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萱搗練圖

唐張萱搗練圖

唐張萱搗練圖為唐代時期的一幅繪畫。

基本信息

名稱:唐張萱搗練圖
作者:張萱
類別:繪畫
年代:唐代
尺寸:縱37厘米 橫147厘米

作品賞析

張萱搗練圖,絹本設色,縱37厘米 橫147厘米。搗練圖是張萱的代表作之一(此卷為宋徽宗所摹制,原作已
唐張萱搗練圖
佚),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聯繫自然合理,有些細節刻劃很生動,如搗練中的挽袖,扯絹時的微微後退後仰,掮火女孩子的回首顧盼,說明畫家對這種勞動情景有過細緻的觀察。此圖勾線工細勁健,設色富麗勻淨,而“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正是唐代(尤其是盛唐)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張萱,長安人,盛唐與中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多畫仕女、嬰兒、鞍馬一類題材。他多半是描寫貴族婦女的閒散無聊的寄生生活,如按樂、賞雪、整妝、鼓琴、遊春之類。在他之前,以婦女為專題的繪畫不多,專畫婦女現實生活的就更少見,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和宣揚封建道德戒規相聯繫的。從這一角度看張萱畫現實生活中的婦女題材,有一定進步意義。當然他畫婦女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為地主階級填補精神空虛服務的。

藝術特點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作者簡介

張萱(公元8世紀),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當時,與周昉不相上下。所畫婦女慣用朱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台、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嘗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
傳世作品有《搗練圖》卷(為趙佶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虢國夫人遊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遊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後有王鐸題跋,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開元、天寶年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