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獅紋金花銀盤

唐獅紋金花銀盤

唐獅紋金花銀盤,是唐代食器,高6.7厘米,口徑40厘米,於1956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八府莊東北出土。

藏品簡介

高:6.7厘米
口徑:40厘米
用途:食器
所處時期:唐
出土時間:1956年
出土地點:陝西省西安市八府莊東北出土

詳細信息

銀盤作葵瓣形,下面附有澆鑄的卷葉形三足,盤中飾一回頭嘶吼的獅子,寬邊沿,盤緣飾牡丹花紋,正是盛唐時期金花銀盤所具有的特徵。

歷史淵源

唐代書籍中已有“金花銀盤”的名稱,指飾有鎦金花紋的銀盤。由於受到中亞、西亞金銀器的影響,在公元7世紀後期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時期,金銀器已十分流行,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江南地區製造金花銀器的手工業亦相當發達。在唐代,金銀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還使用了手搖腳踩的簡腳踏車床,可見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技術相當精湛。
唐代銀盤發現甚多,其中帶足者有10件之多,多數是三足,少數為四足,保存完好的都是捲曲式的足。如河北寬城出土的鹿紋菱花形銀盤、日本正倉院藏鹿紋葵花形銀盤、折枝花菱花形銀盤、內蒙古昭盟摩羯紋葵花形銀盤等。唐墓壁畫中也有大量金銀器物的形象,房齡大長公主墓前室壁畫中就描繪了兩個卷足盤,一個為五足圓盤,另一個是四足多曲盤,而這種樣式無疑取材於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器物。
中國本土不產獅子,它主要產於非洲和西亞。唐代之前雖有獅子從西域進貢,但由於路途遙遠,到達中原很不容易,而且這種猛獸不易豢養,一般很難見到。隋唐時期由於絲綢之路的安寧,西域商人往來不絕,西域國家向唐代皇家進貢獅子的也更多了。從中國的古代文獻里,可常常看到西域國家向中國獻獅子的記載,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康國貢獻了一頭獅子,太宗命虞世南做《獅子賦》讚譽,其中不僅介紹了獅子運來途中的艱險,也具體描繪了獅子的外貌和威猛,“瞋目電曜,發聲雷響。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其他一些進貢的獅子來自吐火羅、米國、波斯以及大食國等。
唐代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工匠們融會貫通,汲取外來文化的長處,將外域紋樣與傳統紋樣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使得金銀器裝飾紋樣、器型及製作工藝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