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雲鍾

唐景雲鍾

唐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此鍾原為唐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鐘樓所用,明初移至現西安鐘樓用以報時。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該鐘已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並一直沿用。

基本信息

唐景雲鍾 唐景雲鍾
簡介

名稱:唐景雲鍾
類別:銅器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原為唐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鐘樓所用,明初移至現西安鐘樓用以報時。
文物現狀: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該鐘已被評為國家級文物。
此鍾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雲鍾”,距今已有1270多年歷史。鍾用銅錫合金鑄成,鑄造時分為5段,共26塊鑄模,現在鐘體仍可看到鑄模痕跡。 
鍾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 165厘米,重6噸。鐘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鐘身有可調節音律的“蒲牢”形鍾乳32枚,鐘聲純美優雅,清脆宏亮。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致。鐘身正面有駢體銘文一段,共292字,分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型為稍參篆隸的楷書。此銘文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並書寫,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鐘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鐘的讚揚,是李旦傳世極少的珍貴書跡,故此銘文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景雲鍾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緻,鐘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冶鑄技術的高超水平。正是以其自身獨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書體,幽邃的聲音,高超的冶煉技術,躋身於世界名鍾之列。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並一直沿用至今。
西安市文物管理局現已仿製了唐景雲鍾,1997年1月30日將其懸掛於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現對遊客開放。仿製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相關資料

西安鐘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的重要標誌之一。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樓上懸掛銅鐘一口而得名。
鐘樓始建於明代(公元1384年)。因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其爭位,因此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初建時,地址在今西安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鐘樓基座為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外重檐3層,內為上下兩層,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