。有的稿件雖經初審否定,但只要文稿內容尚有可取之處,他總提出建議,指導作者反覆修改。有時為了校正論文中的數據,他不惜花費時間,查找資料,親自換算,直到消除差錯。對不成熟的稿件,他也熱情地指出問題所在和改進意見,鼓勵作者繼續寫作,努力耕耘,為了辦好《土壤通報》,他經常工作到深夜,奉獻了無數個節假日。

《土壤通報》每年有為數不小的政策性虧損,經費十分緊張。他一方面爭取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同時要求編輯部的同志精打細算,勤儉節約辦事業。

截至1991年,《土壤通報》共出版了22卷132期,刊登論文、調查報告近2000篇,對促進土壤科學研究成果的交流,培養土壤科技人才,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為表彰他的工作,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唐耀先“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

1970年,中共遼寧省委委託瀋陽農學院主辦一份主要供農民閱讀的、以普及農業科技和識為宗旨的刊物——《新農業》雜誌(半月刊)。院領導將這一任務交給唐耀先,並任命他為主編。在貫徹辦刊宗旨上,他認為農業生產是多方面的,農業技術是綜合的,所以主張在介紹糧食、經濟作物生產的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要照顧到林牧副漁科技知識的介紹和土、肥、水、種、密、保、工、管方面的經驗,以便把先進經驗和科技知識全面、及時地傳遞給農民民眾。他經常深入農村進行採訪和總結農民先進經驗,撰寫土壤、肥料、耕作等科普文章。由於刊物能服務於農時、農事,文章又短小精幹、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深受農民讀者的歡迎並得到遼寧省領導的好評。在他主持工作的8年間,《新農業》由遼寧省內發行改為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30萬份。廣大農民讀者認為,《新農業》是他們的良師益友,是農業生產的高參。

簡歷

1919年1月13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942年 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獲農學士學位。

1942—1945年 歷任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技佐、技士。

1946—1952年 任無錫縣前洲鎮青城中學校董會辦學負責人。

1947—1950年 任無錫縣輔仁中學化學教師。

1950—1952年 任復旦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助教、講師。

1952年 以後歷任瀋陽農學院、瀋陽農業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土壤教研室主任;土壤肥力研究室副主任;教務部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任到1988)。

1957年 以後兼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通報》責任編輯、主編。

1970—1978年 兼任遼寧省《新農業》雜誌主編。

1954—1987年 當選為遼寧省土壤學會理事、副理事長。

1983年—1987年 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理事。

1989年 被聘為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評審員。

1988年 被聘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土壤卷》土壤地理分支主編。

主要論著

1 唐耀先.長汀山地之植物遞變與土壤侵蝕.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1944.

2 唐耀先.東山島之風蝕及其防止.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年報,1945.

3 唐耀先,沈亨理,郭錫昌等.黑龍江通北地區淋溶黑鈣土及其相關土類生成研究初報.瀋陽農學院學報,1956(1).

4 宋達泉,唐耀先,嚴長生等.黑龍江中游的土壤及其農業資源.土壤通報,1958(3).

5 唐耀先(主編).農業土壤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6 唐耀先(參加編寫).土壤學(下).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7 唐耀先.論土壤的予盾性及農業土壤形成的實質.土壤通報,1962(6).

8 唐耀先,湏湘成,蔣玉超等.瀋陽地區棕壤的基本性質和水熱動態研究.瀋陽農學院學報,1979(2).

9 唐耀先,胡童坤,湏湘成等譯.土壤分類及土地利用(美SchaferJ.W.原著).農業部教育局,瀋陽農學院,1982.

10 唐耀先,譚世文,張伯泉等.不同肥力棕黃土(耕作棕壤)幾項有機質指標的研究.瀋陽農學院學報,1983(1).

11 唐耀先.關於建立高產農田土壤有機質平衡的問題.九三學社赴新疆農業講學團學術報告彙編,1983.

12 唐耀先,譚世文,張伯泉等(譯).土壤科學原理(美FothH.D.原著).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13 湏湘成,唐耀先,張繼宏.有機物料在不同土壤中腐解殘留率的研究.土壤通報,1985(1).

14 唐耀先,張繼宏,湏湘成.土壤基礎供氮能力和肥料氮素利用率及其套用研究.土壤通報,1986(5).

15 Xu Xiang-Cheng,Tang Yao-Xian,et al.Calcalating by Approxi-mate Method the Amount of Organic Manure Requi red to Increase Soil Fertility.Curent Progress of Soi1science of P.R.C.Nanjing: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86:189—196 .

16 李孝芳,唐耀先,黃潤華等(譯).土壤資源,起源和性狀.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17 王秋兵,唐耀先,蔣毓蘅.遼寧喀左縣丘陵區土地評價中坡度侵蝕因素分級指標的研究.自然資源,1988(1).

18 佟國良,唐耀先,張繼宏.幾種主要作物根莖葉等生物量構成的初步研究.土壤通報,1988,19(3).

19 段建南,唐耀先.建立土地利用結構模型的研究.自然資源,1989(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